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江海潜寻 > 第22章 郑和·海权·沉没的战舰

江海潜寻 第22章 郑和·海权·沉没的战舰

作者:灵犀无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5:53:17 来源:小说旗

专业对口,听者又这么殷切,王逸少说起海丝之路,也更加兴致勃勃。

“那我就说说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阶段吧。前一阶段,从秦汉到公元1500年。那个时候,我国的海丝之路是一个区域性的交通网络,东边可以到达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南边可以到达东南亚,西边可以横渡印度洋,最远能到达非洲东海岸。这里已经是终点啦,走不了更远。不过,在这一阶段,我们中国一直是处于主导地位。宋朝的时候,广州、泉州、宁波都有主管海上贸易的市舶司。到了明朝,嗯,‘郑和七下西洋’,就不用我多说了吧?不过,很遗憾,就在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船舶就很快从印度洋退出了。到了15世纪末,中国船舶更是从苏门答腊岛以西消失,就算有时出海,也只是在马六甲以东海域活动。

“对了,说到郑和的航海图。万历年间,有一个叫顾起元的人,写了一本《客座赘语》,里面说,成化年间,大臣刘大夏担心宪宗皇帝动了大航海的心思,就焚毁了郑和海图。如果记载属实,实在太可惜了。唉!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啊!”【注】

黎海平瞪大了眼:“不是说,是后代修书的时候焚毁的吗?”

“两种说法都有,总之,这场伟大的航海行动后无来者,那时人们也没有很强的海权意识。”

王逸少叹了叹,继续往下说:“后一个阶段,是从公元1500年到1840年。到了这个阶段,欧洲人已经开辟了新航路,把他们自己的区域性航线拓展到了全球,慢慢地掌握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导权。老黎,你知道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吧?葡萄牙人和西班牙,是在16世纪在海上发迹的。到了17世纪,荷兰更是称霸海洋。”

“这个我知道,好像叫‘海上马车夫’。”黎海平撇撇嘴,“听起来很威风,后面还不是翻车了。”

这个比喻贴切而幽默,听得郭超仁三个后生,都不由莞尔。

“对,就是他。呵!再到18世纪,英国就穿过海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那时的中国……唉,应该说,1840年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就彻底结束了。在这之后,本该用来交流文化、增进和平的海上航线,居然变异成为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炮舰之路。古中国的木质帆船,也逐渐为蒸汽轮船所取代。”

科学技术的落后,固然令人悲哀,但更令人愤怒的是,古中国逐步丧失了包括海关管理权等国家主权,终于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黎海平也若有所思,沉默片刻才说:“铁质轮船有很多优点,就算没有那些事,木质帆船也迟早会被淘汰下来。”

他说得没错,王逸少也点点头:“那时候,流行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嘛,别的不说,就说杨浦船厂吧,它可是我国近代工业的见证之一啊!”

说到这个,黎海平倍觉亲切。他的这艘轮船,虽然不是杨浦船厂所出,但一些部件却来自于此。

“杨浦船厂应该是最早的工业造船厂之一吧?好像是1865年建造的!我记得,现在已经不用了,拿来修建‘长江口二号’沉船的博物馆了。是不是?”

“是,都已经开馆啦!老黎你可以拨冗……额,可以找时间去看看!”

话说到这儿,王逸少又想起一事,便继续对黎海平科普起来:“老黎,你知道致远舰、经远舰、来远舰吗?”

黎海平想了想,茫然地摇摇头。

“那甲午海战总知道吧?”

“这个知道!怎么?致远舰、经远舰、来远舰,是在甲午海战中……沉没的?”

“是啊。”

“这几艘沉船都打捞起来了。老黎,你知道吗?在甲午海战里,清王朝的参战人数大约63万人,阵亡超过3万人,可是,阵亡的将士都叫什么名字呢?清王朝自己也说不清。”

“那你们考古队的,能说得清吗?”

王逸少摇摇头:“这很难说清,但我们可以通过提取到的出水文物,得到部分信息。比如说,考古工作者提取到了水手的身份牌,或是写了名字的望远镜。这样,我们就不难知道这些殉国将士的身份和名字。作为后人,我们虽然无法挽救他们的命运,但至少可以铭记他们的名字啊!”

听到这里,黎海平不由肃然起敬:“说得对!这些都是为国捐躯的好男儿!应该记住的!哼!你说的那些东西,还都是实物证明,有人想抵赖都不行!”

“是,无论是田野考古,还是水下考古。我们考古工作者,通过发掘得到的信息,能让历史变得更有信度,也更有温度。”

逝者已矣,但后人须铭记,那些为国捐躯的人,并不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而是曾经鲜活无比的生命。

沉思良久,王逸少才收敛了伤悼之情,接着说:“刚刚说的只是一方面,水下考古人员之所以要克服万难,找到沉没的舰船,能帮我们弄清当时造船的科技含量,当然,我们也能进一步追寻舰船沉没的真正原因,还原更真实的历史现场。”

“还能有什么原因?不是被打沉的吗?”

“还真不是,至少不全是……”

“滴滴!滴滴!滴滴!”

突然间,黎海平的手机闹铃响了,他忙摁掉闹铃,俯身在窗口往前看。

右前方,花生粒大小的一个点,出现在黎海平的视线里。

黎海平笑道:“马上就要到了!不是我老黎吹牛,我这艘渔船,从来都不会晚点哦!”

【注】《客座赘语》为史料笔记,并非官方史料。作者顾起元生活在嘉万年间,距离“刘大夏焚毁海图”一事已过百年,细节未必经得起推敲。顾起元也在自序中说:“余生平好访求桑梓间故事,则争语往迹、近闻以相娱,间出一二区号奇誔怪者以助欢笑。至可裨益地方舆夫考订载籍者,亦往往有之。”此外,《武备志》的编撰者茅坤,生活在刘大夏过世后几十年间,但《武备志》中引用了一些郑和海图的内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