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抗日之火力不足 > 第224章 沈莹指标和东方红一号

抗日之火力不足 第224章 沈莹指标和东方红一号

作者:云霞漫山河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12 06:08:11 来源:小说旗

1946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重工业进入快车道,同时全国开始了经济大普查工作。

作为工业部门的主官,沈莹在全国各地的大学,招募了三千五百名在校或毕业的大学生,利用暑假期间,对于全国的工业产品在各地的价格和销量做了一次全面社会调查。

这些大学生按照打印好的表格,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入乡村,走入城镇,调查每一个小店,每一个集贸市场的工业产品物价,以及抽样店铺统计7日的客流和销量。

这三千五百名大学生,每三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共组建了1166个调查小组,深入城镇和乡村,共调查了三百七十个城镇,三千七百个行政村。

这一次汇总,在大学生里反响巨大,他们很多人生于城市,长于城市,对中国农村并不了解。这一次走访,让他们打开了一扇门,能够看到这个国家最基础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劳动。

两个月的调查活动,学生们不但汇总了工业产品数据,甚至自发开始统计了各地农业产品的价格,以及各个行政区块的农户基本收入。

四六年九月初,第一份大学生调查报告在各个省级工业部门汇总,十月第一批录入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和资料,正式呈递工业部和中央。

1166份报告,学生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数据为导向,以数据为依托,将一份中国经济的画卷在所有人面前徐徐铺开。

老人们看到这1166份报告,非常高兴,他们说,“大学生走入乡间,用笔记录中国农户的生活,用数据展现中国最真实的面貌,这值得鼓励,也值得推广,这应该是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一环,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也有其他部门的部长在开会中说道,“我们应该向工业部门学习,要让这些实地调查报告,带回更多属于我们部门的数据,数据是一把尺子,可以衡量我们工作的得失!”

11月上旬,工业部在沈莹的主持的工业数据研讨大会上,老人们和来自全国的三千多位工业部门的干部,认真听取了各项数据汇总。

沈莹在这一次会议的发言中,第一次提出了,数据治政的观点。

她的一段发言如下:“在这份报告里,我们看到了很多数据,这些数据向我们展现了中国真实的面貌,还有很多地方的物价偏高,老百姓的生活不易。我在这里提出一个全新的指数,我称之为“民生指数”,我们工业部门讨论了很久,这个指数应该涵盖一下四个最基本范围:

其一,就劳动力的劳动效率而言,我们将建立起“农机指数”,主要是通过农具的销售,通过调查各行政村拥有的劳动工具数量,人口总数,粮食和物资产出,三者的比值来衡量农业生产力。一个地方的管理工作,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数字的增率,进行量化分析!

其二,随着农机指数的变化,农业产品和物资出产的数据应该联动变化,老百姓的蛋白质摄入量,也应该有所变化,在这里我们提出第二个指数“人均蛋白质摄入量”,以此来衡量工业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各地执行效率。

第三,在满足基本蛋白质摄入,解决温饱问题之后,老百姓的生活应该持续改善,我们还将通过家用五金制品,电器,建筑和装饰材料的数据,建立第三个数据,我们称之为“小康指数”。

第四,老百姓如果生活变好了,那么就会在银行存款,我们将导入计算机系统,统计每个城市居民账户的“家庭增加值”的平均数,真实了解每个居民家庭存款增加水平。

这四个指标,将所谓基础数据,每半年一次,汇报中央!同时,各个城市,都会收到环比和同比,相互之间会看到各个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对比。

我们会利用计算机系统,提供起点一致的临近行政管理机构对比数字,希望大家能够相互学习和促进!

这些数字将是我们对各地工业部门管理组织,最重要的考核数据!

工业人人,只看数据!”

老人们将这个指标统称为,“沈莹指标”,笑着说,“这倒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治理方式,不做报告,不走形势,只看数据,兼顾工业产品普及率,老百姓吃饭,老百姓生活水平和老百姓家用统计,同时安排学生实地调查核实!这在华夏,是千年未有之盛举啊!”

“这数据环环相扣,或者说这些数据天生就是联动的,思维非常缜密,这确实能实现我们说的,实事求是!”,一位老人点头说道。

1946年11月,中国开始进入国家数据治理体系阶段,夏期期的计算机系统开始进入全国各地的省级管理机构的各个部门,李文杰也研发出第一代电话线拨号上网系统,这是最快可以铺开的计算机联网方式。

中国也在同一年进入大型计算机联网,数据互通时代。

西安的科技小镇外,三个企业开始建立,分别是中国联网设备公司,中国光通信设备公司,中国卫星联网设备公司。

1946年12月3日,第一颗卫星火箭,在钱先生主持下发射,东方红一号通讯卫星入轨,震惊世界。

1946年12月6号,第二颗卫星升空,这一枚原本是第一颗的备份系统,在第一枚成功后,在新疆再次发射,东方红二号卫星开始入网。

从此之后,在世界一片震惊之中,中国每个月都会发射两次火箭,开始进行通讯卫星全球组网和北斗系统测试。

这种速度,让苏联和美国措手不及,纷纷开始宣布开启自己的火箭发射计划,开始投入巨量资金,进行太空竞赛!

这一次,苏联因为战争刚刚结束,大量的城市要重建,大量的工业部门还在重建,苏联找到中国希望联合研发新一代火箭发动机,双方共享新的火箭发动机技术。

这份计划是由中国和苏联共同出资,其中苏联是用西伯利亚钛金属矿场开发权为投入,双方集合两百位科学家联合设计。很明显,苏联没有钱,需要中国提供启动资金,苏联要靠矿场慢慢还!

中国最终同意了研究计划,但仲文骢指名要求一名苏联科学家和他的十三人团队来中国大学任教二十年,这个人的名字是科罗廖夫. 谢尔盖. 巴甫洛维奇,是他那个时空应用宇宙航行学的奠基人。

他从1932年起任火箭运动研究小组组长。火箭科学研究所(phnn)建立后(1933)——任总工程师,研究所副所长(1933),带翼火箭局局长(1934),火箭装置组组长(1937)。在火箭科学研究所他研究了一系列火箭装置方案,包括可控制的巡航导弹212(1939年被荒废)。1938年被捕,从1940年被监禁在保密设计局(中央设计局-29内务人民委员部),1942-1946年——被监禁在喀山保密设计局,目前还是带罪之身,处于全面监视之中!

1946年12月30日,科罗廖夫. 谢尔盖. 巴甫洛维奇和他的团队坐飞机到达巴彦淖尔。

仲文骢和钱先生到机场迎接,从此西北工业大学多了一门学科“应用宇宙航行学”和一个大型空间实验室,科罗廖夫. 谢尔盖. 巴甫洛维奇在中国的西北走完了他的一生,培养出无数中国宇宙科学家。

他在1966年去世前和钱先生一起完成了中国第一个登月计划,钱先生在西北工业大学的校园里,为他树立了一座雕像,下面写着他上课时经常说的话,“朋友们,让我们一起仰望星空!”。

苏联也在一九四七年三月完成了第一次,深空火箭发射。

而美国因为没能获得德国的布劳恩团队,现在卡门团队还在苦苦摸索,他们还在试图仿制第一枚V2。

顺便说一句,德国布劳恩团队现在也在中国合肥,他的团队正在仲文骢的安排下,和中国团队一起研发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这群德国科学家认定了这个方向,每一天都充实无比!

随着苏联火箭完成深空飞行,成功将数据传回,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下,美国政府再次向卡门团队投入巨资。美国国会议员在国会里咆哮,“美国绝不能落后!绝不能!我们要和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展全面竞争,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后来,英美在1947年组成联合研究团队,由冯.卡门(匈牙利人,德国大学培养,曾任职德国航空机构,1930年到达美国)负责团队管理。这位欧洲科学家,这一次失去了德国航天工程师团队的全力协助,美国和英国本土培养的人才难以支撑大局,他们将在研发路途上消耗漫长的时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