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生80:开局相亲女儿国国王 > 第一百一十六章 和平里

重生80:开局相亲女儿国国王 第一百一十六章 和平里

作者:梁园筑梦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2 06:11:39 来源:小说旗

聊到最后,在多方的见证下,韩平同李翰祥签订了剧本版权合同。

众人也都知道了韩平能拿到的版权收入,一共十五万港币,换算成人民币将近四万!

这个数字可不是个小数目,就连杨凌这个香江摄影师都羡慕不已,更别说国内这些人了。

陈怀恺看到合同上的数字时,眼睛都瞪圆了。

他是燕影厂的导演,资历极老,这么些年独立执导也好,联合执导也罢,总归是作品不少,工资加上奖金,也自诩富裕,可今日见了韩平写剧本赚到的钱,连他这样的人都觉得眼红。

实在是太多了!

按照普通人的工资,不吃不喝一百年也才能赚到韩平拿到手的数啊!

韩平也知道周围人很眼红,不过他并不在乎,这是他的合法收入,他拿的是心安理得,谁都不能说个不是出来。

这一晚,众人是在外面的饭店吃的饭。

本来,李翰祥是想撺掇大家,起哄让韩平请客的。

只是韩平太会哭穷,他联合上汪厂长和陈怀恺,愣是忽悠的李翰祥成了那个请客的人。

等到李翰祥付钱的时候,才回过味儿来。

百来块钱他并不在意,可他忽悠韩平不成,反被忽悠,却让他有些挂不住。

“这小子贼精贼精的,不好打交道啊!”

他和杨凌回去的路上一直在诉苦,杨凌乐得想大笑,可碍于李翰祥当面,只能憋着,憋得他脸色通红,让李翰祥以为杨凌也看不过去呢。

次日,李翰祥亲自把十五万港币兑换成外汇券交给韩平。

外汇券是近两年才有的东西,发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外宾、侨胞和外籍工作人员在国内购买物品和支付费用。

外汇券需要用外汇兑换,只能在特定的地方使用,比如涉外宾馆、友谊商店等场所,花不完的外汇券在离开华夏之时还可以兑换回外汇,当然,留着以备下次来华使用也是可以的。

因为外汇券流通不受限,又不受票证制度的限制,这也就造就了民间对外汇券的追捧,自发行之日起便成了广受老百姓欢迎的“硬通货”。

也因着这股追捧,民间很快便有聪明人打起了这东西的主意,逐渐形成了倒卖外汇券这门生意。

韩平手上的这些外汇券价值三万八千二百,可要是换成人民币,却价值五万七千块钱。

当然,他不会那么傻,将这些外汇券全部兑换成人民币。

外汇券这么坚挺,他完全可以拿着去友谊商店购物。他也不求能买到古董,就是买些国内没有的电子产品也是极好的。

赚钱了,是件开心的事,韩平买了不少东西送到家里,也让父母和哥嫂沾沾喜气。

末了,他把这事告诉了朱霖。

“你……你说多少?”

“三万八千两百块的外汇券,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你哪来的那么多外汇券?”

韩平将自己的剧本被李翰祥看中,最终花巨资买下的事情说了出来。

他语气平淡,仿佛再说不想干的小事。

可朱霖却不这么想,她可太明白这其中的难度了。

这么多钱,足够韩平成为国内有数的大富豪。

“这么多钱,你准备怎么花?”

“买房子!”韩平斩钉截铁般说道。

这是他早已决定的事,之前不买是因为手头不宽裕,即使买了,也买不了太合适的房子。现在不同,有了几万块外汇券打底,就算是紫禁城旁边的四合院他都能考虑。

这回朱霖没有再阻止,几万块外汇券,她都觉得不真实。与其拿着那么多钱在手里,还不如买下属于自己的房产呢。

朱霖关心地问道:“那你准备买四合院还是买公寓楼?”

“买公寓吧,先解决咱们俩的居住问题,四合院以后再买也不迟。”韩平稍作思考,回答道。

朱霖道:“公寓楼可不好买。”

这个年代最抢手的不是四合院,而是公寓楼,或者说是筒子楼。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才是这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终极梦想。

四合院呢?

大家已经住够了四合院,居民混杂,上厕所都不方便的四合院代表的是落后,并不受人们的欢迎。

不过也正因为公寓楼的抢手,韩平想要买下来除了要有足够的钱外,还要有那个运气。

韩平道:“我知道,我已经拜托厂里的同事帮我想想办法。他们人脉广,说不定就能帮我牵线搭桥,找到合适的房子。”

“那我也让我爸妈帮你留意一下吧。”朱霖道。

韩平搂着朱霖,眼神里满是温柔,“谢谢你,亲爱的。”

两人又在一起卿卿我我许久,韩平才离开。

朱霖平复一下呼吸后,也开始行动起来。

他来到学校电话亭,开始给父母打电话。

“爸\/妈,你有没有认识的叔叔伯伯要卖公寓楼的?有的话,帮忙留意一下。”

“谁要买?是我的一个朋友。”

“公寓楼贵?我当然知道,不过人家有钱,你不用担心付不起钱。”

“嗯嗯,有消息了告诉我。”

……

韩平发动人脉后,也没想着能很快出结果。可有时候,人的运气来了,真能做到心想事成。

这不,也就是隔天,陈怀恺找到了他。

“韩平,你的房子有着落了!”

“真的?这么快。”

陈怀恺笑着说:“也是巧,房子是咱们厂一位导演的,他年纪大了,不想爬楼,就想着把那套房子出售。我一听到消息,就来告诉你了。”

“哎呦,陈大哥,真是太谢谢你了!”韩平高兴地说道。

陈怀恺道:“谢什么,说不定还是人家谢你呢。”

韩平面露疑惑之色,他继续说:“他的那处公寓楼可不便宜,急切间想要出手根本没有合适的买家。有你这么个知根知底的人买他的房子,不知道能给他省去多少麻烦事呢。”

“我们这也算互惠互利了。”韩平笑了笑,他接着问起房子的事:“对了陈大哥,你说的那处公寓楼具体位置在哪?”

“我说的那处公寓楼离咱们燕影厂非常近,叫和平里小区。”

陈怀恺口中的和平里社区,是为纪念1952年在燕京召开的“亚太和平会议”而命名,区域覆盖东城区北部,和朝阳区接壤,西起安定门外大街,东至北中轴路。

50年代的和平里,大多数还都是荒地,青年沟也还只是一条大水沟。直到中央直属机关的相继落户于此,成片的楼房才拔地而起。

彼时,效仿前苏联的建筑社区是主流,“街坊模式”、“邻里单位”,这些舶来词汇开始植入大家的生活,和平里社区便是如此。

食堂、副食店、澡堂子、礼堂、电影院、医院、学校、幼儿园和运动场,还有公共绿地和各项基础服务设施,都是“街坊”“邻里”中的标配。

话说当年能住在和平里如此令人羡慕,那自然也不会是一般居民了。

自50年代后期开始,交通部、化工部、煤炭部、林业部(农业部)、建筑研究院和轻工部等国家级大部委相继布局在了和平里;其第一代居民,便是这些单位、系统的员工及其子女亲属。

和平里的苏式筒子楼,尖端楼顶,厚实墙体,冬暖夏凉。单元楼“三气”齐全,从和平里一区到十四区,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居民社区。

“这么好的小区,房价肯定不便宜吧?”韩平问。

陈怀恺道:“是不便宜,要是换个人问,我肯定都不搭理他,但你不同。”

言下之意就是韩平有钱,房价绝对在他的承受范围之内。

“你要是说房价在四五万我肯定转头就走,安全不考虑。”韩平补充道。

他是有钱,可也不能为一套房子把流动资金榨干。他明年大概率要去柏林,身上没点外汇干什么都不方便。

陈怀恺让他安心,“放心,我问过了,人家只要你一万块。”

“嘶,一万也不是一笔小钱啊!”

那个年代的筒子楼能有多大面积?

现在他手里有一万块,一套两进的四合院都能买得起。

不过话又说回来,和平里小区不一般,里面住的非富即贵,他虽然不至于想着攀附,可小区规格那么高,也能免去不少麻烦。

再者,筒子楼本身就有溢价,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陈怀恺摇摇头,“呵,你还真别嫌贵,也就是你想买。看在同厂的关系,又都是导演,房子不会卖你多贵。要是换个不认识的人,就和平里的房子,卖个一万三四都有人买。”

韩平嗤笑一声,“你当一万三四是大白菜啊,整个燕京城能一次性拿出这么多钱的绝对不多。”

“那你是怎么想的,要是真有心买,我现在就能带你去看房。”陈怀恺道。

韩平又有些担心,问道:“买肯定是要买的,不过我买和平里的房子不会有问题吧?”

“没事的,这些年房子已经松绑,你都不知道,每天都有外地人来京。这些人里没钱的住四合院,有钱的肯定要住筒子楼,是不是?要真有问题,燕京哪还能涌入这么多人口。”陈怀恺道。

“那行,麻烦陈大哥带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