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开局:老祖宗们集体震惊 > 第72章 君王死社稷(一)

开局:老祖宗们集体震惊 第72章 君王死社稷(一)

作者:清风刀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15:00 来源:小说旗

北宋年间,山东、河北地界的人们双眼发红,甚至有人低声呜咽。

赵匡胤呆呆看着天幕,他大宋是窝囊、是无能,可这成为华夏千古罪人之事他们是怎么敢的,“来人,召集所有武将殿内议事。”

也许,杯酒释兵权是做错了吧,既然后世子孙如此无能,那就让他来亲手解决这一切。

【接下来,我们再说下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

天幕画面一转,一棵歪脖子树旁,身穿破旧龙袍的帝王披头散发,回头凝望一眼恢弘的皇宫,毅然将绳子套在脖子底下

一声尖利的声音响起:恭送大明皇帝上路......

明朝十五帝均坐直身体,倒要看看这个后世子孙如何蠢笨,能葬送大明。

扔下手头快做好的木工活,天启帝喃喃:“唉!还是不行吗?”眼中的厉色缓缓浮现。

【明思宗崇祯帝,名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

历史上多数亡国之君或年幼、或昏庸、或暴虐。】

【但崇祯却是最特别的一个,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力图实现明王朝的“中兴”。】

帝王们拧眉,不知道这么个‘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如何成为亡国之君。

【纵观人们对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大多是骂声一片,而明朝的崇祯皇帝就是一个骂声较少并且还有赞誉的一名亡国之君。

虽说明朝的灭亡与崇祯脱不开关系,但与已经腐烂的朝廷和天灾**也有很大的关系。

崇祯在位期间十分节俭,自己龙袍也是打了补丁的,并且还是皇后自己动手补的,后宫还规定不许奢侈,自己连一顿好一点的菜都不舍得吃。

并且还非常敬业,兢兢业业、旰食宵衣,可谓是一代楷模。

明史学家有个说法: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崇祯只不过是个替罪羊,背上了亡国之锅。

甚至灭亡明朝的李自成评价崇祯: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画面一转,两个身穿红云装饰黑袍的男人立于紫禁城之中,头顶两个大字表示他们的身份-万历皇帝、嘉靖皇帝。

天幕下的众人发现那二人双手快速结印(嗯,看不明白,但好厉害的样子),突然,两人双眼同时放光,口中大喝:国遁-大黑锅之术。

镜头急速拉远,星空之中一口黑锅急速飞行,随着镜头跟随,人们就看到那黑锅直接落入庞大宫殿之中的男子头上。

古人们:!!!^_^!!!!!!!

【后来夺了天下的满人入关打的口号都是:清君侧,为崇祯复仇,也是讽刺。】

【当然,崇祯的缺点也非常多。非嫡长子的崇祯从小就没接受过正统的帝王教育,乍一接手这风雨飘摇的庞大王朝肯定无从下手,这里就不得不再提一句,朱棣先生,养猪式的藩王政策会毁了大明。】

朱棣一个趔趄,啪嗒一声,直接将手中的毛笔捏断。

【首先即位之初就铲除魏忠贤及其党羽,这里之前已经说过。】

【接下来再看看崇祯或直接、或间接害死的大明重臣。】

五年平辽袁崇焕。

袁崇焕何许人也,唯一阻挡了后金政权的扩张之路,并且打死了努尔哈赤,打破了后金不可战胜的神话。

可以说,袁崇焕当时的功绩可以说是非常大的,然而袁崇焕确确实实的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主。

袁崇焕35岁才中进士,像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杨嗣昌等人都是二十多岁中的进士,显然袁崇焕稍微有点low,而袁崇焕能够平步青云,离不开一张跑火车的嘴,袁崇焕第一句震惊朝野的话是:给我足够钱粮,我一人可镇守山海关!

后来崇祯向其讨教平辽经略,袁崇焕张嘴就是:五年平辽!嗯,当然这肯定是不可能的。

崇祯大喜,任命袁崇焕为蓟辽督师,从政不足十年,有此官运者,没有几个!

后来,皇太极绕过山海关从怀化进入北京,烧杀掠夺,袁崇焕迅速进军勤王,打走皇太极后,崇祯把袁崇焕杀了!

不管袁崇焕做了什么,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皇帝能把勤王统帅杀了?

这和后来崇祯调各路人马进京勤王,没有人来有关系吧?

当然袁崇焕也不是完美,擅杀毛文龙,致使后金再无后顾之忧,这是绝对的败笔。】

【马革裹尸孙传庭。

孙传庭,崇祯虽然没有直接杀孙传庭,但是在战场最需要孙传庭的时候,下孙传庭大狱三年,理由竟然是受人诋毁。

孙传庭何许人也,不用皇帝出钱,不用皇帝出力,把西北匪患给摆弄的明明白白的一个人,而且和其他将领的本质区别在于,杨嗣昌,洪承畴,乃至卢象升,袁崇焕等人打仗就是打钱,想要什么排面,就拿多少钱。

这也是越打国家越穷,越需要加税,老百姓造反就越多,以此形成无限恶性循环。

但孙传庭的思路却是完美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方法,就是打仗可以,但是不要不要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通过募捐的方式筹集钱款。

也就是逼捐大户,孙传庭被崇祯逼战,马革裹尸,有史曰:传庭死,大明亡。

崇祯脑子如果有孙传庭这个回路,这个气魄,随随便便抄北京一些大官的家,弄个几千万两白银应该是没问题,要知道明朝财政一年才四百万两,而李自成搜刮北京官绅,就是七千万两啊!】

【登莱巡抚孙元化。

孙元化是明末科学家徐光启的弟子,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西洋火炮专家,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就得益于孙元化布置在城头11门大炮。

之后孙元化在孙承宗的大力推荐下,担任登莱巡抚。

后辽东将领孔有德发动吴桥兵变,孙元化力主招抚,但巡按王道纯藏匿诏书,使得叛军长期得不到招抚,再次发生叛乱。

朝廷将孙元化逮捕,政敌余应桂、李梦辰、路振飞趁机陷害,最终孙元化于崇祯五年七月被斩首示众。

孙元化死后,他的儿子拒绝朝廷委任的官职,明朝廷里懂得西洋火炮的专家也寥寥无几。】

【蓟辽督师孙承宗。

孙承宗在朝臣普遍提议放弃辽东的情况下,毅然请求担任蓟辽督师,并修筑宁锦二百里防线,极大的加强了东北的边防,同时大力支持袁崇焕等人的主张。

袁崇焕被捕后,崇祯帝启用孙承宗,他调兵遣将,成功收复遵化、永平、迁安等关内城池。

但后来因为祖大寿的投敌,孙承宗遭到朝内大臣的弹劾,崇祯也认为他老迈无用,于是将其免官,此后数年间人们多次请求重新启用孙承宗,但崇祯帝不予理睬。

崇祯十一年,清军攻打高阳,76岁的孙承宗率领家人守城,全家老小数十人战死,城池陷落后,孙自缢身亡。】

【宣大总督卢象升。

1638年清军入关,卢象升率师勤王,名义上是“督天下兵”,但因为杨嗣昌等人的嫉恨,实际上只有不到两万人马。

卢象升率军在蒿水桥遭遇清军,双方展开激战,“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但终因寡不敌众,“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卢象升战死后,崇祯帝依然不予抚恤,直到杨嗣昌死后,才得以追赠。】

【陕西总督郑崇俭。

1640年,郑崇俭率贺人龙、左良玉等将领,在玛瑙山大败张献忠。

但事后张献忠在四川重新恢复声势,崇祯帝以撤兵太早为罪,将郑崇俭削籍候代。

之后张献忠攻破襄阳,崇祯帝宠臣杨嗣昌自杀,崇祯帝心怀怨恨,以“纵兵擅还,失误军律”为由,将郑崇俭处死。

直到南明时,有人上书:“崇俭未失一城、丧一旅,因他人巧卸,遂服上刑。群臣微知其冤,无敢讼言者,臣甚痛之。”

郑崇俭的冤案才得以昭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