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半壁空间之两个大冤种的花样人生 > 第151章 老丈人这是几个意思

老太太活着的时候,哪个儿子跟媳妇打架闹事,不问青红皂白,上手就去揍自己儿子。

她总是说:人家好端端的姑娘愿意嫁来咱家,是咱家的福气,哪个敢对媳妇不好,先来过老娘这一关!

这样的好婆婆,有哪个媳妇不稀罕?

“夫人,夫人,您有没有在听奴婢说?”玉叶见梅含卉走了神,叫了两声。

梅含卉回神,问道:“玉叶,那你们姑爷的态度如何?”

说到这个,玉叶顿时精神了,“夫人,我跟您说,这个姑爷跟之前那个完全不同。

果然是县丞大人家里养出来的公子,就是有教养。

他啊,全程护着小姐,而且还在拜堂后,当着众宾客的面,发了毒誓。

他说,今生今世,只小姐一妻,不娶平妻、不纳妾室、不收通房。

哎呀,那时候的姑爷,是这个……真爷们!”

玉叶竖起大拇指,越说越兴奋,眼里光芒四射。

“玉叶,玉叶,我也发誓,我今生只有你一妻……”

元小石见玉叶说起姑爷时两眼放光,略带醋意的说道。

只是不待他说完,玉叶回头打量了他一眼,嘁了一声说:

“就你,还想纳妾?你有那个能耐吗你?”

“哈哈,你们两个简直是一对活宝。”

梅含卉在听了江逸的表现后,稍稍放下心来。

如今看着眼前这两人的互动,忍不住笑了。

“哎哎,夫人笑了。”玉叶蹦跶了两下,说:“夫人,您放心啦,玉叶一定会保护好小姐的。”

“好,好,那小姐就交给玉叶保护了。”梅含卉笑着拍了一下玉叶的胳膊。

玉叶顺势扶上梅含卉,说道:“夫人,我们是不是要去灶房看看丰叔准备的怎么样了?”

“不用,他啊,可上心了,咱插不上手。”梅含卉笑道。

书房里。

江逸却不轻松。

在跟随元宝来和元景行来到书房后,原以为只是丈人舅子之间的谈话。

没想到,书房里还坐着一个人……榆山书院院长莫恒知。

江逸愣神的功夫,元景行已经开始向莫恒知行礼。

江逸的动作快过大脑,也急忙向前行礼,“学生江逸拜见莫山长。”

“不必多礼。”莫恒知神色淡淡的打量着江逸。

元宝来哈哈笑道:“莫老弟,这便是在下的女婿江逸。”

莫恒知收回打量的目光,朝元宝来点头笑道:“不错,身姿挺拔,丰神俊朗,目光坚毅,是个好女婿,恭喜元兄了。”

“哈哈,同喜同喜。”元宝来高兴极了。

能得到莫恒知这么高的评价,说明自己此次确实没看走眼。

随后,在江逸疑惑的目光中,元宝来接着说:“接下来就交给莫老弟了,景行,你我先回避一下。”

说罢,不顾江逸眼中的不解,拉着元景行出了书房,还贴心的关好了房门。

江逸看了眼紧闭的房门。

老丈人这是几个意思?也不提前给自己透个话。

无奈,他又转头看向莫恒知。

却见莫恒知此时正拿着一本书,认真的翻阅。

江逸忐忑的站在那里,垂在身侧的双手不自觉的握紧。

由于书房里有地龙,此刻温暖如春。

江逸因为紧张,反而觉得热得很,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在心里忍不住吐槽老丈人的奢侈,在元家处处有地龙。

良久,莫恒知才抬起头,看向江逸说:“江主簿,不要紧张,坐。”

江逸扯着嘴角僵硬的笑了笑,而后慢慢的坐下来。

不过,在自己仰慕的大儒跟前,他只是坐了半边椅子。

身姿僵直,一副虚心受教的模样。

莫恒知眼底染上几分笑意,像是随意聊天一般,问道:“江主簿在县衙当差多久了?”

江逸抱拳,恭敬的回道:“回莫山长,学生在县衙当差三年了。”

“噢~,那时间也不短了,你觉得榆林县百姓的生活如何?”莫恒知问。

江逸回道:“近几年,朝廷大力推行仁政,降低赋税,对农耕生产促进颇大。

百姓相较之前躲避战祸、居无定所,现在生活安定。”

“只是生活安定吗?”莫恒知追问。

江逸垂眸思索,片刻后起身拱手说道:

“回莫山长,在学生看来,有八成的百姓,确实是生活安定。

但,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足。”

“何为富足?”莫恒知再问。

江逸回道:“学生眼中的富足,不求家家有多少银钱,起码是家家都能吃饱饭。”

莫恒知说:“家家都能吃饱饭,说起来简单,天诸各国,恐怕还没有能办到的。”

“是啊。”江逸似乎放开了,他笔直的站在那里,说道:

“学生前段时间监修河道,也与周边村子有过交集。

那些村中的村民,九成以上吃不饱饭。

大多数人家一天只吃两顿饭,还不管饱。

有些人家中老人和小孩不下田劳作或外出做工的人,一天只吃一顿饭。

还有的人家,连穿衣都成问题,家里只有几身外衣,谁出门谁穿。

河道上的役工,有许多人吃饭的时候,舍不得吃,偷偷装了回家给家里人。

由于长期吃不饱穿不暖,他们面黄肌瘦,唉……”

江逸说罢长长的叹息一声。

莫恒知紧紧握着书本,问道:“要如何改善现状呢?”

江逸想了想,说道:“学生觉得,有如此现状的主要原因有几个。

一是良田不多。榆林近十年来,良田亩数几乎没有增加。

现在登记的良田,由于几年前的战乱,也多半荒废,产量较低。

二是耕作技巧落后。学生见过村人秋收和播种,效率极低。

三是缺少良种。或者说是缺少培育良种的技艺。

要改变现状,首先要鼓励开荒。

榆林县的荒地很多,有些并不难开垦。

其次要改进落后的耕种技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