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黄帝内经百姓版 > 第17章 (4)脉气与四时阴阳相悖,揭秘邪气盛衰之谜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脉气与四时阴阳之气的关系,是探讨人体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一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脉气”指的是人体脉象中反映出的生命力与气血运行状态,而“四时阴阳之气”则是指自然界随着季节变化而呈现的阴阳消长规律。

当脉气与四时阴阳之气相反时,这往往意味着人体内部的生命节律与外界环境产生了不和谐。如果这种相反表现为“有余”,即脉象过于亢进或偏离正常,这通常被视为邪气(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或情志内伤等内邪)盛于正气,机体处于病理状态,需要调整阴阳平衡,驱邪外出。

相反,如果这种相反的形象表现为“不足”,即脉象虚弱无力,这往往提示血气已经先行消耗或亏损,机体正气不足,难以抵御外界病邪的侵袭。此时,治疗策略应侧重于扶正固本,滋养气血,恢复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时令变化与人体脏气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是中医“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体现。正常情况下,随着季节的更迭,人体内的脏气也会相应地有所旺盛,这种旺盛在脉象上会有所反映,通常表现为脉气应有余,即脉象相对充实有力。

然而,当我们在某个时令观察到脏气当旺,但脉气却反而显得不足时,这往往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根据中医理论,这通常意味着邪气盛于正气,即人体内部或外部的病邪力量超过了正气的防御能力,导致脏气虽然本应旺盛,但实际上却受到了压制或损害,从而在脉象上表现出不足。

这种情况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比如外感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或者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内因。无论何种原因,都需要中医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恢复脏气的正常功能。

总之,时令变化与人体脏气的关系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从而保持健康。

脉气的变化是反映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当人体某个脏腑功能减弱,或者气血不足时,脉象往往会呈现出相应的不足表现,比如脉象细弱、无力等。然而,有时我们却会遇到脉气应不足,却反而显得有余的情况,这背后往往隐藏着更为复杂的病理机制。脉气应不足而反见有余,通常意味着正不胜邪,即人体的正气无法有效抵御邪气的侵袭,导致邪气在体内肆虐,而血气也因此受到了消损。这种情况下,虽然脉象看似充实有力,但实际上却是邪气作祟,正气已经处于相对虚弱的状态。

具体来说,这种情况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比如外感病邪的侵袭、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人体正气受损,邪气乘虚而入,从而在脉象上呈现出一种虚假的“有余”状态。

因此,当我们遇到脉气应不足而反见有余的情况时,需要仔细分析患者的具体病情,找出导致邪气盛、血气消损的根本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扶正祛邪、调和气血,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有一种疾病被称为“关格”,它描述的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状态,其中阴阳不相顺从,气血不相营运,邪正不相适应。简单来说,就是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被打破,气血运行受阻,正气无法有效抵御邪气的侵袭,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关格”这个名称形象地描述了这种疾病的特点。其中,“关”可以理解为阻塞、不通,暗示着气血运行受阻,无法顺畅流通;“格”则意味着抗拒、排斥,暗示着阴阳、邪正之间的不相适应和冲突。因此,“关格”实际上是指人体内部的一种严重失衡状态,它会导致各种病理变化的发生。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关格”通常表现为一系列复杂的症状和体征,如面色苍白或晦暗、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胀便秘、小便不利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患者的病情已经比较严重,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治疗“关格”的方法,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一方面,需要调和阴阳,恢复人体内部的平衡状态;另一方面,需要疏通气血,促进气血的顺畅运行;同时,还需要扶正祛邪,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抵御邪气的能力。

“关格”是一种复杂的中医疾病名称,它描述了人体内部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受阻、邪正不相适应的病理状态。在治疗上,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