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抗日之火力不足 > 第111章 牺牲不止在战场上

抗日之火力不足 第111章 牺牲不止在战场上

作者:云霞漫山河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12 06:08:11 来源:小说旗

由于叶子双能够提供无线电设备,所以他一直在配合一个无线电研究小组,在研究目前已知的无线电设备,他们通过逆向工程来倒导所有东西的原理和用途,并试图来生产和制造。

这个小组,目前由二十五名大学生,三十五名正在读大学的学生,以及一个大约六十五名技术工人组成。

他们研究的东西有三样,一,高炮雷达;二,叶子双的无线步谈机和电台;三,无线电遥控设备。

很多人都以为逆向工程很容易,但叶子双知道,这其实比研发还要痛苦。

我可以打一个比方,我现在就给你一台歼六,然后把你送回抗日战争,你去找人研究,看看你是不是能够制造出来?

或者,我现在就给你一台歼16,送你去今天的叙利亚,你试着在炮火纷飞的叙利亚造一架歼十六出来看看!

光一个高炮雷达,这个小组没日没夜的用了一年知道这原件是什么。然后分工学习和查阅沈莹从海外购买的资料,他们又用了一年将这些组件用自己的理解一个接一个制造出来。

测试好各个分系统,但整个雷达系统在一九四一年六月,整体联调的时候,出了问题,全是杂波。

于是再次拆开,又是无数彻夜不眠的夜晚。他们都知道雷达是天空的眼睛,战场需要这一双眼睛,这群年轻人简直在用自己的生命在做研究。

又是四个月,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一个晴朗寒冷的冬日,第一台雷达,一台真正意义上的雷达出现在巴彦淖尔工业区的山顶上,虽然还不是太稳定,需要时不时修理,可从这一天起这座城能提前进行空袭预警。

这台雷达能够探测一百二十公里的空域,能为城市防空争取至少十分钟左右的时间。

肖卫中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那一天他忍着身体的不适,一定要跟着小组上山,一定要看着雷达运行开机。

一个人一边流汗,一边笑,一边捂着腹部。

三个月后,他因为肝病,永远的离开了!

在他最后的时间里,跟小组说,“雷达和火箭弹的无线电遥控设备可以结合,要试一试做出一套防空系统。我建议用444火箭弹装破片爆破部,它的射高能到一万米,四枚作为一组,做一套雷达指挥信号给无线遥控系统,两个数据重叠时引爆火箭弹,要试一试”。

小组成员用笔记下来,拿给过来看望的仲文骢看。仲文骢很吃惊,他真的没有想到,在这个时空,在1942年,居然有一个中国人,在病床上提出了导弹防空系统!

而且,这个想法在原理上行得通,只是需要更多时间的测试和计算。

他走到肖卫中的病床前,给肖卫中说,“老肖,快的好起来,这想法很好,我们可以试一试,还是你来管!”

肖卫中笑了,可笑容里有痛苦,肝病在折磨他。

后来,肖卫中走了。

仲文骢没有来得及见他最后一面,他就走了!

叶子双递给仲文骢一张纸条,那是肖卫中最后的留言。

上面只有四个字,“要试一试!”

这是一个科研人员,但这也是个战士!一个,一直战斗在后方,战斗在科研战线上的战士!

他们也在牺牲,甚至这些牺牲,没有隆隆枪炮声的伴奏,没有军队排枪的仪式,没有军号声的呼唤,甚至不算是烈士。

可仲文骢还是认为他就是战士,就是战死在抗日战场上的烈士,他回到戈壁滩,就让人在那块已经写满飞行员名字的石碑旁,再次放在一块石碑。

那块石碑上,顶上用红笔描下“为了祖国”,第一个名字,肖卫华。

沈莹在收到肖卫华离去的消息,也难过了很久,她问叶子双,“卫华,还有什么家人?”

叶子双说,“在成都老家,还有一个老母亲。”

沈莹说道,“问问看老人家是否愿意过来,如果愿意过来,我们为她尽孝!如果不愿意,那么我们要按照牺牲战士的标准,照顾老人家一辈子!告诉军人管理处,把肖卫华的名字写进名册。”

叶子双又把肖卫华的遗愿说了一遍,沈莹大吃一惊,她站起来扶着窗框说道,“天妒英才啊!叶子双,这件事情你负责,肖卫华没有走完的路,你帮他走完,你要什么跟我说!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叶子双站起来,向着沈莹敬礼道,“是,一定完成任务!”

1942年3月15日,叶子双和仲文骢牵头,项目上报延安,获得批准。中国空军地空导弹系统研发项目正式立项,代号:307,代称“肖先生”。

307,是肖卫华走的那一天,1942年3月7日。所有研究小组都知道这是继承了肖先生的遗志,他们一定要走出一条,中国地空导弹的通天之路!

注:世界上第一枚防空导弹,是德国的“瀑布”,最早的立项德国的瓦尔特·蒂尔博士在1942年11月2日。1944年3月8日,“瀑布”终于在第一次试射中成功,到1944年6月底又完成了三次试射,1945年1月8日,导弹以亚音速发射到7公里高度。2月份,“瀑布”在垂直飞行时超过了音速。到1945年2月17日德军撤离时佩内明德时,一共完成了35次发射,但是,没有资料证明其是否在试射中命中目标(这是有可能的,因为“瀑布”的制导能力并不复杂),但可以肯定的是没能投入实战。二战结束后,美国人和苏联人拿走了所有资料和瓜分了研发人员。

我会在文后提供图片,人类在二战其实已经开始研究和制造防空导弹,德国人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现在,中国人也开始起步,迎着一切困难跋涉前行,就算是他们拥有一些东西,但如何逆向研发,如何吃透这些系统,如何将不同系统组合,如何操作这些系统,研发人员一无所知!

就算仲文骢知道,也了解某些东西,但是没有底层技术,这条路注定无比艰难。北京城不是一天建好的,现在一群中国人,在莽莽的戈壁滩深处,开始日复一日的放飞火箭。

他们从最小的电子管开始做起,从最早的电路开始做起。他们在手工作坊里,用着最原始的工艺,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用着无比的耐心,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里,一点一点的前行。

仲文骢对叶子双说,“我有时候觉得,我们其实比不上我们的前人!”

叶子双说,“为什么?”

仲文骢掏出香烟,点了一根,他以前是不抽烟的,但是现在抽了,抽的还很凶,“我们已经迷乱,我们没有真挚,太多的中国科研人,其实真的比的上前人吗?”

他转身看着远处的那一些破木头房子,看着行色匆匆的人们,说道,“这些人,有什么?他们什么也没有,没有房子,没有车子,甚至没有足够的营养,连一支钢笔,他们都无比珍惜。他们简直是在用命做研究,这群人是真的把这条命送给了这个国家!只是曾经我,肯定是比不上的,我肯定没有用命去做研究!”

叶子双没说话,他见过这些人冬天里的冻疮,这些人举起手,还笑着说,“像不像小萝卜?”

仲文骢吐出香烟,继续说,“我们那个时代太好了,好的全部都变得浮躁,如果我们能有这群人的一半,中国至少再进步三十年,因为,从他们身上,能看出来,中国人真的很厉害!”

远处,火箭弹发射的巨响传来,然后是一声爆炸,有人在喊,“打中了,打中了,那个实验气球爆掉了。”

很多人从身后的小房子里冲出来,跑过仲文骢和叶小子的身边,跑向试验场。

叶小子吃惊了,“要不要通知绥远的野火?”

仲文骢掐灭香烟,说道,“还早呢?这只是固定的高空气球,离运动目标,高速运动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走,我们去看看,这帮家伙,真的很厉害,进度比我想的快多了!”

两个家伙,跟在一群研究人员身后,在草海里奔跑。

草海起伏,如同大海的波涛。。。

(写这些,是为纪念那些牺牲在军工科研战线上的科研战士们,很多人都不知道军事科研也是用人的生命换来的!第一架预警机坠毁,飞机上有34位科研人员献出了生命。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翱翔在蓝天之上的空警系列,向他们致敬!向所有为了祖国而牺牲的人们,致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