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黄帝内经百姓版 > 第11章 (1)奇恒之府与传化之府的区别

在探讨黄帝与方士关于“脏腑”定义的这一哲学与医学交织的古老议题时,我们需先明了,这不仅是古人对人体奥秘的探索,更是对生命本质理解的深刻追问。

首先,让我们澄清一个基本概念:在中医理论中,“脏”与“腑”有着明确的区分。脏,多指实质器官,如心、肝、脾、肺、肾,它们藏而不泻,主司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机能;而腑,则多指空腔器官,如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它们泻而不藏,负责消化、吸收、排泄等生理功能。

至于黄帝所闻方士间的分歧,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乃至对腑的定义也存异议,这实则反映了古代医学知识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那个时代,医学尚未形成如今这般系统化和标准化的知识体系,各家学说并存,争鸣不断,这是知识进步前夜的必然现象。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脑髓(大脑、小脑、脑干等)无疑是极为关键的器官,它不仅是意识、思维、情感的源泉,也调控着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但其归属更倾向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系统”,而非传统中医“脏”的概念范畴。肠胃则明确属于中医“腑”的范畴,因其主要功能在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符合“泻而不藏”的特点。

在解读岐伯对黄帝关于“奇恒之府”的论述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古代中医对人体结构的独特认识。岐伯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观点深刻影响了后世对脏腑功能的分类与理解。

岐伯所言“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这里的“地气”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滋养与孕育之力,暗指这些器官或组织均源自自然界的精华,具有深厚的生命根基。它们“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意指这些结构在功能上更倾向于收藏阴精,类似于大地滋养万物而深藏不露的特性。

“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这是岐伯对这些器官功能特性的总结。在中医理论中,“藏而不泻”是区分“脏”与“腑”的关键特征之一。然而,这里的“奇恒之府”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脏”,也**型的“腑”,它们在某些方面兼具了两者的特性,但又有所区别。

这些器官或组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共同特点是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生理机能,且多以“藏”为主。

脑为髓海,主宰精神意识。在中医看来,脑是精神活动的中枢,它主宰着人的思维、情感、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髓则充养骨骼,滋养脏腑,它是构成骨骼和脊髓的主要物质,同时也为脏腑提供营养和滋润。

骨为身之支架,支撑形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它不仅支撑着人体的重量,还保护着内脏器官,维持着人体的正常形态。脉为血之府,运行气血,它是血液运行的通道,通过脉道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全身循环,为人体各部位提供营养和氧气。

胆为中精之府,主决断,助消化。胆是储存和排泄胆汁的器官,胆汁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同时,中医认为胆还具有决断的功能,与人的勇气和决断力密切相关。

女子胞则主持月经与孕育胎儿。它是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具有调节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器官或组织虽然功能各异,但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生理机能,且多以“藏”为主。这里的“藏”,可以理解为储存、滋养和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的物质或能量。与六腑相比,这些器官或组织在功能上更倾向于“藏而不泻”,即它们更多地是储存和维持人体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而不是像六腑那样负责消化、吸收和排泄废物。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岐伯对“奇恒之府”的界定虽不完全符合现代解剖学的分类,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整体观与功能观,却为我们理解人体复杂生理机能提供了新的视角。比如,脑作为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其功能远远超出了传统中医“脏”的范畴;而髓、骨、脉等结构,在维持人体结构稳定、血液循环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岐伯对“奇恒之府”的论述,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医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深刻洞察,也为后世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在理解这些概念时,我们应结合古今医学知识,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不断探索和深化对人体奥秘的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关于“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的论述,实际上是对人体消化系统与排泄系统功能的深刻揭示。它们被形象地称为“天气之所生”,意指其生理功能与自然界的天象相呼应,具有“泻而不藏”的特性,这与我们前面提到的“奇恒之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让我们来逐一解析这五者的功能特性:

1. 胃:作为人体的“太仓”或“水谷之海”,胃负责接收并初步消化食物,将其转化为可以被小肠进一步吸收的精微物质。胃的“泻而不藏”体现在其不断接纳新食物,同时又将食物残渣向下推送至小肠的过程。

2. 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形成粪便,并通过蠕动将其推送至直肠,最终排出体外。这一过程同样体现了“泻而不藏”的原则。

3. 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它接收来自胃的食物糜团,通过其丰富的黏膜表面和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营养物质,供人体吸收利用。小肠的“泻而不藏”体现在其不断吸收营养,同时又将食物残渣推送至大肠的过程。

4. 三焦:三焦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涵盖胸腔、腹腔及盆腔的广阔空间,以及与之相关的脏腑功能和气液运行的通道。在中医理论中,三焦具有通行元气、水液和主持诸气的作用,其“泻而不藏”的特性体现在其不断调节和疏通体内气液的运行。

5. 膀胱:膀胱是储存和排泄尿液的器官。它接收来自肾脏的尿液,并在达到一定量时通过尿道排出体外。膀胱的“泻而不藏”体现在其不断储存和排泄尿液的过程。

这五者被统称为“传化之府”,意指它们具有传递和转化食物及废物的功能。它们不能长时间停留食物或废物,而是不断地进行输送和排泄,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这一论述,蕴含了深刻的生理与病理意义。魄门,通常指的是肛门,它是人体排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将体内的废物和多余水分排出体外,保持机体内环境的清洁与平衡。

我们来理解“魄门亦为五脏使”的含义。这里的“使”,可以理解为“使者”或“功能执行者”。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它们通过各自的生理功能,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作。魄门作为排泄系统的终端,其正常功能直接受到五脏的调控和影响。比如,脾主运化,将水谷精微转化为营养物质供人体吸收,同时也将无法吸收的废物通过肠道排出体外;肺主宣发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代谢,影响粪便的湿润程度;肾主水液代谢,通过调节尿液的生成和排泄,维持体内水液的平衡。因此,魄门的正常排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功能协调作用的结果,魄门也因此被称为“五脏使”。

接下来我们探讨“水谷不得久藏”的意义。在中医理论中,水谷指的是饮食摄入的食物和水分。它们经过脾胃的运化作用,被分解为营养物质和废物。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利用,而废物则通过肠道排出体外。魄门作为排泄系统的终端,其正常功能保证了废物和多余水分的及时排出,避免了它们在体内的长时间滞留。如果魄门功能失常,如便秘、腹泻等,就会导致水谷在体内滞留过久,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和排泄功能,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这一论述,不仅揭示了魄门与五脏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强调了魄门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的重要性。在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时,我们应结合现代医学知识,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探索和实践,为维护和促进人体健康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