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黄帝内经百姓版 > 第10章 (6)揭秘五决:头痛巅疾、目冥耳聋,病因何在?

在探讨中医诊病的深奥智慧时,“诊病之始,五决为纪”这句话无疑为我们揭开了辨证施治神秘面纱的一角。这里所说的“五决”,即是指中医脉诊中的五大脉象要素,它们不仅是医生诊断疾病、判断病情轻重缓急的基石,也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原则在脉学上的具体体现。

“欲知其始,先建其母”,这句话则强调了理解脉象本质的重要性。在中医看来,脉象是气血运行于脉管中的反映,而气血的盛衰、脏腑的虚实、邪正的消长等信息,均可通过脉象的细微变化得以洞察。因此,要准确诊断疾病之“始”(即病因、病机),必须先熟练掌握并深入理解脉象这一“母”体的变化规律。

至于“五脉”,虽在古籍中可能指代的具体脉象有所不同,但一般而言,可以理解为中医脉学中对脉象分类的一种概括性表述,如浮、沉、迟、数、虚、实等基本脉象,或是进一步细分的更具体脉象类型。这些脉象不仅是区分疾病性质、判断病位深浅、预测病情转归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医临床实践中“四诊合参”(望、闻、问、切)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现代医学体系下,虽然脉诊作为中医独有的诊断手段,其科学性和准确性时常受到质疑和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许多疾病的初筛、辅助诊断以及疗效评估等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尝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生物力学、信号处理技术)来解析脉象背后的生理病理机制,以期为中医脉诊的现代化、客观化、标准化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诊病之始,五决为纪”不仅是中医诊病理念的精髓所在,也是激励我们不断探索、深化中医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重要动力。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疾病时,保持对中医智慧的敬畏之心,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精准、有效的诊疗服务。

当我们遇到“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这样的中医理论描述时,首先要明白这是古人对某种头痛病症及其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

首先,从字面上看,“头痛巅疾”指的是头部,尤其是头顶部位的疼痛,这在中医里往往与多种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下虚上实”,则是中医特有的病机描述,意指人体下部(如肾、肝等)正气不足,而上部(如头、脑)邪气过盛或气血壅滞,形成了上实下虚的病理状态。

在探讨“过在足少阴巨阳”这一中医经络学说的表述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其中的专业术语。足少阴,无疑是指的中医十二正经之一的足少阴肾经,它起始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小腿内侧后缘,出腘窝内侧,上行于大腿内后侧,穿过脊柱,属于肾,络于膀胱。

而“巨阳”,在中医理论中,虽有多种解读,但在此语境下,我们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与头部关系密切的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其循行路线颇为广泛,起始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由此可见,足太阳膀胱经确实循行于头部后侧,与头痛巅疾等症状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过在足少阴巨阳”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是指头痛病症的发生,与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当经络功能失调时,就会导致相应的病症出现。对于头痛巅疾等病症,中医往往通过调理相关经络的功能,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甚则入肾”这一表述,深刻地揭示了病情的严重性和发展的方向。当病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时,它可能会像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进一步冲击并影响到我们身体中的重要脏器——肾。

肾,在中医理论中,被尊称为“先天之本”,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藏精之处,主宰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繁衍等生命活动,更是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关键脏器。肾的精气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态和生命活力。

因此,当病情“甚则入肾”时,就意味着疾病的严重程度已经不容忽视。它可能已经突破了前期的防线,开始对我们的核心生命系统构成威胁。此时,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病情可能会进一步恶化,甚至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当然,作为患者或关注健康的人群,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甚则入肾”这一病情的严重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养生保健,增强身体免疫力,及时发现并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和亚健康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的健康,远离疾病的困扰。

面对“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这样一句充满古韵与深意的中医理论,我们不妨先以一种既尊重传统又融入现代视角的方式来解读。

“徇蒙”二字,可以理解为被迷雾所笼罩,精神不振。这种状态可能源于内心的焦虑、抑郁、烦躁等负面情绪,也可能与外在环境的不良刺激有关。当人的心理状态处于这种不佳状态时,他的身体机能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免疫力可能会下降,从而更容易招惹病邪。

而“招尤”二字,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状态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当一个人处于“徇蒙”状态时,他可能会更容易遭遇各种不幸和困扰,如疾病、意外等。这并非迷信,而是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对心理与生理相互影响的一种深刻认识。

因此,我们可以说,“徇蒙招尤”这四个字,虽然并非直接出自某本具体医籍的原文,但它们却深刻地反映了中医对于身心健康的整体观念。在中医看来,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在于调整心理与生理的平衡,使人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都处于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远离“徇蒙招尤”的困境,享受健康、幸福的生活。

“目冥耳聋”,这两个词汇直观且精准地描述了视力模糊与听力下降的症状。在中医理论中,这两个症状绝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人体内部脏腑的功能状态息息相关,尤其是与肝、肾两大脏腑的功能失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目冥”。在中医理论中,肝开窍于目,这意味着肝脏的功能状态会直接影响到眼睛的健康。肝脏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当肝脏功能失调,如肝气郁结、肝血不足等,都可能导致眼睛失去滋养,进而出现视力模糊的症状。此外,肝火旺盛也可能导致目赤肿痛、视物不清等问题。因此,“目冥”往往被视为肝脏功能失调的一个重要信号。

我们再看看“耳聋”。中医理论认为,肾开窍于耳,肾脏的精气是否充沛,直接关系到听力的敏锐程度。当肾脏功能衰退,如肾精不足、肾气虚弱时,就可能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出现耳聋的症状。此外,肾脏与全身的水液代谢也密切相关,当肾脏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时,也可能影响到耳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进而引发听力问题。

“下实上虚”是一种病机表述方式,它形象地描绘了人体内上下焦之间的一种失衡状态。下面,我将从中医的角度,对“下实上虚”这一病机进行详细的解读。

我们来看看“下实”。在中医理论中,下焦主要指的是肝、肾、大小肠等脏腑。当这些脏腑出现邪气积聚或气血壅滞时,我们就称之为“下实”。具体来说,邪气积聚可能是由于外感病邪的侵入,或者体内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堆积;而气血壅滞则可能是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因素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使得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在下焦形成壅滞。

我们再聊聊“上虚”。上焦则主要指的是心、肺、头面等脏腑和部位。当这些脏腑出现气血不足或功能减弱时,我们就称之为“上虚”。气血不足可能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久病耗伤等因素导致的;而功能减弱则可能是由于脏腑本身的功能衰退,或者由于下焦邪气上扰、气血逆乱等因素导致的上焦脏腑功能受损。

“下实上虚”这种上下失衡的状态,在中医看来,是导致多种疾病的重要原因。因为下焦的邪气积聚或气血壅滞,会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使得上焦得不到充足的滋养和濡润;而上焦的气血不足或功能减弱,又无法有效地抵御外邪的侵袭和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使得疾病得以滋生和发展。

“过在足少阳厥阴”,这里明确指出了与病症相关的经络。足少阳指的是胆经,足厥阴则多指肝经。这两条经络的病变,尤其是肝经的病变,与上述的目冥耳聋、下实上虚等症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气郁结或肝血不足,就容易出现上述症状。

这句话描述的是一种由于足少阳厥阴(主要是肝经)功能失调,导致下实上虚、目冥耳聋等症状的病症。其病机复杂,涉及多个脏腑和经络的病变,治疗时需综合考虑,辨证施治。

当我们遇到“腹满_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这样的中医症状描述时,首先要做的是仔细解析这些词汇背后的医学含义,并结合中医理论进行解读。

“腹满胀”显然是指腹部胀满不适的症状,我们暂且理解为“满”或“胀”的强调。在中医里,腹满胀往往与脾胃功能失调、气机不畅有关。

“支膈胠胁”则是一组较为复杂的症状描述。其中,“支”字在此处可能作支撑、胀满解;“膈”指膈肌,也泛指胸腹腔之间的分界;“胠”通常指腋下肋骨部,有时也泛指胸胁部;“胁”则明确指胸胁两侧。因此,“支膈胠胁”可以理解为胸胁部胀满不适,甚至可能伴有支撑感或疼痛感。

“下厥上冒”则是一种上下气机逆乱的表现。“下厥”指下肢逆冷,可能是由于阳气不能下达所致;“上冒”则可能指头目眩晕,感觉气血上冲,这往往与肝气上逆、胃气上逆或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

最后,“过在足太阴阳明”指出了病变的经络归属。足太阴指的是脾经,足阳明则指的是胃经。这两条经络都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且它们循行于胸腹部,与上述症状的发生有着直接的联系。

综合以上分析,这句话描述的是一种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气机不畅,进而出现腹部胀满、胸胁胀满不适、下肢逆冷、头目眩晕等症状的病症。其病变主要责之于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功能失调。

在中医治疗中,针对此类病症,通常会采用调理脾胃、疏通气机的方法,如使用健脾和胃、行气消胀的中药,或结合针灸、推拿等中医外治法,以达到恢复脾胃功能、缓解症状的目的。

当我们谈论“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这样的中医症状描述时,实际上是在探讨一种涉及呼吸系统与经络系统的复杂病理状态。

首先,“咳嗽上气”是症状的直接表述,指的是咳嗽并伴有呼吸急促或气喘的现象。这在中医里通常与肺的功能失调有关,因为肺主气司呼吸,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当肺气不利,宣降失常时,就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厥在胸中”则进一步描述了症状的部位和性质。“厥”字在此处有多重含义,但在此语境下,我们可以理解为气机逆乱、气血瘀阻在胸中的状态。这可能是由于外感邪气侵袭,或内伤情志、饮食劳倦等因素导致肺气郁闭,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过在手阳明太阴”指出了病变与经络的关系。手阳明指的是大肠经,手太阴则指的是肺经。这两条经络都与肺的功能密切相关,且它们循行于上肢内外侧,与胸中的气血运行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当肺气不利,气血瘀阻在胸中时,就可能会影响到这两条经络的正常功能。

这句话描述的是一种由于肺气不利、气血瘀阻在胸中,导致咳嗽、气喘等症状,且病变与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密切相关的病症。在中医治疗中,针对此类病症,通常会采用宣肺止咳、理气化痰、活血化瘀等方法,以恢复肺的正常功能,疏通经络,缓解症状。

当然,以上解读仅是基于中医理论的一种可能理解,具体病情还需由专业中医医生进行详细的辨证论治。在现代医学背景下,我们也不应忽视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手段,而是应该结合中西医之长,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当我们面对“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这样的中医症状描述时,可以从中窥见古人对于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理解。

首先,“心烦头痛”是直观的症状表现。心烦,往往与心脏功能失调或情绪波动有关,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当心神不宁时,便会出现烦躁不安的情绪;头痛,则是头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受邪侵袭所致,可能与外感风寒、肝阳上亢、气血不足等多种因素有关。

接下来,“病在膈中”揭示了病变的主要部位。膈,在中医里不仅是胸腔与腹腔的分界,也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关键枢纽。当膈中气机不畅,或受到病邪侵袭时,便会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导致各种症状的出现。

最后,“过在手巨阳少阴”则指出了病变与经络的关联。手巨阳,通常指的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则指的是手少阴心经。这两条经络虽然不直接经过膈中,但它们的循行路线与心脏、头部等关键部位紧密相连,且小肠经与心经在经络系统中有着密切的表里关系。因此,当膈中病变影响到气血运行时,也可能间接地影响到这两条经络的功能,从而出现心烦头痛等症状。

在中医看来,这些症状的出现并非孤立无援,而是人体内部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结果。因此,在治疗时,中医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通过调理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等手段,以达到治疗疾病、缓解症状的目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