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黄帝内经智慧解读 > 第32章 (8)天气寒热与地势如何影响健康?疾病防治全攻略"

黄帝问:天气不足于西北,北方寒而西方凉;地气不满于东南,南方热而东方温。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咱们先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知识旅行”,看看这阴阳、地势、气候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奥秘。

咱们得明白,这天上的云卷云舒,地上的山川湖海,都蕴含着阴阳之道。就像咱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是阴阳交织的产物。“天气有阴阳”,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自然界的所有现象,都可以用阴阳来解释和平衡。

再来说说地势的高低。想象一下,你站在高山之巅,寒风凛冽,那是因为地势高,阴气相对较重;而当你漫步在河谷平原,温暖如春,那是因为地势低,阳气得以聚集。这就是“地势有高低,其中都有太过于不及的差异”。

咱们来看看这东南西北的温差。东南方阳气旺盛,阳精自上而下降,所以南方热而东方温;而西北方阴气凝重,阴精自下而上奉,于是北方寒而西方凉。这不仅仅是对气候的简单描述,更是对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的深刻洞察。

那么,这些自然现象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呢?岐伯接着告诉我们,地势高低和气候温凉会直接影响人体腠理的开闭。在西北寒凉之地,人们容易得胀病,这是因为寒气凝滞,气机不畅;而在东南温热之地,疮疡等皮肤病则更为常见,因为湿热之气容易侵入人体,导致腠理开泄过度。

面对疾病的挑战,中医的智慧总能给出独到而深刻的解决方案。

“胀病用下法”。这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对生命规律的深刻洞察。胀病,往往是由于体内气机不畅,积滞之气聚集成形所致。此时,如果能够通过疏通肠道,让这股积滞之气找到出路,排出体外,那么胀满不适的症状自然就会得到缓解。这就像是我们给身体做了一次“大扫除”,让身体重新恢复通畅与和谐。

“疮疡用汗法”。疮疡,多因湿热邪气侵袭人体,导致腠理开泄过度,皮肤受损而生。此时,如果能够通过发汗的方式,让体内的湿热邪气随着汗液排出体外,那么疮疡的病灶就能得到有效的清理和修复。这就像是我们给身体开了一扇窗,让不请自来的邪气随风而去,留下的是清爽与安宁。

岐伯所言“阴精上承,阳气坚固,故其人长寿”,实则是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相互滋养理念的体现。在中医看来,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大基本元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生命的动态平衡。阴精,通常指的是人体内的精微物质,如肾精、血液等,它们具有滋养、濡润、宁静的作用。当阴精能够顺利上行,滋养脏腑、经络,特别是能够滋养心脑等“阳中之阳”的部位时,便能有效促进阳气的稳固与内守,使人体机能保持在一个相对旺盛而稳定的状态,从而有利于长寿。

相反,“阳精下降,阳气常发泄而衰薄,鼓其人多夭”,则揭示了阳气失守、阴阳失衡可能导致的健康问题。这里的“阳精下降”并非指阳气本身的直接流失,而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如生活习惯不当、情志失调等)导致阳气不能正常地固护于内,反而向外耗散或向下沉降。阳气作为生命的动力源泉,一旦过度发泄或衰薄,就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功能,使得机体抵抗力下降,易患疾病,从而缩短寿命。

因此,岐伯的这句话不仅是对人体生理机制的一种深刻洞察,也是对养生之道的一种高度概括。它告诫我们,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注重阴阳的平衡与调和,既要保持阴精的充足与上承,又要避免阳气的过度耗散与衰薄。这在实际生活中,就意味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作息规律,保持情绪的稳定与乐观,以及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等,以维护身体内部的阴阳和谐,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黄帝道:天气寒热与地势高下对于人的寿夭,有什么关系?

岐伯说:这番话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深刻关系的独到见解,颇有几分“天人合一”的哲学韵味。

地势高的地方,阴气所治,故其人寿”,这可以理解为在高海拔地区,由于空气稀薄、紫外线较强等因素,促进了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了免疫力,同时这样的环境往往较为凉爽,减少了因湿热而导致的疾病,从而有利于长寿。当然,这里的“阴气”并非指超自然的阴冷之气,而是指相对于低地更为干燥、清凉的自然环境。

相反,“地势低下的地方,阳气多泄,其人多夭”,指的是低洼地带容易积聚湿气、热气,加之排水不畅,容易导致各种湿热病的发生,进而影响人体健康,缩短寿命。这里的“阳气多泄”可以理解为身体阳气(即正气、免疫力)因环境不利而耗散过多。

“地势高下相差有程度上的不同,相差小的其寿夭差别也小,相差大的其寿夭差别也大”,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复杂性和差异性。不同地区的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土壤水质等,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寿命的显着差异。

它告诉我们,在诊疗过程中,医生不仅要关注病人的具体病症,还要综合考虑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做到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才能真正做到精准施治。通过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分析患者的内外环境,医生才能准确地判断病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黄帝道:很对!一岁之中,有应当病而不病,脏气应当相应而不相应,应当发生作用的而不发生作用,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这是由于受这天气的制约人,人身脏气顺从于天气的关系。

黄帝道:请你详细告诉我。黄帝说:好。若发生病变,应怎样处理?

岐伯说: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中国地图当成一张巨大的药方,那么西北和东南,就是这张药方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药性”。

在西北那片银装素裹的天地间,寒风凛冽,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体表易受外寒侵袭,但体内却因为保暖措施得当或是体质原因,反而容易积蓄热量,形成外寒内热的格局。这时候,中医的治疗智慧就显现了——既要驱散体表的寒气,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人心;又要适时给身体内部降降温,好比在火炉旁放上一杯冰镇的凉茶,调和内外,恢复平衡。

而转到东南,那里温暖湿润,如同江南水乡,阳光与雨露并存。但这样的环境也带来了挑战,过多的阳气容易外泄,使得身体内部反而显得寒凉。这时,中医的治疗策略则是要像守护宝藏一样,把外泄的阳气收回来,同时用温热的方法温暖身体内部,就像是给身体穿上一件温暖的毛衣,抵御外界的湿冷。

这就是“同病异治”,同一种病,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治疗的方法却大相径庭。这不仅是中医对自然环境与人体健康关系的深刻洞察,也是中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治疗原则的生动体现。它告诉我们,在面对疾病时,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环境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所以,下次当你听到“同病异治”这个词时,不妨想想岐伯的这番话,或许你会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在中医的世界里,气候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微妙关系,被赋予了极高的智慧与洞察力。

当我们身处气候寒凉之地,外界的寒冷空气仿佛天然的冰箱,让体表感受到阵阵凉意。但有趣的是,这样的环境反而容易让身体内部产生“反抗”的热情,形成内热。这时,中医的智慧就体现在,不是简单地用火来驱寒,而是运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来平息这股内部的“热情”。同时,汤液侵渍的方法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它能让药物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渗透进身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当我们转战到气候温湿之地,那里仿佛是天然的桑拿房,湿热之气弥漫四周。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体的阳气容易外泄,就像是蒸笼里的热气一样,难以固守。这时,中医的治疗方法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来加强内部阳气的固守,仿佛给身体穿上一件隐形的保暖内衣,抵御外界的湿热侵袭。

这样的治疗思路,不仅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也展示了中医在治疗过程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灵活性。它告诉我们,在面对不同的气候环境时,人体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而中医的治疗就是要根据这些变化,采用相应的方法来恢复人体的平衡与健康。

所以,无论是气候寒凉还是温湿,中医都有一套独特的应对策略。这不仅是中医的魅力所在,也是它历经千年而不衰的秘诀之一。

在中医看来,治疗方法与所处的气候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和谐关系,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透过表象看到本质,辨别出那些“反其道而行之”的特殊情况。

在大多数情况下,治疗应当顺应当地的气候特点,比如气候寒凉的地方,治疗时多采用温热的方法;气候温湿的地方,则多采用清凉的手段。这样的治疗思路,有助于调整人体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失衡状态,使之恢复平衡。

但接下来,问题就变得复杂而有趣了。必须辨别那些看似与气候相符,实则大相径庭的特殊情况。比如,在西北这样寒冷的地方,有人可能会患上一种看似热病实则寒证的病症,这就是所谓的“假热之寒病”。同样,在东南这样温湿的环境中,也可能有人因为体内阳气被湿气所困,而出现一种看似寒病实则热证的病症,即“假寒之热病”。

面对中医领域的这些特殊情况,治疗策略上的“大转弯”不仅考验着医者的智慧与判断力,更彰显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理念。这就像是在玩一场高难度的解谜游戏,每一个病例都是一道独特的谜题,需要医者抽丝剥茧,找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

对于“假热之寒病”,这就像是西北寒风中隐藏的一股“冷流”。即便外界环境寒冷,但患者体内那股“冷流”才是真正的病根所在。此时,如果仅凭气候寒凉就一味地使用温热方法,无异于火上浇油,反而可能加重病情。中医的智慧在于,能够透过患者表现出的“热象”假象,洞察到其本质上的寒证,从而采用温阳散寒的治疗方法,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而又不失力度,逐步驱散体内的寒气。

而对于“假寒之热病”,则是在东南温湿之地隐藏的一场“热战”。在这样的环境下,患者可能因湿气困阻而表现出寒象,但实际上体内湿热之邪正蓄势待发。此时,若被表面的寒象所迷惑,采用温热方法治疗,只会让湿热之邪更加猖獗。中医的应对策略是,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如同夏日里的一场及时雨,既能够清除体内的湿热之邪,又能够恢复身体的正常代谢功能,使身体重新回归平衡状态。

这样的治疗策略,不仅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的灵活性,更展示了中医在治疗过程中的深度与广度。它告诉我们,在面对疾病时,不能仅凭表面现象或环境因素来做出判断,而是要深入剖析病因病机,找到真正的病根所在,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这也正是中医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受到广泛认可与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样的治疗思路,不仅体现了中医的辩证思维,也展示了中医在治疗过程中的灵活性和精准性。它告诉我们,在面对疾病时,不能仅凭表面的症状或气候环境来做出判断,而是要深入分析病因病机,找到真正的病根所在,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