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我,孙仲谋,奸雄瞒不住了 > 第353章 建安文学的陨落

时间流逝匆匆,没过多久又传来了一个令神州悲戚的消息。

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病逝了!

徐干潜身穷巷,顾志保真。

常常过着极为贫寒清苦的生活,却从不悲愁。

这位才华横溢、声名远扬的文学大家,最终没能熬得过疾疫。

他的离去,给建安文学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疾疫无情地将他带走,让天下士人不禁感叹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唯有徐干创造的、璀璨的文学成就,能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

曹丕曾写书给好友吴质,评价徐干道:

“伟长怀才抱质,恬淡寡欲。”

“有箕山之节,可谓彬彬君子矣。”

如今这位君子乘风御鹤而去,只留下文学巨着得以不朽。

曹丕一时间,根本无法接受。

建安文学的繁荣和昌盛,时时刻刻激励着后人追求知识和全新的人生。

可作为创作者们,却一个接着一个凋零。

铜雀台的歌舞,仿佛成为过眼云烟。

徐干、王璨、司马朗等人的病逝,无疑给曹操敲响了警钟。

这一场疾疫,绝对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人生短暂且充满变数,留给孤的时间不多了。”曹操深刻地感慨着。

命运和岁月,同时将曹操死死地困住。

仿佛霸业即将随之而去,令曹操彻夜难眠。

没有任何一个雄才大略的霸主,能接受这样的安排。

他们顺从天命的同时,也在和天命作斗争。

人生坦途,则老天爷天下第一。

人生坎坷,则连老天爷一起逆了。

霸者的姿态,根本不容挑衅。

紧接着,建安七子之一的应玚,卒于疫疾。

他生逢乱世,四处飘零。

虽踌躇满志,最终却壮志难酬。

黄巾之乱爆发时,应玚才七岁,便跟着家人东躲西藏。

士人为逃避战祸,举家迁徙。

直到北方一统,应玚的才学渐渐有了用武之地。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都喜欢舞文弄墨,爱好诗辞文赋。

应玚一跃成为座上宾,勉强过上了几年好日子。

每天陪着魏王曹操出游打打猎,写写颂扬魏王英明神武的辞赋。

或是陪曹丕、曹植兄弟,畅快地喝喝酒。

宿醉地谈谈诗、论论文,写写命题辞赋之类的。

生活也算过得相当惬意、舒适。

有一次曹植去看了斗鸡,写下名篇《斗鸡诗》。

应玚洋洋洒洒,也做了一篇《斗鸡诗》。

不得不说在外征战的魏王,为建安文学的稳定和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场疾疫降临,打破了应玚美好的生活。

盛宴不常,欢会短暂。

他的一生,都只能珍藏在辞赋中,流传给后世。

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

不幸染疾而亡,时年三十八。

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染疾逝世。

当年他骂曹操骂得多么酣畅淋漓,现在离世就有多凄凉。

除了死得早的孔融、阮瑀,建安七子有五人陨落在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疫。

曹操、曹丕、曹植致力于弘扬的“建安文学”,彻底陨落在一场席卷神州的意外当中。

曹丕曾写信,回忆着曾经的点点滴滴: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

“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行则连舆,止则接席的友情,终究只停留在回忆间。

而江淮地区的魏军,承受着更加巨大的压力。

短短时间内,便有上万人感染疾疫,陷入疲惫的状态。

寿春的局势,越来越严峻。

城内百姓,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将士们纷纷劝说曹操退兵,避开疾疫蔓延最严重的地区。

继续留在江淮,很可能遭遇不测。

就在曹操决定撤退时,忽然震荡的马蹄声响起。

“报,启禀魏王。”

“江东正积极地调遣荆州、扬州两地的兵马,意欲图谋不轨!”

信使的汇报,让曹操心神震颤。

江东能利用长江行军,行进速度相当快捷。

现在孙权还没有采取行动,便故意让斥候探查得知。

这是要逼迫曹操的十万大军,留在江淮啊。

曹操要是从江淮撤兵,那么孙权很有可能强攻寿春。

如今寿春的守军,正遭受疾疫肆虐。

曹操的主力一撤,寿春守军低落的士气将成为破绽。

“丧心病狂,简直是丧心病狂。”

“神州爆发如此大疫,孙权还要动兵,难道他不怕麾下士卒一同感染吗?”

曹操怒发冲冠,陷入两难的境地当中。

这已经不是等不等关羽的问题了,而是关乎江淮几十万军民的生死。

哪怕是整个神州,都受到了这一场大疫的影响。

建安二十二年,让神州都蒙上一层阴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