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 > 第83章 大西军的遵义会议

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 第83章 大西军的遵义会议

作者:老张0612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3:42:32 来源:小说旗

【大西国大顺三年、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也就是公元 1646 年 12 月这个寒冬时节,历史的车轮在风云变幻间急速转动着。张献忠这位纵横沙场多年的枭雄,却在四川西充遭遇了致命一击——一支冷箭射中了他。生命垂危之际,张献忠以其最后的力量嘱咐自己的心腹部属们要迅速整顿兵马,挥师南下,并果断地改变作战策略,转而扶持南明政权共同对抗来势汹汹的清兵。

张献忠一生收养了四位义子,他们个个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其中长子孙可望,在大西政权中位高权重,被封为平东王;次子李定国,更是威名远扬,获封安西王;三子刘文秀,也因赫赫战功而得封抚南王;四子艾能奇,则被册封为定北王。这四人犹如四颗璀璨星辰,在大西军中闪耀着耀眼光芒。】

*****

“嘿呀,瞧瞧这老张收干儿子的做派,竟然和咱们如出一辙呢!”尽管眼前站着的是与自己有着挖祖坟的深仇大恨、不共戴天的张献忠,但朱元璋还是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一声赞叹。此时此刻,就连朱元璋也无法否认张献忠在收干儿子这件事情上展现出来的跟自己相同的风格,竟让他心中暗自生出一丝钦佩之意来。

******

【虽然张献忠的不幸遇难给大西军带来了沉重打击。但四王并未因此乱了方寸,他们“强忍悲痛”或者说兴奋,毅然决然地挑起了收拾残局的重担,迅速集结军队向南撤退。

1646 年 12 月中旬,四王率领着士气低落但依旧顽强的大西军一路奔波,终于抵达了长江边上。

此时此刻,摆在他们眼前的局势异常严峻。身后是清朝那位能征惯战的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以及贝勒尼堪、平西王吴三桂统领的十几万满汉大军,更有鳌拜、索额图等一众身经百战的猛将相随。这支如虎狼般凶猛的清军紧紧咬住大西军不放,仿佛随时都可能将他们吞噬殆尽。

而前方,滔滔不绝的长江水奔腾不息,宛如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不仅如此,明朝总兵曾英正率领大军镇守重庆,沿江河岸更是布下了重重防线,严阵以待。面对如此险象环生的境地,大西军可谓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之中。

四王深知此刻已无路可退,唯有背水一战才有一线生机。于是,他们在江边临时召开军事会议,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激烈争论后,最终下定决心:拼尽全力攻打重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即将拉开帷幕……

公元 1646 年的农历腊月下旬,冬日的严寒笼罩着大地,刺骨的寒风呼啸着席卷而来。就在这冰天雪地之中,十余万士气高昂、勇猛无畏的大西军兵分两路,一路沿水路乘船破浪前行,另一路则在陆路策马奔腾,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着重庆发起了猛攻。

曾英率领的守军虽然拼死抵抗,但面对大西军如潮水般汹涌而至的攻击,终究还是难以招架。防线被逐一击破,士兵们四处溃散,曾英见大势已去,无力回天,怀着满腔的悲愤与忠诚,毅然投身江中,以身殉国。最终,大西军成功攻占了重庆这座战略要地。】

*****

“张献忠一生征战沙场,然而他的战绩却并不尽如人意,除了搞搞偷袭之外,不是逃就是败。但令人惊讶的是,他那四个儿子却是个个英勇非凡、足智多谋。在战场上,他们犹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如今局势紧张,大明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张献忠所领导的起义军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或许正是因为感受到了这种濒临灭亡的危机,这四个儿子才会如此拼命地战斗,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徐达站在城楼上,远远望着战场上天幕下的厮杀场面,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佩之情。这些年轻人虽然年轻气盛,但他们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确实让人刮目相看,甚至感觉有一丝自己女婿朱棣的身影。徐达不由地赞叹道:“真是后生可畏啊!” 他深知,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能够有如此出色的后辈挺身而出,实在是难得可贵。

*******

【大西军进城后,并未因胜利而骄傲自满,他们迅速展开整顿工作。一方面积极补充军需物资,确保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安抚城中百姓,稳定社会秩序。经过短暂的休整,大西军决定继续渡江南撤。

时间来到了 1647 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大西军迈着坚定的步伐进军至綦江。在这里,他们不仅收编了此前失散的部队,还招募了大量新兵,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为了严明军纪,树立良好形象,大西军发布了一则布告:“自今非决斗,不得杀人!”此令一出,全军上下无不凛然遵守。

随后,大西军继续南下,抵达遵义。遵义守将王祥深知敌众我寡,难以坚守城池,于是带领部下撤退至绥阳。大西军顺利进驻遵义,暂时摆脱了与清军激烈交战的局面。至此,部队军心逐渐稳固下来。

四位将领聚在一起,开始对大西军一路走来的艰辛斗争历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回顾、反思和总结。他们回忆起那些曾经经历过的血雨腥风,无数次的生死较量,以及所取得的辉煌战绩和遭受的挫折失败。通过这次全面而深刻的总结,大西军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为后续的战斗做好了充分准备。

此时此刻,尽管张献忠已然离世,但大西国曾经建立起来的政治体制依旧留存于世。大西军将他们的朝廷设立在了遵义的桃源洞中,诸位将领每天仍然需要按时入朝议政。那朝堂之上,坐着的乃是张献忠的妻子陈氏,她怀中还抱着张献忠年幼的孩子。大西军上下都尊称她为陈皇后,而坐在皇后身旁的则是大西国的宰相汪兆龄。

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以及艾能奇等各位王爷与这位陈皇后还有那位汪宰相之间,对于大西军未来将要踏上怎样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根本性的分歧。可是,只要事情没能获得皇后和宰相的批准,四位王爷就算有再宏伟的计划也只能停滞不前。

这并不仅仅只是因为陈氏身为皇后,汪兆龄贵为宰相,按照大西政权原先所制定的体制规定,所有将领必须听从皇后和宰相的命令行事那么简单儿。

更为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这四位王爷皆是张献忠收的义子。此时此刻,他们分别名为张可望、张定国、张文秀以及张能奇。由于四王乃是张献忠的义子,那么按照名分来说,他们自然而然也成为了陈皇后的义子。虽说这位皇后正值青春年华,但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宫廷之外,皆称四王为“儿”。如此一来,四王倍感压抑,自身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极为严格的约束与管制,内心之中早已燃起熊熊怒火。

此外,还有那位宰相汪兆龄,他在成都极力鼓动张献忠大开杀戒,致使无数人命丧黄泉,树敌众多,搞得整个大西国内民不聊生。对于此等行径,四王对汪兆龄可谓是恨之入骨。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四王深刻地意识到,如果不能够妥善处理好大西政权当前的政治体制问题,并及时调整军事战略路线,那么这支曾经威风凛凛的大军必将面临灭顶之灾。

有鉴于此,四王决定在军营之中召开一场绝密且意义非凡的军事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们全面深入地总结了大西国一路走来所遭遇的种种惨痛失败教训,严厉斥责陈皇后和汪兆龄误国殃民的罪行。同时,他们还仔细剖析了大西军未来的生存之道以及发展路径。最终,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与权衡,四王达成了高度一致的决议——必须要将陈皇后和汪兆龄彻底铲除。

隆武二年的岁末时分(公元 1647 年 1 月下旬),寒风凛冽,天地间一片萧瑟。就在这冰冷刺骨的日子里,一场惊心动魄的变故正在悄然上演。

四王暗中派遣了五百名精锐亲兵,如鬼魅般悄然潜入遵义的桃源洞。他们的目标明确而冷酷——陈氏、张献忠的幼子以及汪兆龄。

当夜幕完全笼罩大地时,杀戮开始了。刀光剑影交错之间,鲜血四溅,陈氏和汪兆龄等人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惊呼便已命丧黄泉。不仅如此,四王还下令斩草除根,将他们的亲信也尽数诛杀,以绝后患。

这场血腥的屠杀过后,四王紧接着发布了一道震撼人心的公告。这份公告洋洋洒洒数千言,详细地阐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

其一,四王义正言辞地陈述了杀死陈氏和汪兆龄二人的缘由,毫不留情地揭露并罗列了他们所犯下的累累罪行;

其二,四王表明了自己与清军之间那血海深仇,誓言此仇不共戴天,必倾尽全力与之对抗到底;

其三,四王展现出了宽广的胸怀,表示愿意与那些不敌视大西军的明军携手合作,共同抵御外敌;

其四,对于军队的管理,四王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明令禁止在未交战的情况下滥杀无辜,同时严令将士们不得骚扰百姓,违者严惩不贷;

其五,也是最为引人瞩目的一点,四王决定共同统率大西军,毅然舍弃了原有的王号,回归到四人本来的姓名。从此,世间再无称王称霸的四王,取而代之的是以平东将军孙可望、安西将军李定国、抚南将军刘文秀、定北将军艾能奇之名威震天下的四位豪杰。

至于张献忠那个小儿子,他们是提都没提,似乎就根本没有这个人,甚至还说张献忠早在北上抗清之前,就将自己的儿子给摔死了。这种谎言谁信谁是傻瓜,但谁敢不信, 那就让他去地下亲自找大西皇帝张献忠去问答案吧!】

******

“如果当年咱在鄱阳湖中战死,不知道咱那些干儿子会如何对待咱的皇后与标儿?”朱元璋不禁在内心深处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而答案不言自名,他当年又是怎么对待小明王的,自己心里还没有一个逼数儿吗?

遥想当年,风云变幻,局势动荡不安。为了登上那至高无上的权力宝座,他或许也曾不择手段、心狠手辣过。可如今,当他站在了权力之巅,回首往昔种种行径,是否也会心生一丝愧疚与懊悔?又或者,在这波谲云诡的宫廷斗争之中,他早已变得麻木不仁,将所谓的亲情与道义统统抛诸脑后?但无论如何,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他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

【自遵义会议结束后,以孙可望为首的四位大将率领着士气高昂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向贵阳进发。这支队伍纪律严明,沿途竟是秋毫无犯,所到之处百姓们无不拍手称赞。而此时镇守贵阳的明朝官员包括按察使张耀、布政使参议曾益以及都指挥使陈瑞征等人。当他们听闻大西军已然兵临城下之时,心中惶恐不安,赶忙率领部下匆匆退往定番,并企图在那里集结兵力负隅顽抗,与大西军展开一场生死较量。

面对敌人的垂死挣扎,孙可望果断派出麾下勇猛善战的定北将军艾能奇,令其带领五千精锐之师前去攻打定番。艾能奇不负众望,他身先士卒,指挥有方,麾下将士们更是个个奋勇杀敌。经过一番激烈鏖战,终于在农历二月十二日这天成功攻克定番城。此役中,敌军主将张耀当场阵亡,曾益见大势已去绝望自杀,而陈瑞征则趁乱狼狈逃窜。

随着定番之战的胜利,大西军势如破竹,四位将领又迅速分兵多路,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贵州全境。一路上,他们不仅收编了众多原本效命于明朝的军队,还大力整顿当地的吏治,严惩贪腐,选拔贤能之士为官,使得贵州地区的政治面貌焕然一新,社会秩序逐渐恢复稳定,百姓们也得以安居乐业。

就在这时,又一个关键的契机降临了。云南总兵龙在田派出使者快马加鞭地给孙可望送来了一封十万火急的信件。信中的内容令人震惊不已:云南蒙自土司沙定州竟然举旗谋反,率领着大批兵力出其不意地突袭了昆明城!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城中众人措手不及。

好在黔国公沐天波凭借着自身的机敏和幸运,才得以从乱军中侥幸逃脱。然而,他的母亲陈氏和妻子焦氏却不幸惨遭杀害。龙在田在信中言辞恳切地请求孙可望立刻率领大军进入云南平定叛乱,并表示愿意与他们一同扶持摇摇欲坠的明朝政权。

说起这位龙在田,那可是云南当地赫赫有名的土司首领之一。早年间,他曾担任过总兵一职,并被调遣至湖北地区参与对抗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的战斗。后来,张献忠接受了熊文灿的招安,两支军队毗邻而居。在此期间,双方的将领们时常有所往来,彼此之间也逐渐熟络起来。因此,龙在田与孙可望、李定国、艾能奇等人相互之间都非常熟悉。尽管之后张献忠再度反叛,但龙在田与这些大西军将领的私人交情依旧保持得相当不错。

面对如此紧迫的局势以及龙在田的殷切求助,孙可望当机立断,迅速召集了其他三位将领——李定国、艾能奇和刘文秀共同商议对策。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四位将领一致决定挥师进军云南,平息这场叛乱,以挽救大明王朝于危难之中。一场惊心动魄的征程就此拉开帷幕……

话说那孙可望一心想要谋取大业,他深知要想成功就必须使出一些非常手段来迷惑敌人并达成出其不意的效果。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下达了一道令人意想不到的命令:让前军迅速换上明军的旗号。

不仅如此,他们还打出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旗号——“黔国公沐天波焦夫人之弟兴兵报仇”!这一招果然厉害,当这支打着明军旗号且有着正当理由的大军一路开往云南时,沿途所遇到的明军都纷纷为其让道。】

******

“这个黔国公沐天波……应该是我的后代吧?”此刻,刚刚平定西陲之乱的沐英正躺坐在昆明将军府中的躺椅上,目光凝视着头顶那片神秘的天幕,心中暗自思忖着。

在此之前,他已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天幕中追寻自己后代的踪迹。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间已过去了两百七十多个春秋。然而,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无数风雨洗礼后,依然有后代留存于大明朝廷之中的,唯有魏国公和诚意伯两家而已。

沐英一方面衷心地期望自己的子孙后裔能够始终如一地与大明王朝同呼吸、共命运,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他却又隐隐担忧,生怕自家后代当中会冒出像刘孔诏那般不忠不义之人。若是真有那么一天,不仅家族声誉将毁于一旦,更可能给整个大明江山带来难以估量的灾难。想到此处,沐英不禁眉头紧锁,心情愈发沉重起来。

******

【就这样,孙可望率领着大军势如破竹地前进着。一路上,他们士气高昂,斗志昂扬。终于,在行至曲靖的时候,遭遇了沙定州的军队。一场激战瞬间爆发开来。

只见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动地,刀光剑影交错闪烁。孙可望的士兵们个个英勇无畏,奋勇杀敌。最终,这场首战以孙可望一方的胜利而告终,他们成功歼灭了沙定州在曲靖的守兵足足五百名之多,并且还俘获了已经依附于沙氏的明云南巡按御史王国献。

初战告捷之后,孙可望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冷静地分析局势后,下令军队不要直接进军昆明,而是转而南下直奔开远。果不其然,在这里又遇上了前来增援的沙定州军队。然而,这一次孙可望的军队依旧表现出色,在蛇花口一举打败了沙定州的一千多名援军。

连续的失败使得沙定州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他无奈之下只得放弃昆明,率领残兵败将退往自己位于蒙自老家的佴革龙。眼见昆明城已然空虚,孙可望果断率军进驻其中。

随后,为了彻底收复整个云南地区,孙可望派遣李定国、刘文秀以及艾能奇各自带领一支精锐兵马去平定各个州县。其中,李定国更是一马当先,率领着自己的部队径直奔向佴革龙。

到达目的地后,李定国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先是巧妙地断掉了沙定州的水源,使其陷入绝境之中。接着趁此机会发动猛烈进攻,最终大获全胜。不但成功击败了沙定州的军队,还将沙定州本人与其妻子万彩云、妹夫汤嘉宾等叛乱首领一同擒获,并押送回昆明处以斩首之刑。至此,云南之乱得以平息,孙可望等人也因此声名大振。

就在这个时候,刘文秀率领着大军远征瑞丽,并成功地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与此同时,艾能奇也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成功地攻克了东川这座重要的城池。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艾能奇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不幸被毒箭射中,最终不治身亡。

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征战,此时的大西军已经成功夺取了云南和贵州这两个省份。在大西军精心经营云贵地区的这两年多时间里,清军虽然实力强大,但由于距离较远,鞭长莫及,始终无法对这片区域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而在另一边,南明政权却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变故。先是南京的弘光政权垮台,接着福州的隆武政权也宣告覆灭。在这样艰难的局势下,南明的永历皇帝朱由榔于广东肇庆正式即位登基。在何腾蛟、瞿式耜等众多英勇将领的全力拱卫之下,他们在广东一带顽强抵抗清军的进攻,双方展开了长达数年之久的对峙。

但是,尽管南明军队奋勇作战,终究还是难以抵挡清军如潮水般的攻势。最终,清军相继攻下了湖南、广东以及广西等地,南明的防线被彻底突破。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许多杰出的将领纷纷战死沙场,其中包括何腾蛟、瞿式耜、张同敞、金声桓、李成栋等人。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永历帝不得不带着残部向西逃窜,以寻求新的生机和出路。

永历四年(公元 1649 年)正值农历正月,凛冽的寒风依旧肆虐着大地。在这艰难的时刻,永历帝朱由榔率领着内阁大学士吴贞毓以及其他君臣共计五十九人,匆匆踏上了逃亡之路。他们乘坐船只沿着左江行驶了数百里,一路奔波劳顿,终于来到了位于黔桂滇边界的一个名为赖湍的偏僻小地方。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位落难的皇帝。由于河道水浅,船只难以继续前行,无奈之下,永历帝只得下令抛弃舟楫,改为上岸步行。此刻的南明,局势已经危如累卵。广袤的疆土自蒙古至四川、广西等地皆已被清军所占据,而云贵两省也落入了大西军之手。曾经辉煌一时的大明王朝如今只剩下残山剩水,风雨飘摇。

朱由榔站在岸边,望着那只孤零零地漂浮在水面上的木船,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凉和绝望。作为堂堂的大明皇帝,他竟然沦落到如此境地——头上没有一片能够遮风挡雨的瓦片,脚下亦没有一寸属于自己的土地。昔日的荣华富贵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四处流亡、朝不保夕的生活。

永历帝小心翼翼地下了船,踏上坚实的岸堤。他心怀忐忑地四处张望,突然间,前方出现了一队威风凛凛的身影。原来,正是大西军在此地区负责巡视的狄三品、高文贵和黑邦俊三位将军。

狄三品等人见永历帝一行人狼狈不堪,赶忙上前施礼,并迅速安排他们前往一个名为皈朝的村子暂时安顿下来。这个村子虽然不大,但民风淳朴,村民们对这些贵客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与友好。

时光匆匆,转眼间便到了传统的农历正月初一。在这喜庆的日子里,皈朝村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尽管身处困境,永历君臣还是感受到了一丝节日的氛围。然而,短暂的欢乐并不能掩盖他们内心深处对于未来命运的忧虑。

正月过后,永历君臣决定继续西行。一路上,他们历经艰险,风餐露宿,终于抵达了云南广南府。而此时,远在后方的大西军狄三品等将领已将永历帝一行人的情况火速禀报给了孙可望。

得知消息后的孙可望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派遣副总兵王爱秀亲自赶赴广南府,迎接永历君臣前往贵州安龙居住。王爱秀领命后不敢有丝毫怠慢,即刻率领一队精兵强将启程出发……

孙可望此般举动,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决策,它实实在在地从本质层面达成了大西军与南明朝廷之间的紧密联合。历经诸多波折之后,孙可望最终拜倒在永历帝的脚下,表示愿意称臣归附。

此后,大西军遵奉永历帝之旨意,正式更名为南明军,并高举着明朝皇帝的大旗,积极展开行动。他们广泛收编那些散落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广、广西等各省的明军残部以及其他各路义军。

在此期间,诸如马进忠、张先壁、曹志建、赴印选、胡一清等各镇将领所统率的军队纷纷接受孙可望的统一调度指挥,相互协作共同作战。一时间,凡是在云贵地区与清军交锋对峙的各方军队,都被统称为明军。

当完成了这一连串令人瞩目的整合动作之后,孙可望郑重其事地上疏给永历帝,详细阐述了自己关于南明军出兵四川和湖南以抗击清军的战略构想。

然而,无巧不成书,恰好在这个关键时刻,满清政权内部传来了一个震惊朝野的重大消息——多尔衮不幸病逝!这位权倾一时的人物离世,犹如一颗巨石投入湖中,瞬间引发了整个清朝政局的惊涛骇浪。国内局势因此变得动荡不安,各种势力开始重新洗牌。如此一来,外部的军事压力加上内部的政治剧变,两者相互交织、相辅相成,使得原本就风起云涌的抗清形势进一步升温,从而掀起了第二次波澜壮阔的反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