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 > 第31章 南明准备纳贡了

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 第31章 南明准备纳贡了

作者:老张0612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3:42:32 来源:小说旗

【随着清军越来越强大,国内的局势也越来越清晰,对于满清政权和南明政权来说,对方的存在已经是无法忽视的问题了。于是呢,他们之间的关系从之前的间接试探,慢慢变成了正面接触。满清政权想通过外交手段招南明,结果被拒绝了;南明政权想通过和谈划江而治,也没成功。

外交斗争是从一六四四年七月底开始的。进入北京的满清政权经过两个多月的整顿和扩张,政治和军事实力那是大大增强啊!北直隶一带已经基本稳定了,对山东、山西、河南等地的控制也在一步步加强。同时,大顺的将领和明朝的官员都纷纷来投降,满清政权在跟大顺军的战争中也越来越有优势。

七月十二日,清摄政王多尔兖知道了南方立朱由崧为帝,还设立了内阁,设置了四军镇守着重要的地方。因为不知道虚实,多尔兖就决定对南明进行一些试探。

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南明政权在忙着内部党争的时候,通过从北方逃过来的大臣,早就知道满清政权占据了北京,在北方赶走“流寇”的同时还到处攻城略地,地盘越来越大。弘光君臣已经感觉到了潜在的威胁,但是因为满清政权的态度还不明确,而且还有大顺军跟它们作对,所以在南明政权的大部分人看来,可以试着跟满清政权达成某种和议,保住这个偏安的小朝廷。于是,他们决定马上派出使臣去和谈。

七月二十六这天,多尔兖给史可法写了一封上千字的信,这信看着像是多尔兖写给史可法的私信,其实呢,这可是满清政权进了北京后,和南明政权的第一次官方直接接触!

信里,满清政权那是对南明政权步步紧逼,想要取而代之的心思简直不要太明显:

一开始,多尔兖就摆出一副“正义使者”的样子,对南明政权的合法性和成立动机提出了疑问:“闯贼李自成起兵造反,还害死了崇祯皇帝和他的亲人”,这时候“大明的臣民们居然没有一个人去讨伐他”,要知道“有贼不讨的话,原来的君王就没办法得到安葬,新的君王也没办法正式即位”,可南方的那些大臣们却把这些都忘得一干二净,在金陵拥立朱由崧为新的君王,这也太不合常理了吧!

接着,多尔兖又开始炫耀满清政权对明朝臣民的大恩大德,说他们“顾念着世世代代的交情,放下了最近的小矛盾”,带着大军入关,赶走了“流寇”,还给崇祯帝和皇后定了谥号,发丧改葬,对那些有功勋的大臣、武将和文臣们也都非常有礼貌,对老百姓更是“不打扰他们种地做买卖,一点都不骚扰他们”。这一切不就是想证明满清政权的所作所为都是顺应天意、符合民心的嘛,满清政权入主中原那才是最合理的呢!

多尔兖一个劲儿地说清朝在北京定都,那是从李自成的农民军手里得到的,可不是从明朝那儿拿来的。清军过来那是“帮忙报仇”呢,结果南明的君臣们不但不懂得感恩,还“想着称霸江南,白占便宜”。在狠狠地否定了南明政权后,多尔兖又使出了他那一贯的又软又硬的招数,明明白白地表示满清政权绝对不能允许南明政权“称王称霸”,出现“天有二日”的情况。

他还警告南明别以为靠着长江天险就能高枕无忧了,以前用全大明的力量都打不过偏处辽东的满清,现在更别妄想靠着江南那一小块地方“决定胜负”。所以呢,南明的大臣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认清形势,知道自己的命运”,劝弘光去掉皇帝的名号,继续回洛阳作他的福王去,这样才能永远享受荣华富贵。

到了九月,史可法这才收到多尔兖那封气势汹汹的信,赶忙回了一封,相比之下语气那叫一个温和。针对信里提到的几个方面,史可法都一一做了解释和答复:

首先,是给南明政权的建立找依据,“国破,帝亡,祖宗社稷最重要”,得赶紧拥立才能“稳住中外人心”、“召唤忠义之士”,可不是忘了跟君父的不共戴天之仇,更不是违反纲常的“自己当皇帝”。而且南明政权拥立的皇帝朱由崧那是完全有继承皇位的合法性的——神宗的孙子,光宗的侄子,还是崇祯皇帝的哥哥呢——简直就是“名正言顺,天经地义”,还一直强调朱由崧即位那也是得到了江南百姓热烈拥护的,听到朱由崧即位,江南的老百姓都在路边欢呼,声音能传出好几里地,大臣们也都劝他当皇帝。

第二,是对满清政权出兵剿灭流寇的感激。大清“赶走逆贼,为我先皇举办丧礼,清扫宫廷,安抚百姓,废除剃发令”等等一系列操作,都表明满清政权没忘了明朝,这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义之举呢。作为大明的臣子,“那是个个伸长了脖子向北边,又是磕头又是作揖”的感恩戴德呢,而且朝廷在八月份就派使者北上犒劳清军啦。

第三,针对多尔兖指责弘光的大臣们贪图虚名,史可法解释说,当知道流寇作乱、皇帝驾崩的时候,南方的臣民们,那是个个咬牙切齿,恨不得把东南的兵力都召集起来,立刻去把仇人给消灭掉。南明政权成立以后,并没有趁着清军在北京整顿军队的时候,在江南坐享其成,而是皇帝朱由崧天生英勇神武,时时刻刻都想着报仇雪恨,才监国没几天,就命令史可法到江北统率军队,定好日期西征(本来是北征,因为此时李自成已经被清军赶到了陕西、湖北,再叫北征就不合适,只能说是西征了)。

第四,面对多尔兖的诱降和恐吓,史河法那叫一个坚定,直接表明了南京方面的原则和立场。他巧妙地从满清政权自己宣扬的“义”出发,回击了多尔兖的威胁,还说啥“兵以义动”。要是满清政权敢趁着咱有难,抛弃友好,崇尚仇恨,觊觎咱这大片土地,那就是有头无尾,开头讲道义,最后却为了利益,会被贼人耻笑的哦!同时呢,南明政权那可是朝气蓬勃,斗志昂扬,文武群臣都很团结一心,军队将士们更是咬牙切齿,枕戈待旦。南方的忠义兵民,一个个都有报国捐躯的心,他史可法自己也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是在暗示满清政权,别打江南土地的主意,可别轻举妄动哦!

第五,史可法还表达了和满清政权联合出兵西讨的愿望。他在信里说,“现在这逆贼还没受到上天的惩罚,听说又要在西秦卷土重来,正图谋报复呢”,这不仅是明朝的血海深仇,也是满清政权“除恶未尽”的隐患。恳请清廷继续保持坚定的“同仇敌忾”,有头有尾,和南明“一起出兵讨伐,向关中问罪,共同砍下逆贼的脑袋,以泄心头之愤”。这样一来,满清政权的义举将会流芳百世,弘光朝廷肯定会知恩图报,“竭尽全力”,从此以后两国“世代友好结盟,传承无穷,岂不是美事一桩”。

在回信中,史可法反复强调本朝的特使早就出发了,过不了几天就能到达燕京,献上礼物表示敬意,希望能和满清政权结成兄弟之盟,共同攻打大顺军。

虽说多尔兖和史可法来往的这两封信有不少内容都是些外交辞令,但还是能清楚地看出满清政权已经不承认南明政权了,甚至还拿武力来威胁,要求南明赶紧去掉国号投降。而史可法的回信虽然“言辞强硬”,把南明说得那叫一个人心振奋、奋发图强,可面对实际上已经腐朽不堪的朝政,他显然是心里没底,再厉害的巧妇没有米也做不出饭来,缺少有力的行动来保障,再多的豪言壮语也是白搭。

起初呢,南明政权一直觉得多尔兖进占北京,是因为吴三桂听说京城沦陷后,“哭着求着”让清兵来剿灭“流寇”。所以对于清军的到来,南明政权根本没当回事儿,直到听说满清政权到处派兵,还有南下的趋势,这才觉得有必要跟清军结盟,搞个盟友关系,于是就有了一厢情愿的和谈想法。

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马士英提议重新启用崇祯时出使过满清政权的原任知县马绍愉等人,让他们再去执行议和任务。紧接着七月初,南明政权把应天巡抚左懋第升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赏赐一品官服,还给马绍愉加了太仆寺少卿兼兵部职方郎中的官,陈洪范则被封为太子少傅。他们三个被确定为议和使团的核心成员,开始准备议和的事情。那这议和到底要怎么谈呢?北使三臣就跟府部的各位官员一起讨论了起来:

首先呢,是划定疆界这档子事儿。有人觉得应该以两淮为界,可大学士高弘图却说:“山东那可是险要之地,万万不能丢,实在没办法的话,就以河间为界吧。”他还建议呢,最好是“把榆关外的土地割让给他们”,为啥呢?因为要是在关内划界限,以后可就难保满清政权能乖乖遵守协议,不再继续扩张啦,那南方“山陵单薄脆弱,可怎么能安心呢”。马士英呢,又提出“他们的主子(顺治)还小,跟皇上当叔侄也成。”于是呢,南都的大臣们就开始幻想或者说在做梦,把明清两国变成辽宋那样的叔侄之国,而且南明要当这个叔叔。

其次呢,是改葬崇祯帝的问题。一开始,崇祯帝的梓宫已经被李自成埋在田贵妃的坟园里了,南明的大臣们就希望能专门立个陵墓,挑个好日子改葬。

最后呢,是向满清政权纳岁币的问题。此时已经丢了北京的南明政权再不提什么不纳贡之说了,除了这次使臣会带去好多赏赐的金银之外,南明政权还表示愿意给满清政权交岁币,高弘图觉得可以“等三年他们不侵犯我们之后,再适量增加岁币的十分之三”。

可实际上呢,南明政权内部的大臣们呀,整天忙着搞党争,对于和议这事儿,根本就没啥明确的目标,也没整出个切实可行的议和方案。身为正使的左愚第,不仅要负责和议的任务,弘光朝廷还让他去管理河北,联络关东的军务。

就连左懋第自己都觉得特别纳闷,赶紧上书请求朝廷再好好琢磨琢磨他这使臣的头衔和名号。左懋第其实特别想带一支军队,和山东的抚臣一起收拾山东,再联合吴三桂,给北使团当坚强的后盾,顺便拜拜崇祯帝的灵柩,找找太子、二王的下落,再给吴三桂封赏,好让弘光朝廷向满清政权表达一下他们出兵剿灭农民军的感谢之情。但南明朝廷内的大臣们不答应,左懋第他们这一行人就只能按照原计划北上啦。】

“上面这些办法,这也未尝不可,只是满清占据北方,南明占据江南,这个多尔兖又是金兀术一样的人物,恐怕不经过一场甚至十几年的激烈战争,南明要想偏安于江南,还是不可能的。”朱元璋心中忐忑地说道。

他知道,历史上的南宋曾经面临过类似的局面,但是最终却能够在南方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政权,并与金国形成对峙之势。朱元璋不禁想起了自己当年在元末明初时期的经历,那时他也是在战乱中崛起,历经千辛万苦才建立了大明王朝。如今看到朱由崧面临着相似的困境,他不禁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

尽管从现在来看,朱由崧的南明比南宋面临的局势要好得多,但是正是这种表面上的优势让朱元璋更加担心。他深知,在战争中,形势往往瞬息万变,一个小小的失误或者决策错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他对南明的未来充满了疑虑和担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