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江海潜寻 > 第26章 ( 番外1 ) 考古北洋水师沉舰

江海潜寻 第26章 ( 番外1 ) 考古北洋水师沉舰

作者:灵犀无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5:53:17 来源:小说旗

欢迎回到《超仁水下课堂》第三十六期。

上一期,我们说到了水下物探工作的硬核设备。这一期,超仁打算跟宝子们谈谈,北洋水师沉舰的考古故事。

时间回到公元1894年,就是光绪二十年。那年7月25日,甲午海战爆发。

一边是狼子野心、蓄谋已久,一边是心存侥幸、仓促应战,结果在为期数月的海战中,清政府以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而宣告战败。战败之国,有何尊严可谈?城下之盟,实属必然。

第二年, 4月17日,清政府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海战”也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块无法揭去的伤疤。

回望历史,抚今追昔,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耗资巨大的北洋水师,为何会在海战中连连失利?对此,历史学界、经济学界都有一套说法,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对于北洋水师怯战的看法,倒是如出一辙。

事实果真如此吗?下面,宝子们不妨来看看我们水下考古学界的说法,也许这能刷新我们的认识——

早前,我国就已经展开了对甲午海战海域的考古调查工作,尤其关注丹东、大连、威海。从2014年起,北洋水师沉舰考古团队一再结出硕果。考古队先后发现并确认了致远、经远、定远这三艘主力战舰的遗骸。

这些考古成果,在国内外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并且还出圈,占据了很多报纸的头条,成为人们的谈资。在这三艘主力战舰中,“致远”沉舰的水下考古成果,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经远”沉舰的水下考古成果,则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这里,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以前的课堂要点。在水域能见度特别低的情况下,水下考古队会采用性能、参数更高的设备。可以说,在整个北洋水师沉舰水下考古的过程中,考古队都采用了这样的设备。比如三维声呐扫描建模、GpS控制定位。这也没办法,致远舰、经远舰、定远舰所在的海域,能见度还不到一米。

使用这样一些设备,能够确保实测数据的精准度,并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啊,尽管沉舰体量很大,高低落差非常大,但我们考古队员根本没在怕的,测绘工作依然有序推进。

经过探摸、测绘、建模、文物提取研究之后,参与打捞、研究的老师们,又结合各方档案文献,纷纷发表相关论述。他们对于三艘沉舰的沉没原因——准确说是技术层面的原因,从实证角度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超仁梳理了一下,有几个观点有些道理。

第一,北洋水师缺乏作战参谋系统,没能做到“知己知彼”。在当时,日方谍报部门和作战参谋系统,早就做好了情报收集工作,无论北洋水师是进是退,他们都能做到提前预判。

举个例子。日方曾在丰岛、大东沟、威海湾等相关海域,进行过极为精密的测绘,包括河口、航道和海水深度都无一遗漏。开战之后,日方预算到了北洋水师的撤退路线,早就组织联合舰队在河口、湾口围追堵截。

现在宝子们可以看到,屏幕上有一张图。这是日军当年测绘的黄海海图,上面带有等深线信息。其中箭头所指的位置,就标注了致远舰的沉舰位置。

再来看看这张图。这是现在我们考古队使用的现代海图。是不是很相似?

要知道,这是我们通过现代海图精确测定之后,才得到的坐标位置。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会倒吸一口冷气,日方的准备工作做得太充分了!套用一句话,不是我方太怯懦,而是敌方太狡诈!在黄海海战中,经远舰曾试图以退为进,日方便将计就计,一路追击,最终在预判的路线将其击沉。

第二个观点,北洋水师的战舰,虽然从传统的木质帆船过渡为钢铁蒸汽轮机,但整个武器装备,还是不如日方。

这张图展示了在致远舰水下考古中出水的武器弹药。宝子们可以先看一看。这是一种老式炮弹。根据相关资料,日军采用的弹药早已迭代,不仅如此,他们还配备了一种新型炮弹。这种炮弹里填充了苦味酸炸药,北洋水师的军舰一旦被击中,便会很快剧烈燃爆,毫无疑问,这种惊人的杀伤力,远远超过北洋水师。

除此以外,日方早就从英国购置了大量的速射炮。比起北洋水师的传统火炮,射速快了5—10倍。所以,虽然北洋水师的发弹命中率并不低,甚至比对方还要高8%,但由于射速悬殊太大,便不得不处于非常被动的位置。

这就好比,你和一个人比赛谁先跑到终点,哪怕你用了单车,但人家骑了摩托,你有几分胜算?只能徒叹奈何!

第三个观点,北洋水师的战舰本身出现了问题,也有可能导致作战不利。以致远舰为例。过去,学术界的普遍看法是,这艘军舰是因被日舰“吉野”号发射的鱼雷击中而沉没的。

实际上,当考古队对舰体遗骸进行研究时,便发现致远舰的穹甲,有很明显的外翻痕迹。这种痕迹,只能是因为锅炉爆炸引起。一个合理的推测是,致远舰在高速冲向敌舰时,由于强排风的作用,锅炉压力瞬间增大,导致剧烈爆炸。这种爆炸的类型,在舰船初期并不少见。

如果说,我们不对沉舰进行探摸、打捞和研究,仅凭文献资料的记载,很难完全还原当时的历史。我很喜欢历史学家王立群老师的一个观点,《史记》等等文献资料,是历史的第二现场;我们今天的每个人,却是在历史的第一现场。

我想说的是,借助考古学,我们或许能用“实证”的方式,回到历史第一现场。

只有想方设法回到第一现场,我们才能抛开那些宏观大论、春秋褒贬,转而关注微观的一个个人,一件件物,给予他们足够的认知,和最大的尊重。

最后,我想用一张图来结束今天的课程。图片上的这个烟袋,是北洋水师经远舰的遗物,当然我们也叫它们文物。烟袋上还有一首诗词,作者署名为“知不足”。

诗中说:“卧柳湖边舣钓舟,淫云如水拍天流。一竿晓入秋光里,纵有风波未解愁。烟柳隋堤自昔闻,平山堂畔女如云。各君来话当时事,如看扬州月二分!”这写的应该是,海军官兵的离愁别绪。

毕竟,这一别,可能就是天涯两端,生死两茫茫!谁能不愁,谁能不恨?

二分扬州月,还挂在故乡的枝头。

但可惜,海风萧萧,在经远舰沉没的那一瞬,将士们已沉沦于万仞鲸波!

——《超仁水下课堂》第三十六期,东海上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