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黄帝内经百姓版 > 第7章 (3)警胃肠健康,预防从了解太阳、少阳、阳明经病

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各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连,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则相互影响,即所谓“五行相生相克”。

首先,“胃肠有病,则可影响心脾”,这体现了中医的脏腑辨证思想。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功能失常,不仅会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还可能因气血生化不足而影响到心脏(心血不足则神不守舍)和脾脏(脾主统血,脾气虚弱则统血无权,可能出现出血症状,虽不直接言及“影响心脾”,但气血循环的紊乱确实与心脾功能密切相关)。

此外情志因素也会对疾病产生影响。中医强调“七情内伤”,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过度,可以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发疾病。当个人面临难以启齿的压力或隐情时,长期的心理负担可能转化为情志的郁结,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月经的周期性与气血的充盈与排泄密切相关。而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月经的正常与否。同时,情志因素也是导致女性月经不调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的情绪压抑或波动都可能扰乱气血运行,进而影响月经。它提醒我们,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重视心理健康,以及情志因素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在中医理论中,“病久传变”指的是疾病在长时间内发展变化,可能由一脏一腑之病逐渐影响到其他脏腑,形成复杂的病理状态。而“风消”与“息贲”,则是中医古籍中描述的两种较为严重的病候。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句古训强调了人体内部正气(即免疫力、生命力等正面能量)的坚固防线,当正气充盈,外界之邪气(如风寒暑湿燥火等致病因素)便难以侵扰机体,保持身体的和谐与平衡。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则揭示了当正气虚弱,防线松动时,邪气便有机可乘,侵袭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

“风消”作为这一斗争过程的极端体现,不仅仅是体重的减轻和肌肉的萎缩,更是机体内部一场无声的战役后留下的伤痕。它象征着正气在与邪气长期对峙中逐渐耗散,机体各系统功能因此衰退,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大减、体倦乏力、自汗频出等复杂症状群。这些症状如同信号灯,警示着病情已入深沉之境,需引起高度重视与及时调理。

在中医的治疗体系中,针对“风消”这类病理状态,往往采取扶正祛邪、调和阴阳、补益气血等综合策略,旨在增强机体正气,同时驱逐或中和体内邪气,恢复身体的平衡与健康。通过中药汤剂、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手段,中医力求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状况,缓解乃至逆转“风消”带来的种种不适与损害。

息贲”二字,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呼吸系统遭受重创的生动图景。

“息”者,呼吸之根本,生命之源泉;“贲”者,非但奔涌之势,更有逆乱之象。二字合璧,“息贲”便成为了一种呼吸短促、气息难平、仿佛有物上逆于胸的严重病症。在中医的浩瀚典籍中,它常与肺、肾等关键脏腑的功能失调紧密相连,是机体内部气机紊乱、升降失常的直观反映。

从医学角度来看,“息贲”不仅仅是一种症状描述,更是对疾病本质的一种深刻洞察。肺主气,司呼吸,当肺气宣降失司,患者便会出现喘息、胸闷之症;肾主纳气,为气之根,若肾气不固,则难以吸纳清气,导致呼吸表浅、气促难平。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息贲”的复杂病机。

面对这样的病症,中医往往采取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运用宣肺平喘、补肾纳气、活血化瘀等治法,旨在恢复肺肾两脏的正常功能,调和体内气机,使呼吸得以顺畅,气息得以安宁。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息贲”病情严重时,还可能波及心脏,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此类疾病,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以免贻误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风消”还是“息贲”,都体现了中医对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深刻认识和对患者整体状况的全面关注。在中医的诊疗体系中,医生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判断患者的体质、病情及脏腑功能状态,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中医也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即在治疗过程中注重调养患者的正气,提高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以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因此,面对“风消”和“息贲”这样的严重病情,我们应保持高度的重视和警惕,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并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调养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针对这个问题“若病久传变,或者形体逐渐消瘦,成为‘风消’,或者呼吸短促,气息上逆,成为‘息贲’,就不可治疗了吗?”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医强调“治未病”和“既病防变”,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进行预防,以及在疾病发生后及时干预,防止病情恶化。然而,当疾病发展到“风消”或“息贲”这样的严重阶段时,确实意味着治疗难度大大增加,预后也相对较差。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可治疗。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即使病情严重,只要治疗方法得当,患者积极配合,仍然有可能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实现病情的逆转。

因此,面对“风消”或“息贲”这样的严重病情,我们不应该轻易放弃治疗希望。而是应该积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探讨“太阳经发病”的种种症状时,我们仿佛踏入了一场中医经典的巡礼。太阳经,作为六经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如同天空中的太阳,温暖并照耀着人体的阳面,维护着机体的正常运作。

首先,说到“太阳经发病,多有寒热的症状”,这其实是中医对疾病外邪入侵初期的一种经典描述。当外界的风寒之邪侵袭人体,首先影响的就是太阳经,导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表,从而出现恶寒发热的症状。这种寒热交替,正是机体在努力抵抗外邪入侵的表现。

接下来,“下部发生痈肿,或者两足痿弱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这些症状则进一步揭示了太阳经病邪深入的可能。痈肿多为热毒壅聚所致,而两足痿弱、逆冷、腿肚酸痛,则可能是寒邪痹阻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结果。这些表现,都提示我们太阳经的病变可能已经由表及里,影响到了更为深层的组织结构。

“若病久传化,或为皮肤干燥而不润泽,或变为颓疝”,这更是中医对疾病发展变化深刻洞察的体现。病久不愈,邪气往往会乘虚而入,深入脏腑经络,导致更为复杂的病理变化。皮肤干燥不润泽,可能是肺气失宣、津液不布所致;而颓疝,则多与肝肾亏虚、筋脉弛缓有关。这些病症的出现,都说明太阳经的病邪已经对机体的整体功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太阳经发病的症状多种多样,既有表浅的寒热往来,也有深层的痈肿疼痛、肢体痿弱;既有初期的正气抗争,也有后期的病邪传化。因此,在治疗太阳经疾病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以达到祛邪扶正、恢复健康的目的。

少阳经作为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其发病特点与传变规律历来为医家所重视。当少阳经发病时,我们首先要理解的是,少阳主生发之气,是阳气初升、万物复苏的象征。因此,一旦少阳经受到病邪侵扰,其生发之气自然会有所减弱,如同春日里的一场细雨,虽不至于摧毁万物,却也足以让新芽的生长速度放缓。

我们来看少阳经发病时可能出现的具体症状。咳嗽与泄泻,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都与少阳经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咳嗽,多为外邪犯肺,肺失宣降所致。而少阳经与肺经相表里,少阳经病邪可循经上传至肺,引发咳嗽。至于泄泻,则可能与少阳经疏泄功能失常有关。少阳经主疏泄,若其气机不畅,则可能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从而形成泄泻。

若少阳经之病久而不愈,病邪可能会进一步深入,引发更为复杂的病理变化。心虚掣痛,即为其中之一。这里的“心”,不仅指心脏本身,更涵盖了中医所说的“心主血脉”的功能。少阳经病邪若循经入心,可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导致心血瘀阻,出现心痛症状。而“饮食不下,阻塞不通”,则可能是少阳经病邪影响脾胃升降功能,导致胃气上逆、食积不化的表现。

综上所述,少阳经发病时,其生发之气减少,易引发咳嗽、泄泻等症状。若病久传变,还可能进一步影响心脏、脾胃等脏腑的功能,出现更为复杂的病理变化。因此,在治疗少阳经疾病时,应注重调和气机、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以恢复少阳经的正常生理功能。

阳明与厥阴的病理变化如同潮汐般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当阳明与厥阴两经发病时,其症状表现往往错综复杂,却又蕴含着深刻的生理病理机制。

首先,我们来谈谈“惊骇”这一症状。在中医看来,惊骇多由于心神不宁、肝风内动所致。阳明经作为多气多血之经,其病变往往与气血的充盈与运行密切相关。而厥阴经则与肝、心包等脏腑紧密相连,主疏泄、藏血、调畅情志。当阳明与厥阴两经同时发病时,气血运行可能受阻,肝气疏泄不利,导致心神失养,从而引发惊骇之症。

我们再看“背痛”这一症状。背痛在中医中常被视为经络不通、气血瘀滞的表现。阳明经循行于人体前侧,而厥阴经则布于侧翼及胸腹之间,两者虽不直接循行于背部,但其病变却可间接影响背部气血的运行,导致背痛的发生。此外,肝主筋,背部的筋膜也受肝的滋养与调控,厥阴经病变时,肝的功能受损,也可能导致背痛。

至于“常常嗳气、呵欠”,这些症状则更多地反映了脾胃与心肺的功能状态。阳明经与脾胃关系密切,其病变往往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导致嗳气等气机上逆的表现。而呵欠,则可能与心肺功能不足,机体需要通过呵欠来调整呼吸、振奋精神有关。在阳明与厥阴两经同时发病的情况下,这些症状可能更加明显。

“名曰风厥”,这是对这一系列症状的高度概括。风厥,即风邪内动导致的厥证。在中医理论中,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易袭阳位。阳明与厥阴两经发病时,风邪可能趁机内侵,扰动心神,导致厥证的发生。同时,“风厥”也暗示了病情的复杂性和治疗的挑战性。

综上所述,阳明与厥阴发病时出现的惊骇、背痛、嗳气、呵欠等症状,是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治疗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肝熄风为法,以期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的五行六经理论中,少阴与少阳作为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病特点与临床表现往往与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的盈亏以及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当少阴与少阳同时或相继发病时,确实可能出现腹部作胀、心下满闷以及时欲叹气的症状。

首先,我们来看“腹部作胀”这一症状。在中医看来,腹部是脾胃等脏腑的居所,也是气血生化与运化的重要场所。少阴经与心肾相关,而少阳经则与肝胆相表里。当少阴与少阳发病时,可能影响到心肾的阳气温煦、水液代谢功能以及肝胆的疏泄条达作用,进而导致脾胃运化失职,气机升降失常,形成腹部胀满之感。

接下来,“心下满闷”则更多地反映了中焦脾胃及上焦心肺的气机不畅。心下,即胃脘部,是脾胃升降的枢纽。当少阴与少阳之病邪影响到脾胃功能时,不仅会导致腹部胀满,还可能因气机壅滞而出现心下满闷的症状。此外,心肺位于上焦,与气血的运行、呼吸的通畅密切相关。若病邪进一步影响心肺功能,也可能加重心下满闷的感觉。

至于“时欲叹气”,这通常是人体在气机不畅时的一种自我调节反应。叹气能够短暂地缓解胸中的郁闷之气,使气机得以暂时舒展。因此,当少阴与少阳发病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胸中郁闷时,患者往往会不自觉地出现叹气的动作。

少阴和少阳发病时出现的腹部作胀、心下满闷以及时欲叹气的症状,是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治疗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恢复脏腑功能为目标,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也应注意调整情绪、保持饮食均衡和适当的运动锻炼,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在中医的六经辨证体系中,太阳与太阴作为两条重要的经络,其发病特点与临床表现往往与人体气血的盛衰、脏腑功能的强弱以及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当太阳与太阴同时或相继发病时,确实有可能出现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肢体痿弱无力、不能举动等症状。

首先,我们来谈谈“半身不遂的偏枯症”。在中医理论中,半身不遂多由于气血瘀阻、经络不通所致。太阳经作为六经之首,主一身之表,具有抵御外邪、调节汗液排泄等功能。而太阴经则与脾胃相关,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当太阳与太阴发病时,可能由于外邪侵袭、正气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经络,进而引发半身不遂的偏枯症。

接着,我们再看“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和“四肢不能举动”这两种症状。这两种症状均反映了肢体功能的严重受损。在中医看来,肢体功能的正常发挥依赖于气血的充盈与经络的通畅。当太阳与太阴发病时,不仅可能影响气血的生成与运行,还可能直接损伤经络,导致肢体失去气血的滋养与经络的调控,从而出现痿弱无力、不能举动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治疗太阳与太阴发病所致的半身不遂、肢体痿弱无力等症状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特点以及邪气的性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中医还注重“治未病”和“既病防变”,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进行预防和在疾病发生后及时干预以防止病情恶化。

综上所述,太阳和太阴发病时出现的半身不遂、肢体痿弱无力等症状是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治疗时,需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和方法进行干预和调整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