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开局:老祖宗们集体震惊 > 第88章 朱元璋和贪官

开局:老祖宗们集体震惊 第88章 朱元璋和贪官

作者:清风刀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15:00 来源:小说旗

自从直播以来,秦凌雪养成了看历史的习惯,尤其对明朝历史十分感兴趣。

当然,二十四史中的明史她是不看的,那玩意懂得都懂。

想起朱元璋对贪官的狠辣,再想想明朝贪官的泛滥,以致整个大明被这群蛀虫拖入深渊,秦凌雪就觉得生气。

第二天已是雨过天晴,秦凌雪开车赶往三亚,中午就入住早就定好的酒店。

收拾完毕再睡个午觉后,就已经下午三点。

【老祖宗给们大家下午好,昨天聊到雍正皇帝,作为封建王朝末期的两个朝代,今天就说说明朝。

古往今来对于贪官,帝王们有严厉惩治、有放任自流,就算后世也无法完全杜绝。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这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再酷烈的手段也只能震慑一时,当帝王老去必定是人亡政息,而反弹总是汹涌。

说起贪官,华夏五千年,贪官最多的朝代就是明朝,哪怕律法规定贪墨六十两就要处死甚至连坐,也无法阻止官员贪污,甚至终大明一朝清廉的官员都没几个,贪腐已经成了所有官员的共识。

无论是永乐三杨,还是大明第一首辅张居正,或多或少都有贪墨,但终究无法抹去他们的功绩。

像于谦、海瑞等真正清廉刚直的臣子真的是少之又少。】

“陛下,老臣有罪!!”宣宗年间,三杨纷纷对坐在龙椅上的皇帝磕头赔罪。

看着华发渐生的三位老臣,朱瞻基无奈摆手:“平身吧,朕也知道朝廷俸禄低了,朕近期也在考虑给百官加俸一事,望三位老大人帮朕参详一二。”

不只是三杨,所有臣子纷纷跪地:“谢陛下。”

【作为拯救大明的功臣,于谦被抄家时可谓家徒四壁,除了书籍之外别无财物,于谦的功劳不说堪比开国,给个侯爵总不过分吧,就这么一个功臣一生清贫,可世上有多少人有于少保的风骨。】

永乐年间,看着朝堂上的孩子朱棣心中感叹:“老大,以后于谦就放在大本堂读书,他家里的用度你要上心。”

朱胖胖宠溺地看了眼这位能在历史上留下千古美名的孩子,郑重点头应是。

【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开国皇帝都怀揣着一个梦想:为自己的子民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嗯,个别傻逼王朝比如司马老贼等人除外。】

司马懿一口老血喷出老远,指着天幕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他们深知,农民是这个国家的基石,是赋税的主要来源,更是国家稳定的关键。

因此,在设计国家制度时,他们总会想方设法地对农民施以更多的关怀与优惠。

然而,很多时候,尽管初衷是美好的,现实却总是不尽如人意。

朱元璋,这位明朝的开国皇帝,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他对于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可谓世所罕见,为了打造一个清廉的政府,他制定了一系列苛刻的制度来约束官员,同时给予百姓极大的宽容。

在明朝,对各级官吏的要求之严格,无疑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但令人遗憾的是,正是这位力求清廉的朱元璋,其所创立的明朝,官员的贪腐现象却也达到了历代王朝的巅峰。

这或许是一种讽刺,但更多的是一种深思。】

听了太多次,朱元璋已经能安之若素,不过还是在心里盘算该如何指定今后的政策,不过那祖训什么的还是算了,他不能让祖训成为文官手里的绳索,一条勒死后世儿孙的绳索。

至于俸禄,还得好好考虑,有了天幕他已经开始重视商税,等国库有钱给百官加俸也不是不行。

【历朝历代,贪官污吏都如影随形,但清官也总会如星星之火,照亮那黑暗的夜空。

唯独明朝出名的清官却寥寥无几,在明朝做一个清官,就意味着要过上苦行僧般的生活。

以明朝的县令为例,他们的年薪包括各种银两、布帛和粮食,全部折算成粮食大约相当于九十石大米。

而到了明朝中后期,经过张居正的改革,县令的年薪折算成白银大约为四十五两。

值得注意的是,那时的官员并没有现今的医保、社保和各种福利补贴,他们的家庭也通常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

一个县令,要养活一大家子人,仅凭这份微薄的俸禄,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明朝之前的皇帝和臣子们长大了嘴巴,不可置信的盯着天幕,知道明朝俸禄底,但底到这种程度真的无法想象。

贞观年间,李世民看向自己的‘镜子’魏征,“魏卿,你觉得这俸禄如何?”

魏征无语,就这点俸禄自家不得喝西北风去,眼珠子一转,“陛下,臣觉得可以,那就全天下的官员一体施行此俸禄如何?”

李世民翻了个白眼,冷哼一声不再搭理这个老噔。

【海瑞是明朝着名清官,在他的母亲六十岁生日时,才舍得购买两斤肉来庆祝。

平日里,他的餐桌上很少见到荤腥。

这并不是因为他个人有什么特殊的饮食习惯,而是生活的窘迫使得他不得不如此。

理论上来说,按照明朝的赋税制度,如果一个普通农民不被贪官剥削,他们的收入应该会高于一个县令。

但另一方面,培养一个县令的成本却远远超过了农民。

一个人要经过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寒窗苦读,期间没有任何经济收益,只为了有朝一日能够走上仕途。

他们凭借出色的能力和智慧,在成千上万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最终却可能得到一个连普通农民收入都不如的职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不贪污受贿,谁还愿意去做官呢?

朱元璋精心设计的制度,反而成为了明朝官员贪腐的温床。

回想唐朝和宋朝,尽管王朝也会腐朽衰落,但那时的读书人至少是读着圣贤书长大的。

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秉持着孔孟之道,心怀理想和追求。

特别是在宋朝,官员的俸禄相当丰厚,一个地方州县官员或县令,每月的基本工资就达到了二十贯钱和三到五石的禄粟,这仅仅是基本工资,就已经是明朝县令收入的五到十倍。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各种补贴,如茶叶、酒水、厨房用料、柴火、草料等,甚至包括喂养马匹的草料和随身差役的衣食费用,都由政府提供,数量也相当可观。

然而到了明朝,这一切都变了。

制度似乎在告诉所有的官员:你们要恪守职责,做一个公正无私的青天大老爷,但这意味着你们将要过上一辈子的苦日子。

这就像是牧羊人养了一只牧羊犬,却连基本的伙食都不提供,让它自己想办法解决。

这样的情况下,牧羊犬为了生存,只能去偷吃羊。

因此,从明朝建立之初,官员的贪腐行为就变得司空见惯。

不贪腐的官员反而成了异类,一旦出现一个清官,全天下的人都会像看到怪物一样惊讶。

清朝初期全面沿用了明朝的俸禄制度,这实际上是在变相地鼓励官员贪腐。

因为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付官员的薪水,所以只能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

张居正在明朝实施的一条鞭法,虽然带来了许多积极的意义,但也无意中催生了一个新的现象:将贪腐从一种潜规则变成了明规则。

在实施一条鞭法之前,农民缴纳的田赋是各种各样的实物,如大米、布帛等,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则。

这种制度的漏洞为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官员们借此机会大肆敛财,利用各种手段捞取钱财。

例如,他们会以农民缴纳的布帛和粮食质量有问题为由,要求农民多缴纳;或者,如果农民不给官员好处,官员就会故意找茬。

然而,自从张居正改革后,所有的赋税大部分直接折算成白银缴纳,农民也需要到市场上把米卖了换成白银来缴税。

这样一来,原本的漏洞就被堵死了,因为白银的成色和质量都是标准的,地方官员无法再借此挑刺。

但是,明朝的官员们很快就发现了新的发财途径。

由于成千上万的老百姓交的都是碎银,各地方政府不可能把这些碎银直接交到朝廷去。

因此,各级州县需要将碎银子熔炼后铸官银,再统一运往京城。

这个过程为官员们提供了新的贪腐机会。

在熔铸铸锭的过程中,由于老百姓的碎银子纯度和质量不一,必然会出现一定的损耗。

比如某个县收了一千两碎银,但熔炼成大块银锭后可能只剩下九百六十两了。

这四十两的差额地方官员当然不会自己承担。

因此,地方官员会多征收一定比例的白银作为熔炼时的损耗费用,这就是所谓的“火耗银”。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部分多收的白银最多不会超过总量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五。

但问题在于朝廷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

没有标准就必然会导致贪腐现象的发生。

就像徭役一样,县太爷可以随意决定让百姓干一个月的活还是五个月的活。

很快贪腐就形成了一种竞争态势,谁收的火耗银少谁就显得愚蠢。

明朝官员们开始变本加厉地多收火耗银,甚至有些地方官员为了争夺更多的火耗银而展开竞争,导致火耗银的收取比例越来越高,甚至超过了朝廷的税收。

根据历史记录,在正常的州县中,火耗银的收取比例通常是每两银子加收四成到五成,即多收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的费用。

然而到了明朝后期,越来越多的州县开始过度收取火耗银,远远超过了朝廷规定的税收数额。

有些地方的火耗银甚至从原本的十税一直接涨到了十税二或者更高,这使得百姓的负担急剧增加,生活变得更加艰难,而朝廷对此却束手无策。

尽管田赋造成的损失还有限,但真正对百姓造成巨大影响的是人丁税和徭役,这两项税收的滥用和过度征收,无疑加剧了百姓的苦难和社会的动荡。

在明朝这样的制度下,即使是一个有心为国的清官,也很难抵挡住制度的诱惑和压力,最终可能也会陷入贪腐的泥潭,这无疑是制度设计者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

张居正嘴里喃喃自语:“火耗,火耗,对,火耗归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