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黄帝内经百姓版 > 第5章 (9)如何平衡阴阳,远离疾病侵扰?

黄帝说:人该怎样取法于阴阳呢?

岐伯答:首先,我们来聊聊这阴阳学说中的“阳气太过”与“阴气太过”现象,仿佛是在讲述人体内的微型四季变换,既微妙又深刻。

阳气太过。想象一下,你体内的小太阳突然变成了烈日,不仅照亮了每个角落,还带来了难以忍受的酷热。这时,身体为了保护自己,就像是自动拉上了窗帘(腠理紧闭),试图阻挡这股过盛的“阳光”。但这样一来,汗水这个自然的降温系统就卡壳了(俯仰反侧汗不出),热量堆积,身体自然发热,心情也跟着烦躁起来(心里烦闷),甚至牙齿都感受到了这股“热情”,变得干燥起来。腹部胀满,是身体内部机能因过热而紊乱的信号,如果到了这一步还未及时调理,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状况。

阴气太过。如果体内的小冰块越积越多,那就是阴气太过的表现了。这时候,你就像是生活在永无止境的寒冬之中,即便外界阳光明媚,也总觉得有股冷风从骨子里往外冒(恶寒,身上时常觉冷)。这冷风还不时地激起一阵阵寒战,让你的身体无法安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股寒冷逐渐侵蚀到四肢末梢,导致手足厥冷。同样,腹部胀满也是不容忽视的警报,它可能意味着脏腑功能已受到严重影响。而“经得起夏天,而经不起冬天”,则形象地描绘了这种体质在温暖季节或许还能勉强支撑,但一到严寒季节就难以招架。

总结来说,无论是阳气太过还是阴气太过,都是阴阳失衡的表现,它们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揭示了人体健康的奥秘与复杂性。在中医看来,保持阴阳平衡是维护身体健康的关键所在。因此,当我们遇到类似的症状时,应及时寻求专业的中医调理,通过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方法,恢复身体的自然平衡与和谐。

黄帝问:怎样才能使阴阳得以调和呢?

岐伯答:“七损八益”与阴阳调和之道,这不仅是中医养生理论的精髓,也是古人智慧在生命哲学上的深刻体现。首先,让我们以一种既不失严谨又略带趣味的方式,来探讨这一古老而深邃的话题。

想象一下,如果“七损八益”是通往健康长寿的七把钥匙和八个宝箱,那么掌握它们,就意味着你拥有了调节身体阴阳平衡的金钥匙。阴阳,作为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如同天地间的日月轮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生命的和谐与稳定。

“七损”,可以理解为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或适度调节的七种可能损害身体平衡的行为或状态,它们可能是过度的劳累、不良的情绪、不合理的饮食等,这些因素若不加以控制,便会逐渐侵蚀身体的健康基础。

而“八益”,则是促进身体阴阳调和、增强生命力的八种积极因素,比如适度的运动、良好的睡眠、均衡的饮食、愉悦的心情等,它们如同滋养生命的甘露,让身体在平衡中茁壮成长。

因此,能够知晓并实践“七损八益”的道理,就意味着你能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使之符合阴阳调和的原则,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反之,若忽视这些原则,任由身体在失衡的状态下运行,那么早衰乃至疾病缠身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这里的“七损八益”并非具体的数字概念,而是泛指一系列影响身体阴阳平衡的因素。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等因素,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制定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案。

总之,掌握“七损八益”的道理,是实现阴阳调和、健康长寿的重要途径。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份对身体的关爱与呵护,让生命之树在阴阳平衡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在探讨四十岁这个被赋予了“不惑之年”美誉的人生阶段时,我们确实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和感受它的独特魅力与挑战。从哲学与心理的层面看,这确实是人生阅历逐渐沉淀,对世间万物有了更为通透理解的时期,正如孔子所言,“四十而不惑”,意指在这个年纪,人们往往能够清晰地认识自我,对人生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坚定的信念。

而转向生理学的视角,四十岁也确实是身体机能开始发生微妙变化,逐步迈向自然衰老过程的一个重要节点。中医理论中的“阴气已半”,并非简单地将“阴气”量化为减半,而是一种形象化的描述,旨在说明人体内部阴阳平衡的状态开始有所偏移,特别是与阴液滋养、脏腑功能密切相关的生理机能,逐渐显露出下降的趋势。这种变化,在日常生活中最直观的感受可能就是,动作不再如年轻时那般敏捷,偶尔会有力不从心之感,身体的小小不适也似乎比以前更容易找上门来。

面对这样的生理变化,我们无需过分焦虑,因为这是生命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重要的是,如何在这一阶段调整生活方式,采取科学合理的保健措施,来延缓衰老进程,提升生活质量。比如,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以及通过中医的调养方法,如食疗、针灸、按摩等,来滋养阴液,调和脏腑,增强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此外,心态的调整同样重要。保持一颗平和、乐观的心,对生活中的变化保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理上的衰老,更能在精神层面上达到一种“不惑”的境界,享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

谈及五十岁,这被誉为“知天命之年”的里程碑,蕴含了人生智慧与哲学深思。在这一阶段,我们仿佛站在了人生的一个高点,回望来路,那些曾经的奋斗与波折都化作了嘴角的一抹淡然微笑;展望未来,更多的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领悟,学会了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去接受并顺应自然界的规律。

至于身体方面,五十岁后的我们会感受到更为明显的衰老迹象。体重的微妙增加,或许是身体在告诉我们,需要更加注重饮食的均衡与适量;行动上的些许不便,则是岁月对关节与肌肉的温柔提醒,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次的迈步与转身。至于听力与视力的下降,虽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却也不妨看作是生活赠予我们的另一份礼物——它让我们学会了更加专注于当下,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美好,此刻都变得更加珍贵。

“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这些看似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实则是生命之树常青的另一种表现。它们促使我们反思,如何在这有限的时光里,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延缓衰老的进程,保持身心的健康与活力。无论是坚持适度的运动,以促进气血的顺畅运行;还是注重饮食的营养搭配,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与养分;亦或是通过冥想、阅读等方式,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内心的平和与宁静,都是我们在“知天命之年”可以努力的方向。

总之,五十岁,是一个充满智慧与魅力的年龄。让我们以一颗感恩的心,去拥抱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无论是喜悦还是挑战,都是生命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谈及六十岁,这被誉为“耳顺”之年的黄金时期,确实是人生态度与生理状态交织出的一幅复杂而深邃的画卷。在心态上,我们仿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和与宽容之境,对世间万物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少了些许年轻时的冲动与偏执。这“耳顺”,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听言顺耳,更是心灵深处的一种豁达与通透。

然而,从生理学的角度审视,六十岁的身体确实已历经岁月的风霜,阴阳平衡之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阴痿、气大衰、九窍功能减退,这些中医术语背后,是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的直观体现。阴虚于下、阳浮于上,更是揭示了人体内环境的一种微妙失衡状态,如同冬日里的一池静水,表面看似平静无波,实则水下暗流涌动,生机与衰退并存。

在此,我也想分享一句古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愿我们都能像水一样,在“耳顺”之年中保持一颗平和宽容的心,同时也不忘滋养自己的身体与灵魂,让生命之树常青。

懂者强健,不懂者衰:懂得如何顺应自然、调养身心的人,即便面对衰老,也能保持相对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而那些忽视自身健康、不懂得保养之道的人,则更容易陷入早衰的境地。因此,同样活在世上,由于对待生命的态度和方法不同,结果自然也会大相径庭。

我们来说说“聪明的人洞察一般规律,愚蠢的人却看到的仅是个别”。这句话颇似禅机,它启示我们,智慧之光在于能够穿透纷繁复杂的表象,把握事物背后的普遍真理和内在逻辑。而缺乏这种洞察力的人,则往往被眼前的琐碎细节所迷惑,难以窥见全局。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更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愚蠢的人常感到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却感到精力有余”。这里,体力与精力的对比,实则是对心态与能量状态的一种隐喻。愚蠢者或许因为缺乏远见和规划,总是在忙碌中疲于奔命,导致身心俱疲;而聪明者则因为能够洞察规律、把握先机,以更加从容不迫的态度面对生活,自然能够保持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心态。

“精力有余,就会耳聪目明,身轻体壮”,这进一步阐述了良好心态与身体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当我们内心充满正能量和活力时,身体的各项机能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人,即便年岁已高,也能焕发青春的光彩;而原本就强健的体魄,则会因为心态的加持而更加坚不可摧。

“圣人为无为之事,以恬静为快乐,在清虚的环境寻求最大的幸福”,这不仅是圣人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圣人之所以能够达到与天地同寿的境界,正是因为他们深谙自然之道,懂得顺应时势、无为而治。他们以恬静为乐,追求的是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在清虚的环境中寻求幸福,实则是在追求一种超脱于物质束缚、回归自然本真的生活状态。

综上所述,圣人的养生方法并非简单的养生技巧或秘诀,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它教导我们要以智慧之眼洞察世界、以平和之心面对生活、以超脱之态追求幸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健康,达到与天地同寿的至高境界。

黄帝问道:天气在西北方是不充分的,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右边的耳目也就不如左边的耳聪目明。地气在东南方是不充盈的,所以东南方属阳,而人左边的手足也就不如右边的灵活。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其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密切联系,确实是一个既深奥又有趣的话题。首先,我们来以一种既尊重传统又贴近现代理解的方式,探讨一下“东方属阳,西方属阴”及其对人体影响的这一观点。

在中医理论中,东方常被看作是阳气生发之地,代表着温暖、光明和上升的力量。阳气聚合于上部,使得人体上部(如头面部)的生理功能得到强化,表现为耳聪目明等精力充沛的状态。然而,正如古语所云“物极必反”,上部阳气过旺,也可能导致下部(如四肢末端)的阳气相对不足,出现手足不便利的情况。这反映了中医“阴阳平衡”的核心思想,即任何一方的过度强盛都可能打破整体的和谐。

相对地,西方在中医理论中则被视为阴气沉降之地,代表着寒冷、沉静和下降的力量。阴气聚合于下部,增强了人体下部的生理功能,使得手足得以灵活有力。但同样地,这也可能导致上部(如耳目)的阴气相对偏盛,出现耳不聪目不明等现象。这再次印证了中医理论中“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即阴阳两气在人体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同样是感受了外邪,如果在上部,那么身体右侧就较重;如果在下部,那么身体左侧就较重”这一观点,则涉及到了中医的经络学说和脏腑理论。在中医看来,人体左右两侧与阴阳、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左侧属阴,与肝、肾等脏器相关;右侧属阳,与心、肺等脏器相连。当外邪侵袭人体时,其影响往往会根据邪气的性质、侵袭的部位以及人体的阴阳盛衰状况而有所不同。具体来说,邪气侵袭上部或右侧时,可能更多地影响到与阳、热、升相关的脏腑和经络;而侵袭下部或左侧时,则可能更多地影响到与阴、寒、降相关的部分。

“天地阴阳之气不能不有所偏胜,而在人身也有阴阳左右的不足,身体哪里虚弱了,邪气就会乘虚停滞在哪里”,是对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深刻阐述。它告诉我们,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其内部阴阳气血的平衡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态。当人体某一部分出现虚弱时,就容易成为邪气侵袭的突破口和停滞点。因此,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往往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恢复人体的健康平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