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 > 第11章 甩锅:李成梁的锅

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 第11章 甩锅:李成梁的锅

作者:老张0612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3:42:32 来源:小说旗

【灭亡南明的是辽东的建州女真人努尔哈赤,他的崛起与万历年间的辽东总兵李成梁有脱不了的关系。】

******

就在此时此地,时间来到了万历四十七年的时空,位于辽东地区的后金汗国和北京同样都能目睹到那神秘而又壮观的天幕奇景。

然而,对于天命汗努尔哈赤来说,这一刻却让他心头猛地一紧。因为,这天幕即将揭示出的,正是一段他极不愿意提及的内幕往事。这么多年过去了,这段深埋心底的秘密终究还是无法继续隐瞒下去,如今,它就要公之于众,大白于天下了......

******

【李成梁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位将领,他在明末辽东曾经长期担任总兵。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创始人,他在辽东地区崛起。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由于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导致大明王朝以卫所作为核心的军事制度彻底崩溃,随后开始逐步推广募兵制。而到了万历年间,位于辽东地区的李成梁创立了一支以家丁为核心的李家军,并长期守护着大明王朝的门户安全。

所谓的家丁,通常是指被一些豪门大族雇佣来执行各种任务或者负责看守家宅的人员,其身份类似于贵族豪门的仆人。但是,在明朝的军事制度中,“家丁”这个词汇具有比较特殊的意义,特指那些虽然属于武将麾下,但却没有正式兵籍的人。这些人紧密地依附于将领,具备一定的武装力量,他们不仅要担任将领的贴身护卫,还需要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甚至承担哨探等重要任务。

家丁的出身背景各异,其来源也是五花八门。这些人在战场上表现得英勇无畏,其综合能力往往超越了普通士兵。此外,他们还享受着更为优厚的待遇。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实施了卫所兵制度,将全国的军队全部纳入卫所编制之中。每个士兵的身份都被固化下来,并形成了世袭制度,他们被称作\"军户\",需要进入军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朝中叶时期,土地兼并问题愈发严重,军屯系统受到极大破坏。

由于军队的收入急剧减少,士兵们的待遇也随之下降,许多军士选择逃离部队。面对这种情况,一些边疆将领开始私自招募士兵,逐渐掌握更多的军权,而他们个人的家丁队伍也日益壮大。与此同时,卫所士兵的待遇变得极为恶劣,纷纷选择\"投充家人\"以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尽管朝廷多次下令禁止,但实际效果却并不明显,这些人便是最早的家丁群体。

明朝的家丁现象在嘉靖年间开始大规模发展,成为了明朝军事力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家丁与传统的卫所兵和募兵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与将帅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私人隶属关系,就如同满清时期的“包衣奴才”一样。

明朝的将帅们对家丁非常重视,给予他们极为优厚的待遇。通常情况下,家丁的待遇要远远优于普通士兵,有的甚至超过普通士兵的十倍之多。这种差距使得家丁们备受优待,也让他们更愿意效忠于将帅。

家丁的来源和成分相当复杂,既有从卫所士兵转化而来的,也有通过向百姓招募得到的,还有从降卒中转化过来的。不过,无论他们来自哪里,都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军事能力方面要有突出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在战场上“以一当十,摧锋陷阵”。

值得一提的是,降卒转化为家丁的现象在明朝尤为显着。明朝政府采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对于那些位于边境地区、既有能力又有降服意愿的少数民族部落,会赐予他们敕书和印信,以此来诱导他们归降大明。这些少数民族部落的成员一旦投降,往往会被纳入到家丁的队伍之中,成为明朝军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很多地方将领甚至主要倚靠“夷人”来冲锋陷阵,称为“夷丁”。 因此,明朝的将帅家丁不仅是将帅的私人卫队,也是朝廷“以夷制夷”政策的执行者。

家丁除了保护将领和参与战斗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侦查,即获取情报,其中最常见的是家丁侦查人员号称夜不收,家丁因为是将领的亲信,具有良好的保密条件。而“夷丁”在侦查时,由于熟悉敌情和掌握夷语,行动起来更加顺利。

家丁在李成梁的多次战役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些家丁,就没有李成梁的赫赫战功。因为在当时,李成梁对自己的家丁可谓是关怀备至,待遇优厚。在李成梁的军中,普通士兵每月的俸禄只有一两银子,但他的家丁们却能拿到一点五两的月奉。

不仅如此,他们还普遍享受着“双粮”的待遇——也就是说,当他们出征打仗的时候,不仅能拿到平常的军饷,还能得到一份额外的补贴。此外,如果他们在战争中立下功勋,还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赏赐。所以,当李成梁担任总兵时,他手下的这支以家丁为核心的军队,战斗力异常强大,打起仗来勇猛无比,常常能够出其不意地取得胜利。毫不夸张地说,这支部队完全可以被称为明朝的“特种部队”!

然而,随着家丁队伍的日益庞大,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浮现。明朝实施“首功制”,即根据斩杀敌人首级的数量来评定功绩。这一制度原本旨在激发士兵的斗志和勇气,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家丁们渴望获得更高的战功和赏赐,他们往往会不择手段地追求杀敌数量。有些家丁甚至会故意挑起争端,与其他军队或民众发生冲突,只为了能够轻易地斩获首级,从而获取功勋和奖励。

此外,一些家丁可能会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强迫他人代其作战或者提供虚假的战绩报告,以此来骗取功劳和晋升机会。这样的行为不仅违背了道德和伦理准则,还严重破坏了军队内部的纪律和秩序,使得整个军事体系陷入混乱状态。原本应该用来抵御外敌入侵、保卫国家安宁的家丁队伍,现在却因为争功而互相残杀,导致边境地区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儿!”朱元璋深深地叹了口气说道。他并没有对这种军事制度提出任何批评或指责,因为他明白其中的无奈和苦衷。如果有更好的选择,谁会愿意依赖家丁这样容易引发问题的军队呢?然而,现实却让他们别无选择。

朱元璋深知,这种情况的发生并非偶然。由于他制定的宗室制度,使得大量土地被宗室占据,导致国家的财政状况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土木之变更是给了明朝沉重一击,京军几乎全军覆没,使得原本的军事力量大幅削弱。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以家丁为核心的募兵制度应运而生,成为了维持国家安全的一种方式。

************

【努尔哈赤最初就是这样的家丁,由于年少时的努尔哈赤不受继母待见,只好投奔李成梁成为他的一名家丁,李成梁很重视他并将他带到明朝的京城,使努尔哈赤有机会接触到明朝的政治和文化,对他的成长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后金京城赫图阿拉,一片死寂。所有的旗人还有包衣们,跪伏在地上,脑袋深深地低垂着,根本不敢抬头看向天空。

此时此刻的后金,是一个充满危险和暴力的野蛮政权。在这里,人命如草芥,即使是贝勒大臣,也随时可能丢掉性命。因此,面对这种天幕上的解说,每个人都吓得浑身发抖,双眼紧闭,耳朵堵得死死的,仿佛这样就能将那可怕的声音隔绝在外。

然而,即便如此,人们还是能清晰地听到天幕上传来的声音。那声音冷酷无情,像是一把锋利的剑,无情地刺穿了他们的心灵。

“这就是你们的命运!”

“你们无法逃脱!”

这些话语如同诅咒一般,回荡在每一个人的耳边,让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当然,这一切仍令努尔哈赤感到无比的愤怒。他觉得自己的底裤被人脱光了,那种羞耻感和屈辱感涌上心头,让他气得几乎要爆炸。但同时,他又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因为他知道,这个天幕是不可战胜的存在,无论他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在这片寂静的城市里,只有努尔哈赤的咆哮声在空中回荡。而其他的人则默默地跪在那里,心中满是惶恐与不安。他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他们清楚,如果不能逃离这个恐怖的世界,那么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

【尽管李成梁曾将努尔哈赤收为养子,但最终二人之间的关系破裂。李成梁在辽东地区大力镇压女真人的起义,并杀害了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以及姐夫。这一行为激怒了努尔哈赤,使得他对李成梁既怨恨又厌恶,两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然而,即便李成梁与努尔哈赤关系恶化,他的行为仍对努尔哈赤的崛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李成梁在辽东地区的军事行动主要是在女真部落中施展\"扶弱抑强\"的策略。在努尔哈赤崭露头角之前,李成梁曾扶植海西女真四部中的哈达部。通过支持哈达部的壮大,成功压制了不安分的叶赫部落。

因为只有女真内部斗争起来,才能够让这个强大的民族丧失对外作战的能力。明朝的平衡政策的确是有道理的,毕竟女真族太过强大了,如果任由他们发展下去,必然会对大明造成威胁。当时最强大的女真部落分别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以及叶赫女真。这三家之间互相争斗,谁都想要成为一统女真的那个王者。过去之所以一直未能分出胜负,那是因为明朝辽东总兵总是会横插一脚,不让任何一方单独做大。只要哪家快要做大做强的时候,明朝就会扶持其他两家来对抗那家。如此一来,女真三部便陷入了内斗之中,始终无法团结一致,自然也就无力再与大明为敌了。

那时,明朝对于山海关外的政策相当简单:扶持几个较强的势力,打压最强大的势力,使其互相牵制,以确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作为镇守辽东的李成梁,自然也遵循着这样的策略。所以李成梁同样希望可以在女真族中寻觅到一个崭新的政治明星。这个人必须要足够听话,对朝廷忠心耿耿、顺从无比,不会骚扰边境地区,并且还能够充当朝廷的得力工具,去征讨那些不听话的部落。

而努尔哈赤却是个极其聪明且懂得隐忍的人。尽管他深知明朝是杀害他父亲与祖父的凶手,但他却能做到不表露出一丝不满,反而对李成梁卑躬屈膝、阿谀奉承。这种做法,不仅消除了李成梁的疑虑,更赢得了对方的好感。

最终,李成梁被努尔哈赤所蒙蔽,认为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并将其视为忠诚的代理人。李成梁甚至觉得,如果让努尔哈赤成为辽东地区的总代理,或许会比现在的局势更好。就这样,李成梁犯下了一生中最严重的错误。

这种对努尔哈赤的培育涵盖了多方面,不仅有政治上的支持,还有军事上的援助以及经济上的资源供给。通过这些手段,努尔哈赤得以在女真部落中崭露头角,并逐渐实现了对各个部落的统一。在此之前,关外的所有貂皮和人参等物品,原本并没有固定的交易渠道,只能在关内进行贸易。然而,自努尔哈赤成为建州女真的首领后,关内所有与之相关的产品都由努尔哈赤来供应。而李成梁,则成为了这条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负责处理其中的重要买卖环节。

努尔哈赤,一个出身于建州女真的领袖,其名本不为人所知。然而,命运的轨迹却让这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逐渐崭露头角,最终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他不仅建立起后金政权,还自称为汗王,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星。

然而,这一切并非偶然。当初,李成梁误判形势,将目光聚焦于其他地方,忽视了努尔哈赤的崛起。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的征程中,明军并未对他构成太大威胁。这一错误决策使得努尔哈赤得以毫无阻碍地整合各方力量,迅速壮大自己的势力。

随着时间推移,明朝才如梦初醒,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此时,努尔哈赤已羽翼丰满,不再满足于偏安一隅,而是开始觊觎广袤的中原大地。这场由明朝内部**引发的危机,如今已然演变成一场无法收拾的灾难。

面对努尔哈赤的雄心壮志和强大实力,明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战略布局,并试图采取措施遏制努尔哈赤的扩张。然而,要想挽回失去的优势谈何容易,明朝注定将面临一场艰难的挑战。

因此,努尔哈赤的建国之路异常顺畅,他先后灭掉了叶赫女真与海西女真,将整个女真部落大一统,其经历与成吉思汗颇为相似,成功地创立了属于女真族的后金汗国。在李成梁遭受弹劾被罢黜之后,辽东地区的长官由熊廷弼接任。熊廷弼甫一上任便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熊廷弼上书称:“李成梁罪可至死!”他指出,往昔用来制衡辽东的策略,因李成梁对努尔哈赤的袒护而荡然无存。此时的努尔哈赤已将全体女真人凝聚在一起,此等罪行实难饶恕。

而此时的李成梁,早已不再担任辽东总兵一职,但由于他家满门忠烈,因此明朝并未追究其任何罪责,他的声誉反而相当不错。

李成梁的长子李如松,在当年万历三大征期间表现出色,于万历二十六年在进攻蒙古军队时英勇牺牲,被视为大明朝的烈士。

李成梁的次子李如柏,则继承了父亲的辽东总兵,继续保持着李家在辽东的影响力,成为对万历帝牵制最大的一股势力。此外,李成梁的其他几个儿子均是当时大明朝的重要将领,每人都握有重兵,李家子弟可谓是守卫大明王朝辽东地区的中坚力量。

因此,即便满朝文武皆知李成梁犯有重罪,但万历皇帝的态度却明确表示,李成梁不可动摇。实际上,努尔哈赤曾一度接受李成梁的招安,成为明朝的臣子。毕竟,辽东自古便是华夏领土的一部分,而此时的努尔哈赤选择回归为官。然而,努尔哈赤的志向远不止于此,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父亲与祖父是如何惨死的。他不愿重蹈覆辙,因此对明朝始终保持警惕。

为了瓦解努尔哈赤集团,明朝可谓是绞尽脑汁,想尽办法,甚至不惜使用阴谋诡计,想要挑拨努尔哈赤和他弟弟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反目成仇,这样一来,明朝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然而,令明朝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努尔哈赤竟然如此心狠手辣,直接将自己的亲弟弟舒尔哈齐处死。这件事成为了努尔哈赤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当得知事情的真相后,努尔哈赤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自己必须要采取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地位。于是,他发布了着名的“告天七大恨”,正式宣布与明朝决裂。

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不再是那个被人轻视的小角色,而是后金汗国的大汗,地位相当于中原的皇帝。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这场战役让明朝开始重新审视辽东地区的问题,并认识到了努尔哈赤的威胁。然而,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羽翼渐丰,无人能阻挡他征战天下的步伐。与此同时,明朝内部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

李成梁,这位身负重任的辽东总兵,掌控着广袤的辽东大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百姓的安危,皆应系于他一身。辽东地区作为明朝边疆要地,其战略意义至关重要,而平衡女真各部落之间的势力关系,则一直以来都是明朝政府极力推行的策略方针。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李成梁竟然出于个人私利,放任努尔哈赤日益崛起。他贪婪地接受努尔哈赤源源不断送来的贿赂,对于努尔哈赤暗中扩张势力的行为视而不见,甚至还故意为之大开方便之门。这种行径完全置明朝的整体利益于不顾,实在是罪不可赦。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李成梁定义为卖国贼。他的所作所为更多地可以被看作是一次严重的失误。他只是想要在辽东地区保住他自己以及李家的地位,或许是他过度轻视了女真族以及努尔哈赤的真正实力和野心勃勃的决心,未能及时洞察到潜在的威胁并采取有效的遏制措施。

不过从客观角度来说,李成梁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是女真族侵犯大明王朝的罪魁祸首。窥一隅而知全豹,可见当时明朝的官场是多么的**无能。正是由于李成梁这一重大过错,才导致后来努尔哈赤率领的女真部落在东北地区迅速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倘若当初李成梁能够坚守职责,以公正严明的态度对待各方势力,那么历史的走向也许会截然不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