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四合院:坏我名声?直接造谣! > 第292章 论文选定,可控核聚变

“你这么说太理想化了,”坐在他对面的一位老教授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不屑,“你以为创办一个期刊就能改变全球学术界的规则吗?《科学》和《自然》有几十年的积淀,全球的科学家都认它们。如果我们的研究不在这些期刊上发表,谁会承认我们?”

年轻研究员不甘示弱,反驳道:“为什么要依赖他们的承认?我们有实力,应该让世界来追赶我们!”

老教授冷哼一声,放下手中的茶杯:“年轻人,科研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影响力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时间和积累。你以为只靠几篇文章就能让世界认可我们?太天真了!”

年轻研究员脸色一沉,正要继续争辩,旁边的另一位中年教授插话道:“其实大家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我们炎国的科研确实进步很快,但要想在国际上获得认可,还是需要通过既有的渠道和标准。我们不能因为有了些许成就,就急于另立门户。”

支持李卫东的学者纷纷表示不满:“难道我们要永远依赖他们的标准?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为什么不能自己做主?”

“实力归实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脱离国际体系。”反对者依旧固执己见,态度坚定。

争吵愈演愈烈,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谁也不肯让步。会议室内的气氛渐渐变得紧张,仿佛一场无形的对峙正在酝酿。

不仅仅是科研圈,这场争论迅速蔓延到了公众和媒体领域。国内的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李卫东的期刊计划,掀起了热烈的讨论。

“李卫东要创办自己的科学期刊?这可是大事啊!终于不用看西方的脸色了!”

“我觉得这是好事!我们炎国的科技已经很强了,应该有自己的期刊来发表这些成果!”

然而,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科学》和《自然》可是世界顶级的期刊,我们能超越吗?别到时候搞得没人看,反而浪费了资源。”

“创立自己的期刊是好事,但要达到国际认可的水平,还需要很多年积累。希望这不是好高骛远吧。”一些持保守态度的网友,表达了他们的担忧。

面对国内外的质疑声浪,李卫东并没有公开作出回应。他知道,任何伟大的变革都伴随着质疑与争议,他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他的任务,是用事实和成果来证明一切。

回到实验室后,李卫东再次坐在办公桌前,翻阅着即将发表的期刊首批文章。他的神情专注,仿佛外界的喧嚣与争论对他毫无影响。

他拿起一篇关于核技术的文章,细细审阅着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和结论。接着,又翻阅了关于GpS卫星的研究报告,确认每一个细节都无懈可击。最后,他停留在关于“一箭多星”技术的那篇论文上,眼神中闪过一丝冷冽的光芒。

“笑吧,让他们尽情地笑吧。”李卫东心中默默想着,嘴角微微上扬。

他知道,当这些论文正式发表时,所有的质疑声都会被事实击碎,所有的嘲笑都会化为惶恐与不安。炎国的科学期刊,将在全世界的瞩目下,展现出它不可忽视的力量。

……

李卫东站在实验室的窗前,目光深邃。

今天的决定,将决定炎国未来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

这个新创刊的科学期刊,首期的文章必须震撼全球,必须让那些傲慢自大的西方国家闭嘴,必须让他们震惊得无话可说。

他缓缓转过身,走到办公桌前,桌上一摞摞资料和图纸整齐地堆放着,都是他亲手挑选的文章稿件。

作为炎国最顶尖的科研人员之一,他肩负着引领国家科技崛起的重任。李卫东的手指轻轻划过桌上的稿件,眼中闪过一丝冷然的光芒。

“这就是首期的内容?”他低声自语,心中却并未完全满意。

一箭多星。

他将手中的稿件拿起,翻开第一页,熟悉的文字映入眼帘。

李卫东的目光如刀,扫过每一段文字。

作为全球航天领域的一个新突破,一箭多星技术意味着一次性发射多颗卫星,极大提高了火箭运载效率,减少了发射成本。

炎国在这一技术上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远超西方技术。

“不错,但还不够……”李卫东轻轻摇头,眉头微皱。

他又拿起另一篇论文,关于高铁的研究。

炎国的铁路技术正在快速推进,而高铁这一概念,更是将交通效率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篇论文详细描述了高铁的设计理念、轨道结构以及动力系统,显示出炎国在这一领域的突破。

李卫东的眉头稍微舒展了一些,但随即又陷入了深思。

接着,他拿起了第三篇论文—GpS全球定位系统的研究。

炎国的科研团队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球定位的精度和范围都远超美方的GpS系统。

李卫东的目光在稿件上停留片刻,思索着这篇论文将如何震撼西方学术界。

“这些都是震撼的技术,但……”李卫东的手指轻轻敲击桌面,眼中闪过一丝不满,“还不够,必须要有更具颠覆性的内容。”

他继续翻阅,看到了一篇关于碳纤维材料的论文。

碳纤维,作为新型复合材料,具备极高的强度和轻量化特性,是未来航空航天和军事装备的核心材料。

炎国的研究团队在这一领域已经突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成功制造出了具有超高强度和耐高温性的碳纤维。

李卫东微微点头。四篇文章,个个都是全球领先的技术,足以让西方的学术界为之震撼。

但他却依然觉得这些还远远不够。李卫东的目光变得更加深邃,“必须要有一个终极杀手锏,让他们彻底闭嘴,震惊到无法自拔。”

他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手中飞快地敲击着桌面,随即打开了系统商城。

【是否兑换可控核聚变技术概要?】

李卫东的眼神变得冰冷,毫不犹豫地点了【确认】。

【叮——可控核聚变技术概要兑换成功】

瞬间,一股庞大的信息流涌入李卫东的脑海,详细的技术数据、装置结构、原理机制,所有的细节尽数呈现在他眼前。

李卫东闭上眼,嘴角微微上扬。这是他一直等待的终极技术——可控核聚变。

可控核聚变,作为未来能源的终极形态,一旦实现,将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的能源结构。

它不同于传统的化石能源,也不依赖于核裂变,而是通过聚变反应,将氘、氚等轻核聚合,释放出巨量的能量。

其效率是传统核裂变的数倍,且不会产生放射性废料,堪称人类梦寐以求的“永恒能源”。

李卫东知道,如果能够实现这一技术,炎国将在全球能源领域实现彻底的颠覆。世界上所有的能源寡头、核电站都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将是源源不断、几乎没有任何成本的清洁能源。

他沉浸在这股庞大的信息流中,脑海中浮现出西方国家那些自以为是的学者们,在面对这一技术时的震惊和无措。他们曾高高在上,嘲笑炎国的科研水平,认为炎国不过是个“抄袭者”,但这一次,他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超越他们的科技巨人。

李卫东深吸一口气,开始回忆可控核聚变的历史。

可控核聚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叶。20世纪60年代,全球的科学家们已经意识到核聚变的巨大潜力。

那时,漂亮国、毛子国等大国都投入了大量资源,试图通过各种实验装置,模拟太阳内部的聚变反应。然而,尽管投入巨大,进展却异常缓慢。

当时,最着名的研究装置是托卡马克,由毛子国科学家提出的磁约束核聚变装置。托卡马克的原理是利用强大的磁场,将高温等离子体控制在一个环形轨道内,避免其与装置壁接触,从而实现稳定的聚变反应。尽管这一装置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际操作中,科学家们始终无法解决高温等离子体的不稳定性和巨大的能量损耗问题。

李卫东眼中闪过一丝冷光。那些西方国家在核聚变的研究上自诩全球领先,但实际上,他们的研究早已停滞不前。各种实验装置耗费了大量科研经费,但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而如今,李卫东手中掌握的这份可控核聚变技术概要,正是这些西方国家梦寐以求的关键。

他迅速筛选出技术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将一些尚无法制造的装置设计剔除,并将剩余的内容整理成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并不会直接揭示可控核聚变的全部秘密,但足以让西方国家为之疯狂。李卫东知道,凭借这篇论文,炎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地位将无可撼动。

他合上笔记本,眼中闪过一丝冷酷的笑意。

“还不够……还差最后一个。”他喃喃自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