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抗日之火力不足 > 第142章 工业奇迹

抗日之火力不足 第142章 工业奇迹

作者:云霞漫山河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12 06:08:11 来源:小说旗

柳宗元在《晋问》中说也说:晋之山河,表里而险固。

后来,人们用“表里山河”形容山西地形,主要指山西河谷、盆地、山地相间分布、错落有致。

多山,是山西的基本特征。但是这些山像是被人为摆放过一样,分布十分整齐。东西各有纵向的太行山、吕梁山横贯其间,南有中条山,北有阴山余脉和恒山,中部有太岳山脉。

如果说地形体现了山西的战术价值,那么地理位置则决定了山西的战略价值。

山西北部地处游牧和农耕过渡地带,万里长城便从这里修筑,胡人南下,总是冲破山西而来。历史上大部分时候,山西都是我国北方边防重镇。

坐拥山西,往东可以窥视华北平原,往西可以直抵关陇之地,这是战略要地,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在中国的大地上,西北面的山西,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山地堡垒。

在拿下太原之后,政府和第二集团军就开始和八路军扯皮,一定要八路军归还太原。

可延安哪里会同意,于是双方就开始了会议桌上的谈判。这件事跟野火他们没有关系,太原已经交由延安,目前入驻的是120师,他们现在还在为胖子在河南搞得事情发愁!

严慰宽一口茶喷出老远,他吃惊的问道,“你等等,你说什么?王胖子在河南,招了多少兵?”

赵新新把电报往桌子上一扔,他的表情也无比怪异,“这胖子,居然招了五十万人!”

杨植霖也无语了。。。他摸着额头说道,“这有点太多了!有通知延安吗?”

赵新新说,“这胖子现在发这个电报,就是要让我们想一想,怎么和延安说”

严慰宽已经不知道说什么了,他就问了一句话,“他没有拉壮丁吧?那样不符合纪律!”

杨植霖倒是觉得胖子不会,他说道,“河南大旱,能入伍,找口饭吃,也能省下一张口,估计是老百姓自愿的!”

乌兰察布的会议室里,三个人开始研究如何向延安汇报。

野火还在撤退途中,他接到电报,也无语了!骂道,“胖子,你真是本事了!”

然后,他把电报递给三个旅长,三个人也目瞪口呆。

张小五说道,“要报批延安,由延安来安排!”

袁疯子却说,“我不管,老子今天就派人去河南,先百里挑一,挑出一批好苗子”

李英说道,“我的建议是,先在河南组建两个旅,然后剩下的交由延安安排!这样可以确保我们在黄河以南的存在!”

野火没有表态,他在思考,思考他们说的利弊,同时他也在思考,思考延安最终会有怎样的决定!

最终,李英的提案被祁连山师采纳,以新兵第五旅为骨干,在河南再组建两个战斗旅和一个炮兵旅。

其余部队,是否留下,由延安决定!

延安向各部队问询是否需要补充人员。

这一下,120,115,129,全部都热闹起来了,电报一封接一封的发来,个个都在叫苦,每个部队都伤亡惨重,急需人员补充。

最后延安决定,每个师补充三个旅,同时组建河南新兵师。延安从各个战斗部队抽调人员,组成河南新兵师的骨架。

延安的电报写的很明白,“你们要三个旅的人员可以,那就派出至少五十名各级指挥人员,协助河南新兵师的组建。否则,三个旅,门也没有!”

只要不是蠢货,就知道该怎么换,于是很快两百人的指挥队伍就陆续抵达洛阳城外。

王胖子带着四个旅踏上了北上的归途,其他的三个师也先后带走了九个旅。

河南的新兵师共六个旅,也在巴彦淖尔不断的装备支持下,渐渐成型。

剩下的三十万身穿绿军装的士兵,也没有再脱下军装,而是组建成了第一支巴彦淖尔建设兵团,陆续从山西转道进入蒙古草原。

沈莹在接待第一批建设兵团时,说道,“你们将建设中国的第一批大型钢铁厂,石油工业,核工业,化学工业”

她手指在河套北部画了一个大圈,然后再次说道,“黄河上游,将成为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等到和平到来,你们还要奔赴各地,建设中国的整个重工业产业链,我们从黄河开始!”

这三十万河南老乡们,都是从饥荒中走出来的人组成的,他们是极其能吃苦是极其具有奉献精神的建设队伍。

他们的手满是老茧,他们被蒙古的风,吹的满是皱纹,但他们说的最多的是,“咱们全家的命是八路军给的,做人要知道报恩!”

在后世的历史中,他们转战新疆,转战四川,转战长江流域,转战珠江流域,他们沿着中国的三条水道和各个大型矿场基地,建立起一座又一座工厂,建立起一条又一条产线。

他们逢山开山,遇水搭桥,八路军到哪里,他们就建设到哪里。中国第一批国家级标准公路,标准铁路,标准机场都是他们的身影。

这群伟大的建设兵们,他们从最初的三十万人,后来发展到了三百万人,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建设兵团。

沈莹用一种特殊的兵团制度,在构建和锻炼中国的第一支重工业产业大军。

这不是开玩笑的,他们真的是军人,享受军人待遇,以军人的态度进行工程建设。他们是新中国工业最坚固的基石,为未来中国工业的发展,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野火有一次问沈莹,“为什么要用兵团的形式进行工业建设?工人不也一样?”

沈莹回答道,“我们国情不同,各个地方受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知识水平都很低 ,如果要快速进行国家级工程和产业建设,交给地方,那效率和质量难以把控!一支长期从事这些建设的军队,就不一样了,他们能够一心一意的做一件事,比如修路,比如架桥,比如建设化工厂。一支部队专门做一件事,那就有传承,那就能慢慢制度化和专业化,和各个地方临时组建的队伍相比,效率不可同日而语!”

沈莹停了停,再次说道,“这是工业骨架,以他们为骨,地方派出人员跟着一起建设,就是血肉,慢慢地方学会了建设,操作和维护,这些工业项目就就会慢慢有魂。”

野火觉得沈莹应该比他懂,而且专业的部队,做专业的事,肯定没错,所以也就没有管过了。

三十万工业建设兵团,慢慢在黄河上游汇集,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一条条铁路和公路,将这些工厂全部连接。

从巴彦淖尔,到包头,到呼和浩特(沈莹已经将它改名),再到乌兰察布,到大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工业产业带。

其工业建设规模,远超东北。参与这一批建设的人员,从建设兵团,到各地政府,超过五百万人。

他们日夜不停,他们战雪斗风,他们争分夺秒,他们以战斗的精神在建设这个国家第一条大型产业链。

到一九四三年,年终,化肥,医药,钢铁,塑料,发动机,火车头,一系列工厂一个个开始进入生产阶段,人类工业文明的奇迹在黄河的几字形大弯处逐渐成型。

美联社记者在访问过这片区域后,写下了这样的话,“黄河上船只川流不息,四车道公路上,运送物资的车队规模非常大,火车头日夜不停的行驶,深夜还能听到远处隐隐约约,工人们的号子声,这里的建设仿佛从来不曾停止。这里的工业规模之大,产业链之完整,已经等同于美国的五大湖地区。如果和平到来,这里应该会是亚洲最大的工业区!”

连第二战区长官都向重庆汇报,“黄河对面,好像每一天都有工厂建成,从未见过如此大规模的建设,与之相比,我之晋造如萤火之光,这是数千年未有之奇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