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联军逐我,反投董卓霸貂蝉 > 第160章 铜雀祥瑞,刺史任命

月黑风高的夜晚,万籁俱寂。

整个神州,都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

甄尧半夜起身,恍惚间瞧见一道金光由地而起。

那光芒耀眼夺目,瞬间划破了黑暗的夜空。

甄尧被这奇异的景象惊得目瞪口呆,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兴奋与好奇。

隔日清晨,阳光洒在大地上。

甄尧迫不及待地来到昨夜金光出现的地方,带着仆役开始挖掘。

他满怀期待,手中的动作不停,泥土在他们的努力下一点点被翻开。

随着挖掘的深入,一只铜雀渐渐露出了它的真容。

铜雀造型精美,工艺精湛,散发着一种古朴而神秘的气息。

甄尧欣喜若狂,小心翼翼地将铜雀捧在手中,宛如捧着一件绝世珍宝。

他带着铜雀,兴致勃勃地前去献给杨业。

一路上,他眉飞色舞地向众人说起自己发现铜雀的曲折经历。

甄尧描述着那夜金光的神奇,自己当时的惊讶与激动,以及挖掘时的紧张与期待。

说得绘声绘色,仿佛一切都历历在目。

众人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惊叹之声。

魏昌也在一旁听着,心中暗自揣测这其中的缘由。

但看破不戳破,只是微笑着点头,眼中闪烁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思索。

荀攸缓缓开口道:“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为这铜雀的出现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

众人听闻,纷纷点头称是,心中对这铜雀更是充满了敬畏与好奇。

杨业接过铜雀,仔细端详着,眼中露出赞赏之色。

这铜雀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精美,更在于它所带来的祥瑞寓意。

这或许是上天的一种恩赐,预示着即将有好事发生。

荀攸一脸诚恳,对杨业进谏道:

“君侯,不如在漳水之畔,立一座高台,以彰平定河北之功。”

荀攸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他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彰显杨业功绩,同时也能为这片土地增添一份荣耀的举措。

杨业轻轻摇了摇头,连忙道:“过了,过了。”

甄尧一脸疑惑,忍不住问道:“君侯,什么过了?”

杨业耐心地解释道:

“楼宇连阙,飞阁重檐,雕梁画栋,哪一样不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我们父子到冀州,还没有施恩德于百姓,就要大兴土木,非仁善者所为也。”

杨业的目光坚定,而又充满责任感。

河北百姓刚刚经历战乱,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而不是大兴土木。

甄尧听后,顿时僵在原地,不知所措。

他原本以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提议,却没想到杨业考虑得如此深远。

荀攸微微颔首,心中对杨业的敬佩之情更甚,道:

“君侯为河北百姓考虑,是河北百姓之幸也。”

其实,杨业并非对建筑奇观不感兴趣。

他心中也明白一座宏伟的高台,或许能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存在。

然而,他更清楚现在的时机还没有成熟。

为了一个噱头,耗费大量民力物力去立铜雀台,实在是太浪费了。

在他的心中,百姓的福祉和地区的稳定发展才是最为重要的。

杨业与荀攸相对而坐,开口问道:

“公达此次赶来邺城,所为何事?”

荀攸微微欠身,恭敬地回答道:

“大将军还没有确定冀州刺史、幽州刺史的人选,想问一问君侯的意见。”

“顺便派我来,帮助君侯处理一些琐碎的政务。”

杨业听后,心中思绪翻涌。

如今钟繇是凉州刺史,徐荣是并州刺史。

这两地的治理,已有了合适的人选。

而剩下幽、冀二州,尚且待定。

这两个重要的地区,刺史的人选必须慎重考虑。

冀州乃是富庶之地,人口众多,经济繁荣。

需要一位有能力治理民政、发展经济的人才。

幽州地处边疆,军事地位重要。

需要一位善于军事防御、能稳定边疆局势的官员。

杨业在心中默默权衡着,各种可能的人选,但很难有十全十美的选择。

甄尧站在一旁,心潮澎湃。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能亲耳听到,关于一州刺史任命这样的大事。

这已然触及到大汉朝廷的核心决策层面,让他既兴奋又紧张。

杨业在认真思忖片刻后,缓缓道:

“幽州刺史马孟起,冀州刺史张文远。”

他的声音沉稳而坚定,显然是经过了一番思考。

杨业清楚马超和张辽都是边境武人出身,在治理内政方面,只能说比一般郡守好一点。

与荀攸、贾诩、李儒等谋士相比,他们在政务处理上确实差得太远了。

但杨业心中,有着自己的考量。

在当前局势下,第一要考虑的并非单纯的政务能力问题,而是官员的忠心程度。

幽州和冀州地理位置重要,局势复杂,需要有对自己绝对忠诚的人来镇守。

马超和张辽虽在政务上有所欠缺,但他们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对自己的忠心,是杨业所看重的。

在这动荡的时期,只有确保地方官员的忠诚。

才能更好地稳定局势,为后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荀攸面露一丝疑虑,再次问道:“君侯考虑清楚了吗?”

杨业目光坚定,毫不犹豫地回答:

“我相信孟起和文远,能处理好幽州和冀州的问题。”

荀攸微微点头,道:“我会如实向大将军汇报。”

杨业目光睥睨,此事已然板上钉钉。

一旁的甄尧目睹了整个过程,不禁觉得如在梦中。

他怎么也没想到,两个封疆大吏的任命,就这样爽快地确定下来了。

甄尧感慨万千,越发觉得跟着杨业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杨业有着果断的决策能力和识人的眼光,跟着这样的主公,真的能闯出一番前途。

杨业和荀攸在房间内相对而坐,面前的书案上摆放着一些关于河北的地图和文书资料。

他们神情专注,继续商讨着河北的各项安排,力求确保万无一失。

杨业首先开口道:

“公达,除了刺史人选,对于河北的民生恢复,我们需尽快制定详细的计划。”

“如今百姓历经战乱,田地荒芜,当务之急是鼓励农耕。”

“可考虑减免赋税,提供农具和种子,以助百姓尽快恢复生产。”

他目光坚定地看着荀攸,手指轻轻敲打着书案,强调着此事的重要性。

荀攸点头表示赞同:

“君侯所言极是,此外还需整顿地方治安,防止流寇作乱。”

“可加强各地郡县的兵力部署,同时招募一些本地青壮年。”

“进行适当的训练,以维护地方的稳定。”

二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不断完善着对河北的安排计划。

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每一个问题都深入探讨。

只为了让河北能够在战后尽快恢复生机,实现稳定发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