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黄帝内经百姓版 > 第17章 (8)脉诊揭示健康秘密:软散脉与坚长脉的不同命运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触摸患者手腕处的动脉搏动,医生可以感知到脉象的不同特征,从而推断出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可能存在的疾病。

“心脉坚而长,搏击指下”,这里的“坚而长”指的是脉象的质地坚硬且持续时间较长,搏动有力,仿佛能冲击到医生的手指下。这种脉象通常被认为是心经邪盛、火盛气浮的表现。心经邪盛可能指的是心经受到病邪的侵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火盛气浮则可能指的是体内阳气过盛,阴液不足,使得气血浮于表面,不能沉降。这种脉象对应的病症是“舌卷而不能言语”,即舌头卷曲、不能自由活动,甚至影响言语功能。这可能是由于心经邪盛、火盛气浮导致心神不宁,舌窍失养所致。

而“其脉软而散的”,则指的是脉象质地柔软且分散,缺乏应有的力度和紧凑感。这种脉象通常被认为是胃气不足、气血亏虚的表现。在中医理论中,胃气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胃气充足则身体强健,胃气不足则容易引发各种疾病。这种脉象对应的病症是“消渴”,即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等疾病,表现为口渴多饮、消瘦乏力等症状。然而,中医理论认为,只要患者的胃气能够逐渐恢复,气血得以充盈,那么消渴等病症就有可能自行痊愈。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理论中的脉象和病症对应关系并不是绝对的,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同时,中医的治疗也强调个体化原则,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因此,在面对具体的疾病时,我们应该寻求专业中医医生的帮助和建议。

肺脉作为诊断肺部及相关脏腑疾病的重要依据,其脉象特征往往能反映出病邪的性质、脏腑的功能状态以及疾病的预后。针对“肺脉坚而长,搏击指下”与“肺脉软而散”的两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中医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肺脉坚而长,搏击指下”,这种脉象通常被解读为火邪犯肺的表现。火邪在中医中通常指的是热邪、阳邪,具有炎热升腾的特性。当火邪侵袭肺部时,会导致肺气失宣、肺络受损,进而引发痰中带血的症状。这是因为火邪灼伤肺络,使得血液外溢,与痰液一同咳出。此时,治疗应着重于清肺泻火、凉血止血,以恢复肺部的正常功能。

而“肺脉软而散”,则通常被看作是肺脉不足的表现。肺脉不足意味着肺气虚弱,无法有效地固摄汗液,从而导致汗出不止的症状。在中医理论中,汗液是津液的一种表现形式,由肺气宣发和卫气固摄共同作用而维持平衡。当肺气虚弱时,卫气固摄无力,汗液就会失去控制而外泄。此时,治疗应着重于补益肺气、固表止汗,以增强肺部的固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肺脉软而散”所表现出的汗出不止症状,中医强调不可用发散的方法治疗。这是因为发散的方法往往会进一步耗伤肺气,使得固摄汗液的能力更加减弱,从而加重病情。相反,应采用补益肺气、固表止汗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汗出不止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医对于肺脉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在面对具体疾病时,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脉象、症状以及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中医也强调“治未病”的思想,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调养身体、增强体质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注重保养身体、调整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维护自身的健康。

肝脉的脉象特征往往能反映出肝脏的功能状态以及与之相关的病理变化。针对您所描述的“肝脉坚而长,搏击指下”与“肝脉软而散”的两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中医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肝脉坚而长,搏击指下”,这种脉象通常意味着肝脏功能亢进或受到外邪侵袭。在中医理论中,肝脏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脏功能亢进,则气机疏泄太过,可能导致气血逆乱。同时,若肝脏受到外邪(如跌坠、搏击等外伤)侵袭,也会导致气血瘀滞,形成淤血。这种淤血积于胁下(即肝区),会阻碍肺气的升降,因为中医理论中认为肺气需要依赖肝气的疏泄才能正常升降。肺气受阻,则会出现喘逆的症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肝脉坚而长通常与面色青相对应,但在此情况下,若面色不青,反而可能说明病邪并非由内而生,而是由外伤所致。

“肝脉软而散”,这种脉象则通常意味着肝脏功能不足或气血亏虚。在中医理论中,肝脏藏血,若肝脏功能不足,则无法有效藏血,导致气血亏虚。同时,若面目颜色鲜泽,可能意味着体内有水湿之邪。这种水湿之邪与气血亏虚相结合,就容易引发溢饮病。溢饮病在中医中是指因水湿之邪停留于体内,导致口渴暴饮的症状。这是因为水湿之邪阻碍了气机的正常运行,使得水液无法转化为正常的津液,而水气则容易流入肌肉皮肤之间、肠胃之外,形成水肿或积液。

对于溢饮病的治疗,中医通常采用利水渗湿、健脾益气的方法,以恢复气机的正常运行,促进水液的代谢和转化。同时,对于肝脉软而散的情况,也需要注重补益肝脏、调养气血,以增强肝脏的功能和抵抗力。

中医对于肝脉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在面对具体疾病时,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脉象、症状以及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胃脉的脉象变化往往能够反映出胃部的功能状态以及与之相关的病理变化。“胃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面色赤”与“胃脉软而散”的两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中医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胃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面色赤”,这种脉象通常意味着胃部气血充盛但运行不畅,可能存在热邪或实邪的侵袭。胃脉坚而长,搏击指下,表明胃部气血充盈,力量较强,但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如热邪、实邪等)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不能顺畅流通。面色赤则进一步印证了体内存在热邪或气血过盛的情况。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髀痛如折的症状,即大腿根部疼痛剧烈,如同被折断一般。这是因为胃经循行于下肢,当胃部气血受阻时,可能影响到胃经的畅通,从而导致下肢疼痛。

“胃脉软而散”,这种脉象则通常表明胃气不足,脾胃虚弱。胃脉软而散,意味着胃部气血亏虚,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在中医理论中,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胃气充足则身体强健,胃气不足则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当胃气不足时,患者可能会出现食痹的症状,即饮食后感到胃部不适,甚至出现疼痛、胀满等症状。这是因为脾胃虚弱,无法有效运化水谷精微,导致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产生气滞、血瘀等病理变化。

对于这两种情况的治疗,中医通常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对于胃脉坚而长、面色赤、髀痛如折的患者,治疗时应注重清热泻火、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原则;而对于胃脉软而散、胃气不足、食痹的患者,则应注重健脾益气、和胃消食、调理气血的原则。同时,中医也强调“治未病”的思想,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调养身体、增强体质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对于胃脉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在面对具体疾病时,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脉象、症状以及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脾脉的脉象变化与脾脏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密切相关。“脾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面部色黄”与“脾脉软而散,面色不泽”的两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中医的角度进行解读。

“脾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面部色黄”,这种脉象通常意味着脾脏功能亢进但运行不畅,同时伴随着气血的瘀滞。脾脉坚而长,搏击指下,表明脾脏的气血充盛但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如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不能顺畅流通。面部色黄则是脾气不运、气血瘀滞的外在表现,因为脾脏主运化水谷精微,若其功能受损,则水谷精微不能化生为气血,反而化生为湿浊,阻滞气机,导致面色发黄。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少气的症状,即气息短促、无力,这是因为脾气不运,气血生化无源,导致全身气机不畅,脏腑功能减弱。

“脾脉软而散,面色不泽”,这种脉象则通常表明脾脏功能虚弱,不能有效运化水湿。脾脉软而散,意味着脾脏的气血亏虚,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面色不泽则进一步印证了脾虚不能运化水湿的情况,因为水湿之邪阻滞气机,使得气血不能上荣于面,导致面色晦暗无华。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足胫浮肿如水状的症状,这是因为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之邪下注于下肢,导致下肢水肿。

对于这两种情况的治疗,中医通常采用健脾益气、化湿行水的原则。对于脾脉坚而长、面部色黄、少气的患者,治疗时应注重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的方法;而对于脾脉软而散、面色不泽、足胫浮肿的患者,则应注重健脾益气、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方法。同时,中医也强调“治未病”的思想,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调养身体、增强体质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肾脉的脉象变化往往能够反映出肾脏的功能状态以及与之相关的病理变化。“肾脉坚长,搏击指下,面部黄而带赤”与“肾脉软而散”的两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中医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肾脉坚长,搏击指下,面部黄而带赤”,这种脉象通常意味着肾脏受到了心脾之邪的侵袭,导致肾脏功能受损。肾脉坚长,搏击指下,表明肾脏的气血充盛但运行不畅,可能存在气血瘀滞的情况。面部黄而带赤,则是心脾之邪盛侵犯于肾的外在表现。在中医理论中,黄色通常与脾脏相关,而赤色则与心脏相关。当心脾之邪盛时,它们可能会通过经络或气血的传导,侵犯到肾脏,导致肾脏功能受损。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腰痛如折的症状,这是因为肾脏位于腰部,当肾脏受到损伤时,腰部自然会感到疼痛。

“肾脉软而散”,这种脉象则通常表明肾脏的精血亏虚,无法有效滋养身体。肾脉软而散,意味着肾脏的气血不足,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在中医理论中,肾脏主藏精,精生髓,髓养骨。当肾脏的精血亏虚时,身体的骨骼、肌肉、筋脉等组织器官无法得到足够的滋养,就会导致身体衰弱、无力等症状。同时,肾精亏虚还会影响到身体的恢复能力,使得身体在受到损伤或疾病侵袭时难以恢复健康。

对于这两种情况的治疗,中医通常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对于肾脉坚长、面部黄而带赤、腰痛如折的患者,治疗时应注重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活血化瘀、温补肾阳的方法,以消除心脾之邪对肾脏的侵袭,恢复肾脏的功能。而对于肾脉软而散、精血虚少的患者,则应注重补肾益精、养血安神的方法,以增强肾脏的精血储备,提高身体的恢复能力。

总之,中医对于肾脉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在面对具体疾病时,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脉象、症状以及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调养和体育锻炼,以维护肾脏的健康和功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