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穿梭两个时代:从1979年开始 > 第333章 地球上最北端的城市

位于北纬78度13分的朗伊尔城,作为斯瓦尔巴特群岛的首府,被誉为地球上最北端的城市。

然而,这与公认的“世界最南城市”阿根廷乌斯怀亚不同,“地球上最北端的城市”这一头衔始终笼罩在争议中。

尤其是挪威北部两座相邻不远的城市——哈默菲斯特和霍宁施威格,它们之间的争夺尤为激烈。

两个世纪前,哈默菲斯特便自称“世界最北城市”,并建立了诸多标志性建筑,如“最北酒店”等。

同时,他们还发行了相关旅游纪念品、印刷品和邮票,成功抢占了各大书刊杂志的舆论高地。

这一称号无疑为这座人口不足万人的小城带来了诸多益处,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还享受到了政府的多项优惠政策。

例如,世界上第一座电力街灯便优先安装在了这座城市,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在长达三个月的极夜中,这里对街灯的需求最为迫切。

然而,他们的邻居霍宁施威格却对此耿耿于怀。

位于北纬71度的他们坚信,自己才是真正的“世界最北”的城市。

但根据挪威法律,人口满五千才可称为“城市”,而霍宁施威格的人口仅为三千三百多人,因此只能算作小镇,即便地理位置更北也无济于事。

面对这一局面,霍宁施威格人曾试图自行宣布为“市”,但六个月后便被挪威政府驳回。

无奈之下,他们开始采取怀柔政策,希望富裕的哈默菲斯特能够大方地分享一些“最北”的荣耀。

如今,霍宁施威格已经拥有了号称世界最北的酒吧和“世界最先看到北极光”的观光胜地。

每年夏天,为了欣赏世界第一缕朝阳和壮丽的北极海岸线,十多万的游客乘游船慕名而来,让他们也尝到了“最北”的甜头。

然而,他们依然不满足,因为哈默菲斯特每年的游客数量高达二十多万。

在这场“世界最北城市”的争夺战中,位于更北方的朗伊尔和阿勒特却选择了旁观。

尽管阿勒特位于北纬82度28分,是全球最北端的定居点,但它的规模实在太小,而且环境条件也极为恶劣。

阿勒特的北面是常年冰封的北冰洋,南面则是被冰雪覆盖的沼泽地。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被冰雪笼罩,道路难行。

虽然那里有一个小型飞机场,但每年仅能起降数十次飞机,且大多是座位有限的雪地飞机。

阿勒特实际上甚至算不上一个真正的村镇,更别提被称为“城市”了。而且,即使获得这个称号,也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世界上超过99.999%的人都无法抵达那里。

另一个有资格竞争“世界最北城市”称号的地方,是王朗等人即将停靠的朗伊尔城。

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北纬78度13分的朗伊尔城无疑比南边的两个争吵中的邻居更靠北。尽管这座城市人口只有1800多人,但它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城市,而且还是一座首府城市。

因此,从各方面来看,朗伊尔城都更有资格获得“世界最北城市”的称号。

然而,遗憾的是,这座城市虽然属于挪威,但却是由美国人朗伊尔在寻找煤矿时发现的。当地居民中,俄国人的比例是挪威人的两倍。

正因如此,尽管这座以北极科考而闻名的城市拥有世界上最北的煤矿和相当的国际知名度,但在挪威人眼中,它反而是最没有资格成为“世界最北城市”的城市。

由于连自己的祖国都不愿承认其地位,朗伊尔只能与阿勒特这对难兄难弟一起,坐在旁边观看南边两个城市的争夺战。

不过,尽管挪威人不愿承认朗伊尔城的地位,但这座城市在全世界却享有极高的声誉。这也是为什么安图尔斯船长会把此次航行的第二补给点定在这里。

朗伊尔城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拥有一座能够停靠万吨级巨轮的码头。

1906年,美国人约翰·朗伊尔在这一带发现了丰富的煤矿资源,这座城市才开始逐渐繁荣起来。

可以说,这座城市的兴起完全依托于煤矿的发展。朗伊尔城的斯韦尔煤矿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煤矿之一,这在工业化背景下的欧洲极具吸引力。

随着美元资本的注入,煤矿在斯瓦尔巴特群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许多来自挪威、俄罗斯等国的矿工,受高薪诱惑,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与严寒抗争,成为最早的岛民。

为了满足煤矿运输的需求,一座万吨级的码头应运而生。

当虎鲸号稳稳地停靠在这座码头后,王朗和弗兰克领着保镖们迫不及待地下了船。

虎鲸号将在这里进行一整天的补给,直到明天傍晚才会继续前行。这意味着王朗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来游览这座城市。

踏入城市后,王朗惊讶地发现,这座狭长的城市坐落于一条山谷之中。

南北两侧高耸的山脉为山谷中的居民挡住了来自北极的凛冽寒风。虽然城市规模不大,远比他曾经游览过的努克市要小,但这里的建筑却同样五彩缤纷。

据说,这里的房屋之所以采用这种鲜艳的色彩,是因为从每年的11月到来年的1月,朗伊尔城会经历长达三个月的极夜。在这期间,整座城市都笼罩在黑暗之中,因此居民们将房屋外墙涂成五颜六色,以便在黑夜中轻松辨认。

王朗预订了朗伊尔城最好的四星级酒店——斯匹次卑尔根岛极地丽笙酒店。

这家酒店与其他建筑一样,采用木制结构,且仅有两层高,位于距离码头1.3公里处的小城中心。

虽然酒店曾提议派车接送,但王朗却选择了步行。他认为这段距离并不远,而且步行还能更好地欣赏小城的风光。

在前往酒店的途中,王朗注意到路两边的山坡上废弃的木质缆车道随处可见。

这些缆车道曾是小城最大的企业斯瓦尔巴特矿业集团的重要运输工具,在机械化之前,它们承担着将煤炭从矿区运送到码头的重任。

此时正值朗伊尔城的极昼时期,也是旅游高峰期。尽管王朗他们下船时已是当地时间晚间八点半,但大街上依然游人如织。

王朗一行人的出现很快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尤其是身为华人的他在这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于是,在前往酒店的路上,王朗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