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开局:老祖宗们集体震惊 > 第100章 圣人的一生

开局:老祖宗们集体震惊 第100章 圣人的一生

作者:清风刀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15:00 来源:小说旗

【说完宋朝的文人,咱再来说一位明朝的文人。】

朱元璋、朱棣等瞬间坐直身体,心下略显紧张,知晓大明后期东林党的龌龊事情,这文人不会是那种遗臭万年的吧,或者又是辛弃疾一样被皇帝磋磨之人,哪一种都让两位千古一帝觉得丢人。

【华夏圣人两个半,第一个当然是至圣先师-孔夫子,那半个不说也罢,而另一个就是今天的主人公。】

朱元璋重重一拍龙椅,声音都有些颤抖:“咱、咱,咱大明出了个圣人??”

“恭喜陛下,咱大明不仅有赫赫军威,这文治也当传扬万世。”群臣纷纷跪地恭贺。

【如果说孔子是从理论上教导世人,那他就是从行动上引导世人,现在让我们走进这位圣人的一生。】

【他出生于官宦家庭,父亲是明成化十七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在他诞生前,其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将它居住的地方取名为‘瑞云楼’。】

看着木讷不语的儿子,王华陷入长久沉默?

【他出生于成化八年,据说他母亲怀胎十四个月才分娩。咳咳,这个说法不咋靠谱,略过。

他五岁时还不会说话。】

‘啥?’天幕之下,嗡嗡议论之声蔓延,五岁还不会说话,莫不是个傻子?

【虽不语,但已能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

‘哦’,这秦姑娘真是的,说话还大喘气。

【十二岁那年,他就读于私塾,十三岁丧母。

幼年失恃,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

一次与书塾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之人。

十五岁时,他听说石英、王勇、石龙、刘通等起义,就屡次试图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被父亲斥为狂妄。

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弘治元年,他十七岁,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

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述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

嬴政:???这是个什么玩意???圣人?就这?

【十八岁时那年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拜谒娄谅。

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甚喜。

之后他遍读朱熹的着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

为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

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极大的怀疑。】

宋明文人眉头紧皱,甚至有人破口大骂:“先贤之语当为天理,竖子敢尔?”

但仍有部分人开始思索,既然此人能被称为‘圣人’,是否与这‘怀疑’有关,难道朱子的学问有瑕疵?

秦凌雪忍不住鼓掌:【这质疑精神就值得赞扬,不像那群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嘴上仁义道德,内里男盗女娼。

趴在老百姓头上吸血的时候,你们的‘微言大义’去哪了;

堂而皇之地扯起“至圣先师”这面大旗,以先贤之名行苟且之事,真是好大的嘴脸。

说什么‘《论语》微言大义,一字一句皆含天地之心,治国平天下之道。’

你们故意歪曲的时候可真一点也不手软,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说的就是朱熹那不要脸的货。】

朱熹眼前一黑差点栽倒在地,自从上次被骂后,他能明显感觉周围人看他那奇怪的眼神,再次被骂让他怎敢出门见人。

【弘治五年他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与胡世宁、孙燧同榜中举,其后,学业大有长进。

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

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他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

他拿起笔一蹴而就,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

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

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

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

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永乐年间,朱胖胖微笑颔首:“不愧能成为圣人,这心性当真极佳。”

朱棣撇撇嘴,‘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弘治十二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成绩优异,位列南宫第二,赐二甲进士第七名,被派往工部观政。

之后他负责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后上疏论述西北边疆防备等事务,因此被授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审理案件,后因病请辞归乡。

弘治十七年重新被起用,授兵部武选司主事。

正德元年冬,宦官刘瑾擅权,逮捕多人。

他上疏救援,却触怒了刘瑾,因此遭受杖责四十,并被谪贬至贵州龙场担任驿丞。

在前往龙场的途中,他遭到刘瑾派人的追杀,凭借智慧伪造跳水自尽的假象才得以脱险。

之后秘密前往南京拜见父亲,父亲劝他赴任。

抵达龙场后,面对未开化的环境和杂居的苗族、僚族,他并未气馁,而是依据当地风俗教化百姓,因此深受爱戴。

在此期间,他对《大学》有了新的领悟,并撰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龙场悟道”。

正德四年闰九月,他谪戍期满,复任庐陵县知县。

次年八月,刘瑾被除,十二月他升任南京刑部主事。

随后的几年里,他历任多个职位,包括吏部验封司主事、署员外郎、吏部文选司主事、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等。

正德九年升任南京鸿胪卿。】

【正德十一年八月,他在兵部尚书王琼的赏识与推荐下,被擢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

当时,该地盗贼蜂起,到任后巧施妙计,掌握盗贼的动向。

他传檄福建、广东会兵一处,首先讨伐大帽山的盗贼。

正德十二年率军屡破盗贼,斩获颇丰。

战后在横水设置崇义县,并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被誉为“神”。

在江西恢复了秦汉唐的保伍制度,建立民兵武装,重建中国基层的武士制度。

他颁布文告,兴办学校,推行《十家牌法》和《南赣乡约》,提高教师待遇,整修书院,改变南赣地区的民风民俗。

特别是对畲族的教化,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使大量畲民汉化,融入福佬人或客家人中。

在闽西、赣南、粤东平乱后,留下新县善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他被尊称为“县父”。】

朱元璋抚掌大笑:“好官,是咱大明的好官。”

李善长偷偷翻个白眼:“官是好官,可是上位你就看不到你那后世子孙都干了什么吗?”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消息传至北京,朝中大臣震惊。】

永乐朝,朱棣冷笑两声,“老十七啊老十七,看来你的子孙也挺厉害嘛!!!”

【当时他正欲前往福建平定叛乱,行至江西丰城时得知朱宸濠叛乱,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

采用疑兵之计,深知若宁王顺长江东下,南京必失守,叛军将占据政治主动,平叛难度大增。

此时已上交兵符,手中无兵,然江西境内朝廷官吏皆来助,于袁州集结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

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于南昌张贴假檄迷惑宸濠,声称朝廷派兵十六万,将攻南昌。

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又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宸濠攻南京,并故意泄露。

李、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宸濠疑虑,按兵不动。

宁王犹豫十余日,探知朝廷并未派大量军队,才沿江东下,攻陷九江、南康城,逼近安庆。

朱宸濠率兵六万自九江沿江而下、窥伺南京之际,他已率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老巢——南昌,迫朱宸濠回援。

有人建议王守仁往救安庆,他拒之,分析道:‘若救安庆,与宁王主力相持江上,南康和九江的敌人将乘虚攻我后背,腹背受敌;而直捣南昌,南昌守备空虚,我军锐气正足,必可一举而下;宁王必回救,届时迎头痛击,定能取胜。’

事态发展果如王守仁所料,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激战三日,宁王战败被俘,叛乱历时35天宣告结束。

事后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将朱宸濠交付当时尚属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称病,以避免卷入更多政治事端。

因此,终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未得朝廷封赏。直至世宗即位后,王守仁才加官晋爵。】

【其在在嘉靖六年平定思恩、田州卢苏、王受造反,嘉靖七年率军剿灭断藤峡叛军。】

天幕之下,许多人都很糊涂,这不就是一个能臣,哪怕做到极致,也只是能臣,怎么和圣人扯上关系?

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心声,秦凌雪缓缓道来。

【他的名字叫王守仁,号阳明山人,所以他又被尊称王阳明。

他一生授道解惑,弟子无数;

他一生博文昌达,成就冠绝;

他一生光明磊落,为国为民。

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纵然功绩斐然,却在朝廷之上屡遭排挤;

纵然被人诬陷,却也能自证清白、大节不亏;

纵然被贬发配,却能泰然自若、龙场悟道,终成大家。

他是思想家,是军事家,是文学家,是教育家,是明朝凭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是与孔子一起被后世称为“三不朽”的圣人(立功、立德、立言),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圣人,堪称千古奇人。

立德方面,他为官清廉,为人高尚;立功方面,他智计百出,平叛反盗;立言方面,他创立学说,弘扬思想。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就是王阳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