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 > 第52章 洪武二百七十八年

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 第52章 洪武二百七十八年

作者:老张0612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3:42:32 来源:小说旗

【这位名为朱聿键的唐王,从他的行为和性格可以看出,他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果断决绝的心性。然而,他生不逢时,命运多舛。当他登上皇帝宝座时,南明皇室已失去往日的荣耀与地位,他只能依靠像郑芝龙、郑鸿逵这样的海盗势力来维持统治。

此外,由于他与明朝万历帝的血缘关系较远,作为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的后代,按照宗法制度,他与皇位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因此,许多人对他并不信服,其中最先表达不满的便是洪武大帝朱元璋第十子鲁荒王朱檀的后代朱以海。】

*****

“第二十三子,看来咱还需要继续努力啊。”朱元璋听到这个朱聿键的祖先信息不由得笑了一笑,一直到现在他已经有了二十一子,距离这个二十三子看上去只有一步之遥,但朱元璋自从废除丞相制度以来,天天忙于政务,已经一年多没有儿子出生了。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工作十分繁忙,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政务和军事事务。尽管如此,他仍然希望能够延续自己的血脉,拥有更多的子嗣。对于朱元璋来说,儿子的数量代表着家族的繁荣,也关系到皇位的继承问题。

“只是老十这个鲁荒王这个谥号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这是犯了什么样子的大罪,才得到了这么一个谥号,不知道是不是他四哥给定的?”朱元璋皱着眉头说道,心里对这个谥号感到十分疑惑和不满。

群臣们听了朱元璋的话,都知道他是在试探他们,但他们不敢轻易发表意见。因为他们知道,一旦说错话,可能会惹恼皇帝,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他们选择了保持沉默,假装没有听到朱元璋的话。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放弃,他继续追问:“你们怎么不说话?难道你们也觉得这个谥号合适吗?”群臣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

这时,一位大臣站出来说:“陛下,您是知道的,就算是燕王最终继承了大位,但他可是最推崇你的皇明祖制的,给鲁王的谥号,他不可能也没必要作如此恶谥,毕竟就臣所知,燕王与鲁王关系还算良好。想来,但凡有一点可能,燕王将来也不会将这个谥号给鲁王殿下。“

这位大臣就差明说了,常言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你家老十都十岁了,以后成什么样子的人,您朱元璋还需要问我们这些当臣子的吗?

群臣们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也觉得这个谥号虽然过于苛刻,但还主要指的是个人品行如何,估计这个鲁荒王在当亲王时期没少做荒唐的事儿,就连跟他关系好的燕王永乐大帝朱棣也无法改变这个谥号了。当然,他们是根本不知道这个谥号还是老朱自己给自己的儿子的,毕竟他们还没有想到老十也要跟老大老二老三一样死在朱元璋的前面。

*****

【这位鲁王朱以海出生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 1618年),与隆武皇帝朱聿键相比,他年纪较小,两人相差16岁,辈分也低了一辈。朱以海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世孙,而朱聿键则是第九世孙。

相较于朱聿键,用“享尽荣华富贵”来形容朱以海更为贴切。然而,实际上他并非正统的鲁王继承人,因为他的哥哥朱以派才是上一代的鲁王。但命运多舛,在上一任鲁王遭遇不幸后,朱以海成为了新一任鲁王。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清军破关袭击河北和山东地区,当时的鲁王朱以派在这场战乱中不幸殉国。令人意外的是,朱以派竟然早于崇祯皇帝两年选择了自尽殉国。随后,在崇祯皇帝殉国的前一个月,原本被封为泰兴王的朱以海晋升为第十一位鲁王。】

*****

“我也是自谥!”泰兴王府内,泰兴王庶三子朱以派满脸惊恐地看着自己年仅两岁的弟弟,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着。这个可怕的结局让他无法承受,但与此同时,他也庆幸自己的下场可要比那位福王朱常洵要好得多。

回想起那位福王的遭遇,朱以派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恐惧和怜悯。福王被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俘虏后,遭受了惨无人道的折磨,最终被残忍杀害。相比之下,虽然自己面临着自尽的命运,但至少能够保持尊严,避免落入敌人手中受辱。

这位朱以派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他实在无法理解为何自己会有机会继承鲁王这个尊贵的亲王爵位。他深知自己的身世背景,作为自己的父亲泰兴王本来就是自己祖父的庶子,而自己又是庶子的庶三子,按照常理,即使是王位如暴雨般洒落,也不应落在自己身上。这种突如其来的机遇让他感到不知所措,甚至有些惶恐。未来的生活究竟是福还是祸,他无从得知。

*****

【继承鲁王爵位一个月以后,朱以海就踏上了逃亡之路,因为得到了北京的李自成自然不可能坐任山东仍然存在于朱明家族手中,这位鲁王一路逃到了南京,正赶上朱由崧继位。按着朱由崧优待仍然在凤阳祖陵中囚禁中的朱聿键的模式,这位鲁王自然也得到了优待——将朱以海移封到了浙江台州。

1645年,南京和杭州相继被清军攻占,弘光帝朱由崧和监国朱常淓都落入了清军之手。面对这种局势,一些不甘心向清军投降的南明大臣开始行动起来。他们包括钱肃乐、张煌言、郑遵谦、张国维等人,决定迎接朱以海担任监国。

在绍兴,朱以海正式成为监国,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他们还颁布了监国鲁元年的大统历,以此来象征新的统治时期的开始。这个举动表明他们不承认唐王朱聿键的隆武年号,而是坚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和政治主张。

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很简单——他们认为唐王朱聿键是依靠郑芝龙和郑逵鸿等福建海盗的支持才得以登基称帝的。而他们这些来自浙东舟山的人,自大明建立之初就在海上与福建人明争暗斗,彼此之间矛盾重重。即使只是为了给对方制造麻烦,他们也要推举出一个鲁王朱以海来与刚刚改元为隆武帝的朱聿键对抗。

当然,他们也清楚现在还不是彻底翻脸的时候,所以朱以海并没有直接称帝,而是像之前的福王朱常淓一样选择了监国的称号。但实际上,他所拥有的权力与皇帝并无二致。对于隆武帝朱聿键发来的旨意,他们一概不予理会。】

******

“唉,子孙不孝啊!都到了这个时候,还要争一个虚名,真是......”老朱痛心疾首地长叹一声,对子孙后代的行为感到失望和愤怒。他无法理解后人为何如此愚蠢,竟在国家存亡之际,还执着于争夺一个毫无实权的皇帝或监国的名号。

“别说还有一个江南半壁江山 ,就算只剩下一个县城,也绝不能退让!”嘉靖帝坚定地说道,他深知皇位的重要性和责任。作为曾经经历过皇室正统之争的人,他更能理解未来侄孙们的艰难抉择。

*****

【当然除了朱以海之外,还有另外两个二字王也宣布成为监国,这样与隆武帝同时并立的就有了三个监国。

话说这益王朱慈炲,乃是明宪宗成化皇帝的后裔。其生父原本唤作朱由校,不巧竟与那天启帝重名,无奈之下只得更名为朱由本。

当弘光政权轰然崩塌之际,镇守抚州的朱慈炲得到了手下众人的拥戴,遂称监国之位,并着手委任了一众中央官员以及地方官吏。然而,朱慈炲此人并无多少治国理政、统兵驭将的经验,军队大权实质上皆掌握在保宁王朱恭棆手中。

可叹这保宁王暗中早已向清朝投诚。待到李成栋率领清军进击江西时,这保宁王充当内应,无情地背叛了监国益王,最终导致益王的监国政权土崩瓦解。所幸益王本人侥幸被赵怀民搭救而出,此后为躲避风头,避免招来杀身之祸,益阳王毅然决然选择遁入空门,出家为僧。

还有一位不仅自称监国,而且连年号都给恢复成了洪武二百七十八年,他就是大明朝唯一不是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代的靖江王朱亨嘉。

若仅从其名号来看,朱亨嘉便和众多明朝的藩王有着极为明显的不同之处。通常情况下,明朝宗室子弟的名字里往往都会嵌入像金、木、水、火、土这类的元素,然而,朱亨嘉的姓名却全然不见这些常见元素的踪影。这究竟是为何呢?原来啊,个中原因就在于他并非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血亲后代,而是源自朱元璋侄子朱文正那一脉的后裔。

要知道,在封建王朝时期,这种血缘关系上的细微差别可能会对一个人的身份地位产生重大影响。尽管同属朱氏皇族,但因为不是直接传承自朱元璋的血脉,所以依循皇位传承之序,若想让朱亨嘉登上那至高无上的宝座,除非明太祖朱元璋的所有子孙皆已离世,如此才有可能轮至他来继承大统。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朱亨嘉竟是个野心勃勃之人。

弘光帝沦为清军俘虏的消息直到同年七月,它才辗转抵达遥远的广西。此时名叫朱亨嘉的这一代靖江王听闻弘光帝被俘的消息后,心中不禁涌起一阵狂喜——他认为自己称帝时机终于来临了!于是乎,就在八月初三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朱亨嘉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只见他身着一袭璀璨夺目的黄袍,威风凛凛地端坐在宫殿的南端宝座之上,堂而皇之地自称为监国。

不仅如此,他还大笔一挥,将广西的省会桂林改名为西京,仿佛要在这里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帝国。更让人咋舌的是,他竟然决定采用洪武 278 年作为纪年方式,其用意不言而喻:他想要废除自朱元璋之后所有明朝皇帝的帝号,让洪武年号成为历史上使用时间最久的年号。就这样,朱亨嘉怀揣着勃勃野心,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与艰险的称帝之路……

朱亨嘉在自行称帝之后,很快就意识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广西这个地方实在太过狭小,无论是兵马数量还是钱粮储备等各方面条件都非常有限,如果仅仅依靠此地来防守,恐怕很难抵御来自各方势力的攻击。经过深思熟虑,朱亨嘉立下雄心壮志,决心挥师南下广东。他计划首先抵达肇庆,并与两广地区的官员们共同商议接下来的行动方针,以便观察天下局势的发展变化,从而为自己谋取一份可以长久坚守的资本。

于是,朱亨嘉亲自率领着大批兵马,沿着水路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他们一路前行,先后穿过了平乐和梧州等地。而此时,远在广东的两广总督丁魁楚也获知了唐王已经即位的消息。不仅如此,隆武帝还特地给丁魁楚加官晋爵,授予了他大学士的头衔。面对这样的局面,丁魁楚敏锐地察觉到这无疑是自己建立赫赫功业、飞黄腾达的绝佳机会。

毫不犹豫地,丁魁楚当机立断,迅速派遣出数千名精锐士卒奔赴广西梧州一带布防。与此同时,他还精心安排了一些官员乘船从偏僻的小道赶来。这些船只的船头无一例外地高高挂起了一块醒目的牌子,上面赫然写着“恭迎睿驾”四个大字。显然,丁魁楚此举意在迷惑朱亨嘉,让对方误以为自己是真心前来迎接的,从而放松警惕。

八月二十二日的深夜,万籁俱寂之时,丁魁楚率领着他的军队如鬼魅般出现在了梧州城前。刹那间,喊杀声震天动地,打破了夜的宁静。朱亨嘉匆忙拼凑起来的那些兵马,在丁魁楚训练有素且来势汹汹的大军面前,简直如同纸糊一般脆弱。他们瞬间就被打得七零八落,丢盔弃甲,四处逃窜。

朱亨嘉见大势已去,只得慌不择路地带着残兵败将,沿着五屯所、永安和荔浦这一路狼狈而逃,最终好不容易才回到了桂林。然而,丁魁楚并没有打算就此放过他,而是紧追不舍,不给朱亨嘉丝毫喘息的机会。

终于,在九月二十五日这一天,丁魁楚的军队成功攻陷了靖江王邸。朱亨嘉无处可逃,只能束手就擒,成为了阶下囚。时间来到 1646 年,也就是隆武二年的二月份,朱亨嘉以及他的那些同谋者们被押解到了福建。

隆武帝对外宣称朱亨嘉是因为突发恶疾而亡故的。但实际上,大家都心知肚明,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如果说朱以海那个监国还有一些实际上的意义的话,那么另两位监国,由其是朱亨嘉那就几乎就是一个笑话而已,甚至连累得洪武这个年号也成了一把笑话。】

******

洪武十四年,天幕上风云变幻之际,第二代靖江王朱守谦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就在两年之前,这位靖江王在桂林那片土地上肆意妄为、横行霸道,其恶行传遍了大街小巷。百姓们怨声载道,终于,这些声音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

朱元璋听闻此事后,龙颜大怒!他怎能容忍自己的侄孙如此胡作非为?于是,一道圣旨降下,将朱守谦贬为庶人,并责令他返回老家凤阳,以种地的方式进行劳动改造。曾经高高在上的靖江王,如今却只能与黄土为伴,辛勤劳作。

然而,朱元璋终究念及亲情,毕竟朱守谦是他唯一且立过大功的侄子朱文正的儿子。当年他已经对不起朱文正了,原本朱元璋心中还有个念头,想着再过几年,待朱守谦改过自新之后,便恢复他的王位。但此次事件过后,就连一向果断决绝的朱元璋也开始犹豫不决起来。

他不禁思考:若是轻易地让朱守谦及其后代重新封王,是否会助长他们的骄纵之气?是否会再次引发类似的事端,令百姓受苦受难?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朱元璋最终觉得,还是不让朱守谦和他的后代继续封王为好,以免重蹈覆辙。

******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但有时候,这句话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在某些情况下,一个无能的帝王可能会比两个出色的帝王更具优势。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实际上却有着一定的道理。一个如同刘禅一样无能的帝王往往更容易被控制和操纵。对于那些有能力的大臣来说,利用一个无能的帝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要容易得多。

假如隆武帝朱聿键和鲁监国朱以海中的任何一人只是一个平凡之辈,意志力不够坚定,那么对南明所带来的损害也许会相对较小。然而,这两位皇帝或者说监国,实在是没有辜负那些选择支持他们的人们。他们的才能即使在整个大明王朝、南明的二十几位皇帝、监国之中都能排进前十名,而他们的意志力更是坚如磐石。甚至可以说,他们的意志力比那位自缢身亡的崇祯帝还要强大。因此,在这两位水火不容的帝王领导下,各种矛盾纷纷涌现,且一发不可收拾。】

******

“还真tm说得非常有道理。”朱元璋面对天幕发了一句感慨,然后又觉得自己刚刚已经不知道第几次说过不看了,这一次又出来了,还真是打脸太快。他忍不住摇了摇头,自嘲地笑了起来。

他意识到,尽管他试图抵制,但对天幕上展示的历史和人物的好奇心却始终无法抑制。每一次的出现都像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让他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这种矛盾的心态让他感到有些无奈,但同时也让他更加期待接下来的历史发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