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
全楚会馆
夜色早已变得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
而在全楚会馆内,却仍然有一盏灯是在默默的亮着的!
张居正匍匐在书案前,奋笔疾书的纸上不知是写着什么内容!
若仔细看去,就会发现有三个大字赫然立于纸上“考成法”
身为大明首辅的张居正,早就意识到如今的大明官场已经腐朽不堪,吏治**,法令无法通行!!!
到处都是混日子,甚至吃空饷的关于官员!
而张居正他一直都在想用什么办法,才能来约束这些官员!
在看到天幕上的内容后,张居正就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一年一考核!
自己不仅要对各级官吏进行定期考察,并且要求对其所办各事均规定期限办妥!
立限考事,以事责人!
张居正他不愿看到大明就这样走到灭亡,他想要倾尽个人的全部力量,再扶大明一手!
如今的大明在张居正看来,那就是一个已经腐朽不堪,到了晚年的一个老人了!
如果他们再不想办法给大明这个老人换血!那真的要离王朝灭亡不远了!
…………
在李隆基的六维图各项内容结束后,历朝历代之人迫切的想要看到李隆基评分界面出现!
虽然李隆基的六维图上有些许的瑕疵,但胜在瑕不掩瑜!
就李隆基的这六维图和所做出的功绩,不要说评一个圣君了,就连评一个千古一帝也没有什么问题!
曹操和李隆基二人,甚至都已经做好了给出千古一帝评价的准备了!
可接下来的天幕内容,并没有按照他们所预料的环节一样进行发展。
在六维图消失之后。
这悬于九天之上的天幕直接陷入了短暂的漆黑之中,并没有出现历朝历代之人所设想的评分环节!
“????评分环节怎么没有出现!”
“不对啊!这跟之前的天幕内容不一样啊!”
“奇怪,我就感觉这李隆基的天幕内容少了点!”
“还有什么东西吗?这李隆基不是板上钉钉千古一帝了吗?”
“莫非还有什么内容没有出现?不应该啊!”
历朝历代在看到突然漆黑一片的天幕时,眼神中也开始充斥着疑惑和不解!
内心的第六感隐隐约约告诉他们。
这其中肯定有一些隐情在,又或者这天幕的内容并没有结束!
在历朝历代之人中,最紧张的人就要属李世民了!
毕竟从一开始的时候,李世民猜测的李隆基就是一个昏君!
可后续的天幕内容,逐渐洗清了李世民对李隆基昏君的猜测!
哪个昏君的六维图和评分能够是这个样子?这四个S评分就摆在天幕内容上!
有哪个昏君能够创造盛世,开创大唐巅峰???
他都准备为李隆基被天幕评为千古一帝的评价,开始大赦天下,普天同庆了!
大唐已经出现了武则天这么一个耻辱,让历朝历代进行嘲笑和鄙夷了!
要是再出现一个类似的耻辱,那李世民他真的要内心崩溃,不知所措了!!!
…………
周辰他在制作李隆基的评分视频的时候,并没有按照常理来制作!
要是让历朝历代猜到了自己要做的盘点皇帝是昏君还是明君,那这个视频还有什么意思?
于是周辰他就特意将李隆基的视频做成了两部分,就是为了让历朝历代之人感到意外!
最关键是的,周辰觉得李隆基是一个很矛盾的皇帝,前半生英明神武的不像话,而后半生又昏庸无能的不像话!
在历朝历代之中,几乎就没有像李隆基这样的皇帝存在过!
也正是因为李隆基的这个独特性,周辰才能把视频做成两部分!
在六维图消失,天幕陷入漆黑过后不久,关于李隆基后半生的内容开始出现在天幕上了!
…………………………………………………………………
【在完成了泰山封禅,开创了盛世之后,李隆基他对自己的成就感到十分的满足了,认为自己的成就完全可以评上千古一帝了!】
【于是李隆基他开始懈怠下来,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励精图治的精神,更没有了改革时的节俭之风!】
【原本在李隆基为了防止宰相专权,一般两三年就要换一个,可有一个人是特例,对方在在相位上一呆就是十九年!】
…………
三国
季汉
“父亲,这天幕中的宰相凭什么一口气担任十九年?
“莫非他有何过人才识,超越其他的宰相,就如诸葛先生一样?”
刘禅看着天幕中的内容,直接把内心的不解抛给了一旁的刘备和诸葛亮等人。
“痴儿,这天幕上的宰相是何人为父不知道,但对方肯定是个谄媚奸臣!”
“若李隆基仍然励精图治的话,这宰相或许会是个忠臣。”
“可李隆基已经变的沉溺于享乐了,这宰相就定然不会是忠臣!”
刘备回答刘禅问题的时候,还同时用不争气的眼神望着自己的好大儿。
这么简单的问题是怎么问出来的!自己真的能寄希望于这个阿斗吗?
你要是个贪图享乐的君主,你会喜欢一个时不时就上谏的宰相吗?
能够留在贪图享乐的君主身旁十几年,这宰相的所作所为也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这宰相就是犹如嘴上抹了蜜的李林甫, 李林甫他可不是一般人!】
【他要是有事要启奏李隆基,就会先贿赂李隆基身边的人,打探李隆基的心意,李隆基怎么高兴他就怎么说,根本就不管事情的对错!】
【而且李林甫还威胁朝堂上的谏官,让他们以后不要再上谏了,否则皇帝要是哪天心情不好,小心他们性命不保!】
【李隆基对于李林甫的所作所为很满意,直接把朝堂大小之事都交给他来处理,自己则是直接就不理朝政了!】
【李林甫权倾朝野,放肆的卖官鬻爵,官员队伍不断地膨胀,总数直接达到了三十六万八千千余人,是太宗李世民时期的整整一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