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黄帝内经百姓版 > 第9章 (7)人迎寸口脉象,揭示生命危机信号

揭秘黄帝内经,仿佛带我穿越回了古老的中医殿堂,那里弥漫着草药香与智慧的沉淀。首先,得澄清一下,这“人迎一盛病在少阳”等描述,是中医脉诊中的独特语言,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一盛就生病”,而是指脉象的强弱变化与人体健康状况之间的微妙联系。

想象一下,中医大夫轻轻搭在你的手腕上,或是颈侧的人迎脉上,闭目凝神,感受着那细微而复杂的脉动。这不仅仅是数心跳那么简单,每一次跳动都像是身体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而大夫则是那个能读懂这些故事的智者。

人迎脉”作为一个重要的诊断依据,其盛衰变化往往能反映出人体内部脏腑经络的病理状态。当我们说“人迎脉一盛到四盛”,实际上是在描述人迎脉在不同病理状态下的强度变化,这种变化对于中医辨证施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人迎脉并非特指某一具体的脉象形态,而是中医切诊时的一个特定部位,即颈部结喉旁两侧颈总动脉搏动处,也称为“人迎脉”。《灵枢·寒热病》有云:“颈侧之动脉人迎。”此处所描述的人迎脉,是中医诊断中用于判断人体在外之阳气盛衰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盛病在少阳”,我们首先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脉象学原理与脏腑经络的相互作用。所谓“一盛”,是对脉象状态的一种细腻描绘,它可能指的是脉象在少阳经所循行的部位呈现出的一种较为显着或偏盛的态势,这种态势往往反映了少阳经气血运行的特定变化。

在中医看来,少阳经,即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是沟通人体内外、上下、左右的重要通道,它们不仅参与着气血的输布与脏腑之间的协调,还负责着情绪的调节与免疫机能的维护。因此,“一盛病在少阳”可以理解为少阳经所主的功能区域出现了气血运行不畅或脏腑功能失调的情况。

具体而言,这种脉象的偏盛可能意味着少阳经所过之处,如胁肋部、耳部、眼部等,出现了相应的不适或病理改变。例如,患者可能会感到胁肋胀痛、口苦咽干、目眩耳鸣、情绪易波动等症状,这些都是少阳经功能失调的常见表现。

治疗上,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与脉象变化,采用调和少阳、疏通气机的原则进行辨证施治。

“二盛病在太阳”这样的中医术语时,首先要做的是将其拆解理解。在中医理论中,“太阳”通常指的是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三焦经及其所关联的脏腑功能,主要负责抵御外邪、调节水液代谢等重要作用。而“二盛”则可能是对脉象或病理状态的一种量化描述,暗示着太阳经系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异常或亢进状态。

不过,这里需要澄清的是,传统中医经典中并没有直接以“二盛病在太阳”这样具体而量化的术语来描述病症,这更像是一种假想的或特定语境下的表述。但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医理论的角度进行一番合理的推测与探讨。

假设“二盛病在太阳”是指太阳经系统的功能亢进或病理变化达到了一个较为显着的程度,那么这可能与外感风寒、邪热侵袭太阳经,或是体内阳气过盛、水液代谢失衡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汗出不畅、小便不利或频数等症状,这些都是太阳经功能失调的常见表现。

治疗上,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与脉象变化,采用发汗解表、利水渗湿、清热泻火等方法来调和太阳经的功能,恢复其正常的生理状态。

“三盛病在阳明”,不得不佩服古人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精妙洞察。这里的“阳明”,主要指的是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它们如同人体内部的两条重要“生产线”,负责着消化、吸收、排泄等一系列关乎生命活力的关键环节。

想象一下,如果这两条“生产线”突然加速运转,甚至出现了超负荷的状态,那不就是“三盛”所描述的阳明经系统气血运行亢进或异常的景象吗?这时候,身体自然会发出警报,比如高热不退、口渴难耐、便秘难解、腹胀如鼓等热象与实证表现,都是阳明经系统“加班加点”工作过度的直接后果。

面对这样的状况,中医的治疗思路就如同一位高明的调度员,首先要做的就是给这两条“生产线”降温减速,也就是清热泻火、通腑泻实。通过选用具有清热泻火功效的中药材,如黄连、黄芩等,来平息体内的“热火”;同时,利用通腑泻实的药物,如大黄、芒硝等,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废物”,减轻阳明经系统的负担。这样一来,阳明经系统就能逐渐恢复到正常的运行状态,身体的不适症状也会随之缓解。

当然,这只是中医治疗“三盛病在阳明”的一种基本思路。在实际操作中,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特点以及季节变化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毕竟,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精准施治,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四盛以上为格阳”,这简直是中医病理世界里的“极限挑战”级别了。想象一下,你体内的阳气就像是熊熊燃烧的烈火,本该温暖全身,却因某些不为人知的“阴谋”(比如阴寒内盛、正气不支等),被逼得无家可归,只能“离家出走”,往外逃逸。这种场面,就像是冬日里的一场叛逃大戏,寒冷与炎热交织,形成了一幕幕令人揪心的寒热错杂景象。

患者此时的状态,可真是让人既心疼又焦急。面红如妆,像是涂了过多的腮红,其实是阳气外浮的假象;烦躁不安,那是身体内部在拼命呼救,试图通过情绪的波动来引起注意;而四肢厥冷,则是阳气逃逸后,留下的冰冷角落,让人不禁感叹:这身体里的温度差,简直比南极和赤道还大啊!

面对如此危重的病情,中医的治疗就像是进行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回阳救逆,就像是派出特种部队,深入敌后,将那些逃逸的阳气一一找回,重新安置在它们应该在的位置上;温阳散寒,则是为身体内部打造一个温暖的避风港,让阳气有足够的动力去抵御外邪,守护家园。

当然,治疗过程绝非易事,需要医生有着深厚的中医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在这场“生死时速”中精准施治,力挽狂澜。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了解这些中医知识,不仅能增加对健康问题的认识,更能在关键时刻为自己和家人寻求到正确的治疗方向。

至于脉象的盛衰程度与经络脏腑病变的对应关系,这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不同的脉象特征往往能够反映出不同的病理变化,而经络作为气血运行的通道,脏腑作为气血生化的源泉,它们的病变也会通过脉象的变化得以体现。因此,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们会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对患者的脉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分析,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决策。

当然,这些都是中医理论中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实际诊断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因此,如果你真的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建议还是去正规医院找专业的中医大夫进行面诊,切勿自行对号入座或盲目治疗。

接着我们来说“寸口脉。一盛病在厥阴”至“四盛已上为关阴”的论述,是中医诊断学中关于脉象与脏腑病变关系的重要一环。在中医的浩瀚宇宙中,\"寸口\"与\"脉象\"犹如星辰般璀璨,指引着医者探索人体健康的奥秘。首先,让我们一同揭开\"寸口\"的神秘面纱。

寸口:脉动的门户,健康的窗口

寸口,这一中医术语,实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脉口”,它优雅地坐落于手腕部,具体而言,是在桡骨茎突内侧,当肌腱与桡动脉之间。这里,不仅是血脉汇聚之处,更是中医望闻问切中“切”字诀施展的核心舞台。通过这一方寸之地,医者能够窥见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微妙变化,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生命奥秘的窗。

脉象:指尖下的生命乐章

而脉象,则是这扇窗口下流淌出的生命旋律。当医者以三指(或曰“寸关尺”)轻轻搭于寸口之上,他们感知的不仅仅是脉搏的简单跳动,更是气血、脏腑乃至病邪状态的综合反映。脉象的形态千变万化,或如浮萍轻触水面,代表表证或虚证;或似沉石深潜潭底,暗示里证或实证;速率上,有迟有数,分别对应寒证与热证;力度间,强弱各异,彰显正气之盛衰。 这些脉象以后我会在“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中慢慢向大家讲述。

这些脉象特征,如同自然界的四季更迭、风雨雷电,每一种变化都蕴含着深刻的生理病理意义。它们不仅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思想的生动体现。通过脉象的辨析,医者能够洞察病机的本质,为后续的治疗提供精准的方向。

接下来,我们逐一解析这段描述中的含义。“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仿佛是古老智慧树上的一片叶子,轻轻摇曳间,透露出生命的奥秘与健康的密码。这里的“一盛”,可不是说脉象像开了挂的游戏角色,瞬间战斗力爆表,而是指脉象呈现出一种特定的、微妙而重要的状态——脉搏有力而稍快,如同春日里初升的太阳,既充满生机,又带着一丝不容忽视的急促。

在中医的语境下,“一盛”不仅是脉象的直观描述,更是身体内部气血动态变化的信号灯。它告诉我们,厥阴经——这条承载着疏泄与藏血重任的经络,可能正面临着挑战。厥阴经,就像是人体的情绪调节器和睡眠守护神,一旦它受到气血运行不畅或病邪侵袭的困扰,我们的情绪就可能变得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夜晚的睡眠也可能不再安稳,如同孤舟漂泊于波涛汹涌的海面。

所以,当我们从脉象中捕捉到“一盛”的信号时,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仅是对身体状态的警醒,更是提醒我们要关注那些与厥阴经息息相关的生理功能,比如情绪的调节、睡眠的质量,甚至是更深层次的精神状态。在中医的智慧指导下,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绪等多方面因素,我们可以帮助厥阴经恢复其应有的疏泄与藏血功能,让身体与心灵重新回归和谐与平衡。

“二盛病在少阴”,揭示了人体内部错综复杂的生理病理机制。当我们谈论“二盛”时,它并非是指脉象在进行某种神秘的“二倍速”播放,而是指脉象所展现出的一种特定状态——这状态可能预示着少阴经(涵盖心经与肾经)这片生命之海的波澜不宁。

少阴经,作为心肾之主,它不仅是人体水火平衡的守护者,更是阴阳调节的关键枢纽。想象一下,如果家中的暖气开得过大,或是冰箱制冷过度,都会导致居家环境的不适;同理,少阴经若出现气血的过度亢奋或不足,就如同人体内部的“暖气”与“冰箱”失衡,自然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二盛”的脉象,或许就是这股失衡之风的直接体现。它可能意味着少阴经的气血如同潮水般汹涌而来,或是因某种原因而显得力不从心,难以维系正常的生理功能。这种失衡,不仅会扰乱心肾的和谐共处,还可能波及到人体的其他系统,导致诸如心悸、失眠、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或五心烦热等一系列症状的出现。

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医的智慧便显得尤为宝贵。通过望闻问切,中医能够精准地把握患者的脉象与症状,进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无论是通过针灸、推拿等外治法,还是运用中药进行内调,其目的都是为了恢复少阴经的正常功能,重新建立人体内部的水火平衡与阴阳和谐。

总之,“二盛病在少阴”不仅是对脉象的一种描述,更是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深刻理解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应当关注身体内部的微妙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与干预,以维护生命的平衡与和谐。

“三盛病在太阴”,就像是古籍中跳跃出的一行灵动文字,引领我们深入探索人体健康的奥秘。

太阴经,作为脾胃的守护者,它在人体的舞台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负责着消化吸收的精细调控,以及水液代谢的巧妙平衡。一旦太阴经的气血出现了“三盛”这样的异常情况,就好比是舞台上的聚光灯突然变得过于刺眼,让原本和谐有序的表演变得有些混乱。

“三盛”可能意味着太阴经的气血过度充盈,如同洪水泛滥,冲击着脾胃的正常功能;也可能表示气血运行不畅,形成了淤堵,让脾胃这位勤劳的“工人”难以施展拳脚。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症状,比如腹胀、腹泻,就像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警告信号,告诉我们需要重视并调整了。

面对“三盛病在太阴”的情况,中医的智慧便显得尤为珍贵。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脉象等信息,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所以,当我们听到“三盛病在太阴”这样的描述时,不必过于惊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及时寻求中医的帮助,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和调养,才是通往健康之门的正确途径。

“四盛已上为关阴”,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不被其非标准术语的外表所迷惑,而是深入探索其背后的中医智慧与逻辑。虽然“关阴”并非中医典籍中的直接词汇,但结合您提供的上下文,我们可以合理推测,这里所指的是脉象达到了一种极为亢盛的状态,同时伴随着阴液不足或阴阳之间微妙的失衡。

在中医的宇宙观里,阴阳平衡是生命之舟得以稳健航行的基石。正如昼夜交替、寒暑更迭,阴阳之间的和谐共生,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与心理状态。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如同天平的一端突然加重,整个系统都会陷入混乱,疾病便随之而来。

“四盛已上”的脉象,无疑是这种阴阳失衡的极端表现。它像是一股汹涌澎湃的浪潮,冲击着人体的防线,预示着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阶段。此时,患者的身体可能已经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症状,如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口干咽燥、甚至可能出现神志不清等。

面对这样的脉象与病情,中医的治疗策略往往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需要采用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等方法,以平息亢盛的阳气,补充耗损的阴液;另一方面,也需要注重调和阴阳,恢复人体的自然平衡。此外,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与体质,中医还会灵活运用针灸、推拿、拔罐等多种治疗手段,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四盛已上为关阴”虽非标准术语,却深刻地揭示了中医对于脉象与病情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时,应保持高度的警惕与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寻求专业的中医诊疗服务,以维护我们的健康与福祉。

综上所述,这段描述是中医脉诊中对于脉象与脏腑病变关系的一种高度概括和抽象表达。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大夫会根据患者的脉象、症状、体质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从而得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因此,如果你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或疑问,建议还是去正规医院找专业的中医大夫进行面诊咨询。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这不仅仅是脉象的描述,更是对生命状态的一种深刻洞察。

首先,我们来科普一下“关格”这一中医术语。在中医理论中,“关格”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病理状态,它通常指的是人体内部气血、脏腑之间的严重失调,以至于正常的生理功能几乎丧失,生命活动处于极度危险之中。而“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则是这种病理状态在脉象上的具体表现,意味着人体的气血已经极度亢盛,但又无法得到有效地疏导和利用,反而形成了对机体的严重损害。

接下来,我们再看“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关格”脉象的严重后果。它说的是,当人体处于“关格”状态时,其脉象所反映出的生机已经极其微弱,几乎无法再吸收自然界的精气(即天地之精气)以滋养自身。这种状态下,人体的生命力已经接近枯竭,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往往会导致生命的终结。

当然,中医并非只关注脉象和病理状态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四诊合参(望、闻、问、切)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关格”这种严重病症,中医通常会采用扶正祛邪、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生理功能。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手段,更是一种关于生命、健康和自然的哲学思考。因此,在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时,我们需要保持敬畏之心,尊重生命规律,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希望已经读到这的朋友们,用心的去学习,反复的去学习,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我有个心愿,就是希望你们和你们的家人能够健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