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黄帝内经百姓版 > 第18章 (6)面部浮肿,风水病来袭?反四时脉象揭示难治之病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颈部脉搏动明显、气喘咳嗽以及眼睑浮肿等症状,确实可能与“水病”(通常指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所引发的疾病,如水肿等)有关。这里的水病,可以理解为体内水分分布不均或排出不畅,导致局部或全身性水肿的情况。

颈部脉搏动甚,可能是由于心脏功能亢进或水液停滞于上焦,使得颈部动脉搏动增强。气喘咳嗽则可能是水液积聚于肺部,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导致呼吸不畅、咳嗽等症状。而眼睑浮肿如卧蚕之状,更是水液代谢失常的直接体现,因为眼睑部位皮肤薄、组织疏松,容易发生水肿。

小便颜色黄赤且伴有嗜卧的症状,可能与黄疸病有关。黄疸病是指因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等原因,导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其中,小便黄赤是湿热蕴结、胆汁排泄不畅的直接体现,而嗜卧则可能是湿热内扰、神疲乏力所致。

风邪在特定情况下(如与湿邪结合形成风湿)可能先侵袭人体下部或关节部位。风邪侵袭人体后,由于其开泄之性,容易导致腠理疏松,使汗液外泄,进而可能引发一系列外感病证。当风邪与水湿之邪相结合时,就可能导致风水病的发生。风水病是中医内科水肿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表现为眼睑、颜面甚至全身浮肿,同时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咳嗽、气喘等表症症状。

面部浮肿作为风水病的一个典型表现,确实与风邪的侵袭密切相关。风邪外袭,肺卫失宣,水道不通,水湿泛溢肌肤,即可出现面部浮肿等症状。此外,风水病的发生还与脾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

在治疗风水病时,中医通常采用发汗利尿的方法,以祛除体内的风邪和水湿之邪。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结合健脾、补肾等治法,以恢复脾肾功能,促进水液的正常代谢。

需要注意的是,风水病虽然属于中医内科水肿病的范畴,但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与西医的某些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可能存在相似之处。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水湿被视为一种阴邪,其性质重浊、黏滞,易于侵袭人体下部和阴位。因此,“下先受之”这一说法是准确的,它描述了水湿之邪侵袭人体时的常见特点。

当水湿之邪侵袭人体时,由于其重浊、黏滞的特性,容易阻滞气机,影响气血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特别是当水湿之邪积聚于下肢时,就可能导致足胫部位出现肿胀,这是水肿病的一种常见表现。

水肿病在中医中是一个广泛的病症范畴,它包括了多种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体液潴留和组织肿胀。其中,由水湿之邪引起的水肿病,通常表现为下肢肿胀、皮肤紧绷光亮、按之凹陷不起等症状。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其他不适,如小便不利、大便溏泄、身重困倦、舌苔厚腻等。

在治疗由水湿引起的水肿病时,中医通常采用利湿消肿、健脾益气等方法。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津液的代谢和排出,从而消除水肿症状。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还可以结合其他治法,如温阳利水、活血化瘀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水肿病虽然是一个常见的病症,但其病因和病机却十分复杂。因此,在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避免盲目用药或误诊误治。

眼白睛发黄,确实在中医理论中常被视为黄疸病的一种外在表现。黄疸病主要是由于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常,导致胆汁外溢,浸淫肌肤、巩膜,从而出现目黄、身黄、尿黄等症状。其中,眼白睛(即巩膜)发黄是黄疸病最为显着和常见的体征之一。

手少阴心经在中医理论中主要关联心脏和小肠的功能,其脉搏的强弱和节律可以反映心脏的健康状况。然而,将妇人手少阴心脉搏动明显直接视为怀孕的征象,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在中医妇科诊断中,判断女性是否怀孕通常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月经史、妊娠反应、脉象变化等。其中,脉象变化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诊断依据,但并非仅限于手少阴心脉的搏动情况。例如,滑脉常被视为怀孕的一种典型脉象,表现为脉象往来流利,如珠滚盘,应指圆滑。

因此,虽然眼白睛发黄与黄疸病、妇人手少阴心脉搏动与怀孕征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在具体诊断时还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