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江海潜寻 > 第71章 张献忠沉银遗址

江海潜寻 第71章 张献忠沉银遗址

作者:灵犀无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5:53:17 来源:小说旗

三天后的讨论会,王逸少、郭超仁一改之前的看法,赞同邹敏提出的“围堰发掘”方式。

匡有为对师徒俩的态度转变颇为好奇,但并未在会场细问。

最终,在说服小部分代表之后,匡有为终于拍板:围堰发掘“长江口四号”,并展开“实验室考古”。

有个先前持反对意见的代表提出一个质疑:在我国范围内,只有“张献忠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项目”成功采用了“围堰发掘”的方式。也就是说,这种方式还不够成熟。如果非得如此,还需向国外学习技术。

匡有为略加思忖,应道:“这个不难办。我们可以向‘张献忠沉银遗址’的负责人学习。”

散会后,匡有为以私人名义请王逸少、郭超仁吃饭。师徒俩也不好推拒。

吃饭时,问及王逸少、郭超仁态度转变之因,王逸少便如实告知。

匡有为不无感慨之意:“赵所果然是定海神针啊!实不相瞒,昨天我也咨询过他老人家。”

又吃了一会儿酒菜,匡有为说:“对了,昨天赵所也提了一件事,他推荐你继任所长,我觉得也很合适。”

得到大领导的认可,王逸少胆气也壮了几分,像立军令状一样回道:“定不负匡局、赵所的信任!”

在回考古所的路上,郭超仁一边开车,一边听王逸少絮叨,说的净是当年“张献忠沉银遗址”项目的事。

这个项目,郭超仁也重点关注过,很多细节都记得比较清楚。

在过去,曾流传着“江口沉银”的传说,传说,公元1646年,肃亲王豪格带领清军攻打成都。张献忠无力相抗,便携着金银财宝,和数十万军民沿江撤退。

到了彭山江口,张献忠遇到明将杨展的火攻。张献忠败局已定,不想那所携之宝成为别人的囊中之物,便将其沉入江中。

传说里,还对这批金银财宝的数量加以渲染,说有1000船之多,“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能识破,买尽成都府”的民谣,也流传至今,引人遐想。

因为以前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更没有水下考古学,很多人对这段传说持怀疑态度。

谁曾想,因为有了考古学的科学探索,有一天,传说被证实为历史。

2016年至2021年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对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万事开头难”这句话,用来形容“张献忠沉银遗址”项目的开头,再合适不过。

由于江口明末战场遗址所在的河道,长2公里,宽500米,遗址面积约有100万平方米,所以在考古发掘的开始,对文物富集区进行精准划定,成了一个大难题。

毕竟,几百年过去了,在工业生产飞速发展的当代,河流中积聚了不少金属垃圾,常规的金属探测仪器,势必会受到强烈的干扰,很难判断出沉银的具体位置。

换句话说,若按传统的调查方法,考古团队只能得出大致埋藏区域,很难对其精准定位。

所以,方法不能常规,手段必须改进。在高新技术的加持下,考古团队采用了电阻率成像技术、高精度磁法等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对相关河道做了一遍筛查。

考古团队先通过3d模型,摸清砂石下的河道情况;再通过水力学试验,得出文物被冲刷后产生位移的规律,并以此规律来对文物富集区进行精准划定,绘制出一幅3d宝藏图。

遗址范围和重点发掘区域搜寻范围,最终集中在70万平方米内,后期工作也更好开展了。

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且不说江水浑浊,水下能见度极低,单说岷江的水流速度,就够喝一壶的。在这种水流速度下,考古队员很难站稳,更不用说进行水下作业。

考古团队反复权衡之后,决定采用“围堰发掘”的方式来进行考古发掘。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围堰之后,便忙调动设备抽干发掘区内的江水。如此一来,水下考古变成了陆地考古,考古队员不仅能站得稳,更能快速寻觅文物。

实际上,这种发掘方式早已有之,一般是利用砂石进行围堰,在具体操作上,可借鉴水利设施的建设经验,来规划围堰高度。

不过,它还从未用于大型项目,所以“张献忠沉银遗址”的考古团队,使出这一招,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消息一出,各方媒体都争先报道,宣称这是“国内首次利用围堰,在内水水域开展大规模考古发掘”。

车快开到考古所的时候,王逸少感慨丛生:“还是现代技术好啊!多学科协同科技考古,促成了多少成功案例!”

“对啊,考古学科能发展到什么方向,能开辟到什么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现代科技。”郭超仁应道。

进了考古所,郭超仁先去停车,王逸少则径直上了电梯,来到办公室。

此时已是晚八点,下班时间早过了,但王逸少想把开会资料整理一下,就让郭超仁先送他回考古所。

办公室的桌上,安静地躺着一封来自瑞士的函件,用的是德语。

王逸少不太懂德语,便等着郭超仁来帮他读函件。这小子语言能力强,在英语之外,还选修了德语、日语。

郭超仁上楼之后,被王逸少直接喊去拆函件。看完函件,郭超仁小结道:“瑞士要召开一个国际水下考古学研讨会,邀请我们过去参会。”

“哦?什么时候?”

“3月初。”

“只有20多天了。几个人?什么流程?”

“两个,”郭超仁说,“在研讨会上,会展示瑞士最新的技术,并邀请与会人员参与一次水底发掘实践活动。”

“哎哟,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啊!”王逸少陷入沉思,“我们还非去不可!”

瑞士,是水下考古学的发祥地。19世纪中叶,瑞士湖居址科学考古发掘调查的成功,标志水下考古学诞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