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 > 第92章 郑芝龙降清

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 第92章 郑芝龙降清

作者:老张0612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3:42:32 来源:小说旗

我们回溯南明这段历史,一路走来,始终紧紧跟随弘光、隆武、绍武以及永历这四位皇帝的足迹前行。然而,就在永历朝廷于西南地区狼狈逃窜之际,一方面要躲避如狼似虎的清军追击,另一方面还深陷无休止的党争泥潭难以自拔时,远在福建及东南沿海一带的郑成功却依旧坚定不移地高擎起抗清的大旗,奋勇抵抗外敌入侵。

众所周知,实力强大的西南海盗集团乃是由郑成功之父郑芝龙亲手创立。尽管后来郑芝龙从一介海盗归降大明王朝,但实际上,他与明朝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不过是一场**裸的交易罢了。明朝赐予他高官厚禄以示笼络,而他则替明朝平定动荡不安的东南海疆,借此谋取暴利,积累下令人咋舌的巨额财富。如此这般的买卖对于双方而言似乎皆大欢喜,各取所需,可这并不能成为确保郑芝龙忠心耿耿效命于明朝的有力保障。

遥想当年,正值明末崇祯皇帝急需用人之际,欲调动郑芝龙前往北方抵御清兵,未曾料到,郑芝龙竟然巧言托辞,表示自己宁愿削发出家为僧,也决然不愿离开东南沿海这片熟悉的土地。由此可见,他对待明朝的态度绝非如同普通官吏那般恭顺驯服,而是自始至终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如意小九九和精明盘算。

在拥立隆武帝朱聿键登上皇位这件事上,郑芝龙自始至终都表现得相当消极被动。他就如同一个木偶一般,始终被弟弟郑鸿逵牵引着前行。尽管最终成功拥立了隆武帝,但郑芝龙心中并无多少诚意和热情。

随着隆武朝的正式建立,朝廷中文臣武将之间的明争暗斗也逐渐浮出水面。郑芝龙与文臣黄道周等一干人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和矛盾。这些纷争使得郑芝龙对于隆武帝的忠心开始动摇,渐渐地变得三心二意起来。

隆武帝继位之后,一心想要招揽那些投降清朝的明朝旧臣回归大明阵营,以期增强自身实力。然而,郑芝龙却趁着这个机会与清朝重臣洪承畴暗中勾结、眉来眼去。更令人震惊的是,郑芝龙竟然将洪承畴的家属接到自己家中悉心供养。

很明显,郑芝龙此举乃是给自己留了两条后路,做好了两手准备。倘若局势朝着有利于南明的方向发展,那么他招安洪承畴之举便可以被视为真心归降;可要是形势急转直下,对南明越发不利时,凭借着与洪承畴的这番交情,他便能轻而易举地投靠清军,从而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和身家性命。

除了声名狼藉的洪承畴以外,郑芝龙竟然还和来自福建的降清大臣黄熙胤攀上了交情。这位黄熙胤乃是晋江人士,在那风云变幻的明末时期,他可是在北京选择投降满清的高级官员中的一员。自从黄熙胤向清朝屈膝之后,隆武帝在元年七月初四这一天下达诏令:“立即抓捕在北京投靠满清的黄熙胤、黄志遴、黄文焕、张鸣骏、邓孕槐、吴之奇以及陈北琦等人的家属!”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郑芝龙却极力劝阻此事。他给出的理由看似冠冕堂皇——希望能够通过这些人的家属来劝说他们归降南明。但实际上,郑芝龙此举不过是想要借机跟清朝搭上关系罢了。在此之后,清朝方面也派遣黄熙胤前来招安福建地区。大约在隆武二年三月的时候,郑芝龙终于与负责招安福建事务的黄熙胤成功接上了头。而在清军大举进入福建之前,其统帅博洛贝勒更是已经正式对郑芝龙发出了招安的邀请。

郑芝龙决定降清这件事,其关键的部署可谓环环相扣。首先,他下达命令给自己麾下那些身经百战的大将们,要求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各个至关重要的关口,仿佛这些战略要冲不再具有任何价值一般。这样一来,清军进入福建的道路便被彻底打通,如入无人之境。

更为严重的是,郑芝龙竟然将南明的隆武帝拱手献给了清军。要知道,这位皇帝可是南明政权的象征和希望所在,但在郑芝龙眼中,却成了可以换取自身利益的筹码。

然而,所有这些举动当中,最为致命的当属他下令撤回驻守仙霞岭与分水关的守军。这两处关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向来都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可如今,由于郑芝龙的这一决策,清军得以顺利地从这两个缺口长驱直入福建境内。

正如郑芝龙在给清朝皇帝的奏书中所谄媚表述的那样:“微臣听闻皇上您入主中原后,率领雄师挥戈南下,微臣一直以来都心怀归顺之意。只可惜山川险阻,路途遥远,消息不通。如今得知天兵已经抵达,微臣立即先行撤离了分散在各地的驻军,并且晓谕各府、各州积极筹备粮草物资,以迎接王师的到来。”

事实也的确如此,郑芝龙就这样毫不留情地为清军入闽敞开了大门。他不仅没有坚守住那些原本能够抵挡敌军的重要关口,反而还将分布在各地的兵力全部抽调回到自己的老巢安海。结果就是,清军几乎未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福建的大部分城市。

郑芝龙之所以会表现出这样的态度和行为,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考虑。那便是当初郑芝龙决定支持隆武皇帝,走上拥明抗清这条道路,实际上是受到了其兄弟郑鸿逵、郑彩以及儿子郑成功的深刻影响。然而,他们与隆武帝之间的合作并不顺利。由于遭到文官集团强烈的抵触和排斥,使得双方关系逐渐恶化。最终,郑鸿逵无奈选择归隐,郑彩更是遭受贬谪,这一系列事件给郑芝龙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实际上,郑芝龙从最开始的时候,就对过度介入明清之间的纷争持有保留意见。一直以来,他所奉行的策略都是与朝廷展开合作,然后将重心放在海洋领域的拓展之上。无论是最初归降明朝,还是后来转投清朝,都可以看作是他这一既定路线的具体实践。因为在他看来,与强大的清朝对抗根本毫无胜算可言,唯有通过与之合作,才能够保住自己现有的权力地位,并继续朝着海洋方向不断迈进。

在那个时候的东亚海域,郑芝龙的势力扩张遭遇了来自荷兰人日益增强的压力。双方隔着辽阔的大海相互对峙,彼此之间的矛盾冲突愈发尖锐激烈。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较量似乎在所难免,究竟鹿死谁手,只待时机成熟之时,方能一见分晓。

在早期的时候,他紧紧跟随着郑鸿逵,坚定地踏上了与隆武帝展开合作的征程。然而,天不遂人愿,他们与隆武帝之间的合作并未取得理想中的成果,最终以失败告终。在此之后,郑芝龙敏锐地察觉到军队中弥漫着对隆武帝的不满情绪。于是,他巧妙地利用这种情绪,逐步引导众人走向降清这条道路。

凭借着自己的权谋和手段,他成功地压制住了内部那些反对降清的声音和力量。并且通过各种方式让绝大部分人心悦诚服地相信:眼下唯有投降清朝,才能够寻得一线生机,觅得一条出路。就这样,在如此艰难复杂的局势之下,他精心策划、步步为营,最终顺利完成了降清的全面部署。

回首往昔,自从郑芝龙由一名海盗摇身一变成为明朝官员之后的整整十七年时间里,他曾先后在福建以及广东等地担任要职。而在广东度过的那几年岁月当中,他深深地领略到这个省份所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远远超过了福建。不仅如此,在明清交替之际,广东更是继福建之后当之无愧的第二个海洋大省。尤其是在广东省的潮州地区一带,始终活跃着一股与郑氏家族针锋相对的海洋势力。郑芝龙心中怀揣着一个宏伟的梦想,那便是出任闽粤总督一职,从而实现统御整个中国海洋势力的壮志雄心。

然而,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尽管他曾担任过广东省总兵这一要职,但当他接手隆武政权的财政事务时,所面临的阻力却是超乎想象的。尤其是来自广东方面的强烈抵制,使得他的工作进展举步维艰。

更令人担忧的是,那野心勃勃的郑芝龙无时无刻不在觊觎着广东这片土地。他妄图将其据为己有,为此不惜一切代价。而降清之举,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借助清朝的力量实现自己占据广东的野心。

而精明狡诈的博洛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他深知郑芝龙的心思和弱点,于是便巧妙地抛出了广东这块诱人的肥肉当作诱饵。只见博洛信誓旦旦地说道:“况且如今两广地区尚未平定,我特意铸造了闽粤总督大印在此恭候您的到来。我之所以殷切盼望将军能前来相见,实则是想要与您一同商讨治理地方所需的各类人才啊!”这番话语听起来充满诚意,仿佛真的是为郑芝龙着想。

可惜,贪婪的郑芝龙没能识破这背后隐藏的阴谋诡计,毫不犹豫地一口吞下了这看似美味的鱼饵。然而,等待他的并非如预期般的荣华富贵和掌控一方的权力。相反,他被博洛逼迫送往北京。到了京城后,郑芝龙满心期待能够如愿当上闽粤总督,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不仅未能获得梦寐以求的总督之位,甚至连个实际职务都未曾授予给他。最终,仅仅只赐予了他一个名为精骑呢哈番的虚衔,并将其编入汉军正黄旗之中。至此,郑芝龙方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落入了他人精心设计的陷阱当中。

毫无疑问,博洛挟持着郑芝龙向北进京这件事,可以说是清廷入关之后,所做出的少数几个或者说是最为愚不可及的决策之一。

自从清廷踏入中原大地之后,对于归降之人,他们向来采取的手段便是掌控住这些人的首领人物,然后任用他们的下属部将。正因如此,像左梦庚、刘泽清这样的明朝大将投降清朝时,无一例外全都被挟持到了京城,然而他们手下的诸多将领却得以受到器重和启用,例如李成栋、马得功之流就是很好的例子。

对于前者推行这样一种策略大体上还是正确合理的。可要是把这种策略运用到郑芝龙及其所属部队身上,那就无疑是一招败笔了。要知道,在郑氏集团的内部实际上存在着拥护清朝和反对清朝这两大派别。其中,只有郑芝龙是发自内心地归降于清朝,而郑鸿逵、郑芝豹以及郑芝龙的长子郑成功等等这些人,则统统都是坚定的拥明一派。

实际上,郑芝龙决定投降清军这件事在内部引发了轩然大波,遭到了来自各方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了声名远扬的郑成功以及郑鸿逵兄弟二人外,像安南侯杨耿、来夷侯周崔芝还有安洋将军辛一根等等这些人都坚决不肯顺从。特别是郑芝龙的弟弟郑芝豹以及儿子郑成功,更是苦苦劝谏,极力阻止他做出这样的决定。当时的情况十分紧张,甚至周崔芝等人不惜采用极端的方式,比如自杀,以此来表示对郑芝龙降清之举的坚决抗议。

与此同时,曾樱、张肯堂等曾经效命于明朝的旧臣子们纷纷躲避到海岛上暂居,但即便如此,他们在郑芝龙的部队当中仍然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所以说,在如此复杂且艰难的局势之下,郑芝龙最终竟然能够顺利地完成降清的各项部署安排,实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那么,他究竟为何能够达成这一目标呢?关键就在于他牢牢掌控着自己的军队。而且,他提出的降清主张应该也获得了手下一些主要将领的支持与拥护。比如说施福、施琅等人,他们的立场始终偏向于清朝一方。正因如此,哪怕有着众多坚定的拥明派的激烈反对,郑芝龙依然毫不犹豫地下定决心向清军投降。在此之后,以施福所率领的队伍为核心力量的郑芝龙部下主力军,居然还跟随着李成栋等人一同去进攻广东地区。

施福所统领的那部分明朝军队,实际上乃是郑芝龙所属军队中的核心力量与中坚骨干。当这一支强大的军队向清朝投降以后,剩余下来的郑氏军队便大多成为了四处游荡、分散零乱的散兵游勇。这些人在战斗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多数情况下难以胜任激烈的战争任务。

除了施家叔侄以外,郑芝龙手下众多部将原本的态度和立场一直摇摆不定、模糊不清。然而,当他们亲眼目睹清廷使出卑劣手段,哄骗郑芝龙入京后便将他软禁起来时,心中顿时一片冰凉。这些人方才明白,即便投降清朝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善待,最终不过落得这般下场罢了。于是乎,众人纷纷心灰意冷,转而坚定地站在了拥护明朝、抗击清军的阵营之中。

倘若当初博洛能够信守承诺,不违背自己所说之话,真心实意地委以重任给郑芝龙,并让他去平定闽粤地区,那么想必不出几日便能大功告成。只可惜,清廷犯下大错,不仅失去了郑芝龙这样一位得力干将,还引发了一连串严重后果——使得东南一带的战事绵延不绝,持续长达数十年之久。对于这种局面,恐怕是清廷始料未及的啊!

只是自郑成功于海岛之上高高竖起反抗清朝统治的大旗之后,在接下来的数年时间里,他屡屡遭遇失败,战绩不佳。在最初的一到两年之间,局势更是毫无转机,始终处于低迷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失去了施福所率的那支主力部队。虽然在此期间,郑成功也积极地招募新兵,但新入伍的兵员大都是些没有经过严格训练且缺乏实战经验的游兵散勇,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然而,情况终于迎来了转机。几乎在李成栋反清归明之时,施福以及施琅所率领的部队重新归队并加入郑成功一方之后,郑成功所统率的军队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并最终成长为一支英勇善战、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威武之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