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开局:老祖宗们集体震惊 > 第92章 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

【大明王朝灭亡原因有很多,核心来说就是:败于财政,亡于东林党。

这只是我个人理解,可能有偏颇。

这里的东林党并不仅仅只是东林党人,而是天下士绅,也就是那群自诩‘圣人子弟’的读书人。

明末时,尤以东林党人为甚。

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说的很好听,闯王来了投闯王、满清来了投满清,没骨气的样子和孔家一个德行。

圣贤书、圣贤书,真成了‘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真看不起你们那时代的读书人。】

秦凌雪满脸轻蔑,嘴角勾起嘲讽的笑容。

天幕之上出现一个身穿灰色衣服的年轻人,他高举双手大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我华夏开国总理,相当于你们那时代的宰相。

在他14岁时,老师问起为何而读书,这是他的回答,他也用毕生努力践行这句话。】

天幕再次一转,一艘巨大轮船舷梯上,年轻人微笑面向前方。

【刚建国那会,国家积贫积弱,在国外高等学府读书的他放弃优渥待遇毅然回国,哪怕被漂亮国囚禁五年也不改初心。

还记得阅兵时的镇国重器吗?那离不开他的研究。

这才是一个读书人应有的报复,再看看你们,不觉得丢人吗?】

天幕之下,许多老古董不以为然嗤笑连连:什么玩意,有扬州瘦马好吗?

而许多年轻人低头沉思,开始审视自己所学到底为何。

帝王们也在深思,以儒家取士到底有何弊端。

【东林党创始人顾宪成,是明朝的党争高手。

1594年,他因提名亲信而遭免官,回乡后创办了东林书院,自诩为君子,以讲座为形式,迅速构建起自己的圈子。

顾宪成具备非凡的演讲才能,他四处讲学,足迹遍布江南的富饶之地,每日都能吸引无数粉丝。

东林书院的第一次大会便形成了讲学的**,八年之后,讲学活动愈发频繁,构建起一个庞大的人脉网络,环环相扣。

很快,众多江南富商以东林书院为纽带,联结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这个集团不仅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还因其既讲学又议政的特性,吸引了大批官员的加入,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他们通过讲学会等方式,将自己置于道德的制高点上。

他们极力反对皇帝派遣矿监、税使到各地收税,尽管江南工商业兴盛,但他们却主张重视农业,要求惠商恤民并废除商业赋税。】

宋明之前的强势帝王瞪大双眼,不可置信的看着天幕。

刘彻满脸诧然,“桑弘羊,朕的耳朵是不是坏了,没有听清,这帮文官想干什么?啊?这大明都成什么样子,这些个文官都能如此作威作福了吗?还不收商业税?朕用脚趾头想也知道,这群人家里肯定都有经商。”

【朱元璋先生,士农工商、士农工商,最后成了士商勾结,联合剥削您最看重的农。

没有正确引导一味打压绝对不可能长久,没有完善的政策引导只能让商业成为某些人牟利的工具。】

朱元璋面无表情坐在龙椅上,有时候坏事听多了也就那样,反正都麻木了。

而群臣则感觉背后一阵阴风吹过,好似黑白无常在他们身后徘徊。

【他们一方面使得国家财政枯竭,另一方面又要求国家垦荒屯田、兴修水利。

他们还呼吁言论自由,惩治奸党。

然而,什么是奸党呢?与他们意见不一致的便是奸党。

当有人提出与满人议和时,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痛斥投降派,一个个显得伟大、光荣、正确。

然而,当闯王攻破城门,年轻皇帝自缢殉国,清军的铁蹄踏入京城时,他们却迅速更换官服,跪得比谁都快,然后向清帝诬告:是阉党害死了朱由检。

他们争国本、争正嫡、争权势,却从不为明朝和黎民百姓办一件实事!

从东林书院崛起开始,朱由检便不再是一个真正的皇帝,而是成为了明朝的背锅侠。】

【要我是崇祯,反正国家都这样了还不如玉石俱焚,首先清理锦衣卫以及东厂,什么朝廷大员、什么皇亲国戚,不听话的直接抄家,有了钱重新招兵买马,带上那些将军重塑天下又如何?

就算兵败身死,总比窝囊到煤山上吊的好。】

崇祯年间,群臣发现龙椅上的皇帝有些不对劲,不过没人敢站出来说些什么,本该被处理的魏忠贤还站在那里。

朱由检思索着秦凌雪的话,仿佛下定决心般抬手一挥:“众卿也累了,都下去歇着吧。”站起身朝后殿走去。

【如何评价东林党人呢?

由于他们垄断了那个时期的教育权利,成为了一个集知识、权贵于一身的利益集团。

我们查不到他们对国家的任何贡献,但他们却被知识分子洗白和赞誉,而说得最多的就是几个党魁不贪污。

然而,当九亿两白银流入时,国家每年的征税却不到百分之零点三。

那么,剩下的白银都去了哪里呢?

他们是否贪污还有什么关系呢?

无论怎么洗白东林党,都有一些不变的事实:

无论朱由检多么糊涂,他都为朝廷竭尽全力,不近女色,穷得揭不开锅。

而无论东林党多么正直,他们都依红偎翠,富甲一方。

我们读历史时,不要去听历史人物说了什么,也无须去揣测他们想了什么,关键是要看他们做了什么。

1644年,崇祯帝朱由检自缢殉国,这是他的悲剧,但他也终于得以解脱。

这样的结果给中原王朝的终结画上了一个相对完美的句号。

他优柔寡断也好,糊涂昏庸也好,但是这种负责任的态度、勇于承担后果的勇气已经可以完胜绝大多数人。

明朝共延续了二百七十六年,期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就是明朝从收复燕云十六州、驱除鞑虏的朱元璋开始到以死殉国的朱由检结束的历史。

这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他们确实做到了。】

永乐年间,再次听到这句对大明的评语,朱棣还是没来由的感到激动,虽然崇祯有些不争气,但也为大明保留下最后的风骨。

【1644年,李自成攻下了京城。

第二天,朱由检的尸骨还未寒冷,明朝的百官便已经穿戴整齐地走上了金銮殿。

他们波澜不惊地认为新的打工生涯已经开始,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农民军的铁拳和夹棍。

刘宗敏专门发明和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来伺候他们。

“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凡拷夹百官……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

在明朝崩溃的前夕,尽管朱由检苦苦哀求,但明朝富裕的百官捐款却尚不足二十万两白银。

然而在农民军的拷掠之下,他们终于将深埋在地窖中的白银全部拿了出来。

一毛不拔的周奎宁愿挨打也不出钱,被皮鞭抽得皮开肉绽,被夹棍伺候得几乎脑浆迸裂,哀嚎惨叫彻夜不休。

最后他实在受不了折磨,将自己的窖藏白银全部交出,一共有三百万两之巨。

一个月的时间,李自成在京城拿到了七千万两白银。撤离北京之时,运送财宝的车辆络绎不绝。】

刚走出大殿的众人一个趔趄,不敢置信的看着天幕,打下天下后不都用他们文人治国?就算‘暴君’朱元璋开国后也没这么玩的啊?

“哈哈哈!真是活该、活该!!!”朱由检仰天大笑,对于还没听过的‘李自成’反而有些敬佩,起码他做了自己不敢做的事。

【数年之后,清朝并未忘记明朝是如何灭亡的。

清朝平定江南后,江南税案便拉开了帷幕。

其中的奏销案祸及乡绅士子多达一万三千五百多人。

这些人有的被杀头,有的坐牢。

最后清朝红了眼,牵连士绅也跟着遭殃,乡村社会的精英惨遭屠宰……

才子金圣叹也因此牵连其中,财产充公,家属发配满洲。

明朝的士绅们积蓄了几辈子的白银终究从地窖中被翻出来,用银车源源不断地送进了京城。

很多人因为这些案件还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他们有无数次的机会可以避免这样的结局并改写明朝的历史,但都被他们冷漠地拒绝了。

这个时候的清廷毫不手软,因为孤独殉国的崇祯时时刻刻都在提醒他们:今日你对他们手软,明日他们就送你走上黄泉路。

不知道此时明朝的士绅们是否会想:就在几年前,曾有人真心地想守护这个王朝的安危。

尽管他资质平平、先天不足,但他已经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努力。

是谁冷漠地拒绝了他?是谁觉得自己和这个朝廷毫无关系?

最终,唯有农民军的夹棍和清廷的屠刀教会了他们做人。】

【一群欺软怕硬的废物,除了内斗啥都不行的败类,虽然不喜欢清朝,但对士绅的做法实在让人解气。

今天故事会就到这里,老祖宗们明天见。】

刚走出大殿的群臣尤其是东林党人面面相觑,再回想皇帝刚才的眼神突然感觉背后隐隐发寒。

周道登看着这群东林党人和剩余阉党众人,嘴角露出一抹微笑,‘斗吧、斗吧,斗的你死我活才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