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新战国七雄:赵国崛起 > 第110章 危机乍现,魏赵交锋

新战国七雄:赵国崛起 第110章 危机乍现,魏赵交锋

作者:孙苏中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5:15:47 来源:小说旗

匈奴得了赵国暗中资助,气焰愈发嚣张,恰似被添了猛柴的野火,攻势排山倒海般涌向魏国边境。

原本广袤宁静的北疆防线,瞬间沦为硝烟弥漫、喊杀震天的修罗场。

魏国边境的戍卒们,日夜坚守在了望塔与城垛之上,起初望见远方扬起的滚滚沙尘,还心存侥幸,以为只是小股游骑扰边。可转瞬之间。

那遮天蔽日的匈奴铁骑便如汹涌潮水般扑至眼前,马蹄声震得大地瑟瑟发抖,似要将这片土地踏碎。

城墙上,魏国的弓弩手们满脸凝重,搭箭、拉弓,动作一气呵成,随着一声令下,箭雨如蝗虫过境般飞向敌军。

然而,匈奴此次来势汹汹,前排的骑兵高举着厚实盾牌,组成一道密不透风的“铁墙”,多数利箭被纷纷挡落。后续的骑兵则趁机猛冲,挥舞着长刀,砍向城楼下的魏国士兵,一时间,血肉横飞,惨叫不绝于耳。

礌石也不断从城头滚落,每一块都有磨盘大小,带着千钧之力,砸入匈奴阵中,将那些凶悍的骑手连人带马砸得粉碎,可匈奴人毫无退意,依旧前赴后继,一波接一波地冲击着防线,魏国边境压力剧增。

秦地百姓,本在魏国治理下初尝安稳富足滋味,忙着田间农桑,工坊劳作,憧憬着更好日子。

但此刻,听闻匈奴肆虐北疆,想到那烧杀抢掠的惨景或许会蔓延至此,人人自危,惶恐不安。街头巷尾,弥漫着紧张压抑氛围,集市不再热闹,孩童们被大人紧紧护在家中,农户们望着田地里即将收获的庄稼,满脸愁容,生怕辛苦一年的成果毁于一旦,匠人们也无心做工,作坊里一片死寂,大家都在为未知命运揪心。

李桓在魏都得知前线军情紧急,怒发冲冠,目眦欲裂,当即决定亲赴前线指挥抗匈。

他深知此次危机非比寻常,不仅关乎魏国疆土完整,更牵系着中原诸国的安稳格局。抵达前线营地,营帐内灯火通明,将领们围聚,面色凝重地汇报着军情。李桓目光如炬,仔细聆听后,迅速调整部署。

一方面,他下令从各地紧急抽调精锐弓弩手,加强城头火力,命工匠日夜赶制巨型床弩,这种床弩需数人操控,射程远、威力惊人,箭头涂上桐油,点燃后射出,能在敌阵中引发大火。

另一方面,组织敢死队,趁夜出城,在匈奴营地周边埋下伏雷,以待时机给敌军致命一击。

战场上,李桓身披重甲,手持长剑,亲自登上城楼督战。

在他鼓舞下,魏军士气大振,床弩齐发,带着呼啸火焰的巨箭划破夜空,落入匈奴阵中,顿时燃起熊熊大火,烧得敌军人仰马翻。

匈奴攻势稍缓,可依旧围着城墙打转,试图寻找薄弱环节。这时,敢死队成功引爆伏雷,“轰轰”巨响震得匈奴军心大乱,魏军趁势出城反击,与匈奴短兵相接,杀声震天,双方士兵扭打在一起,鲜血染红了脚下土地。

而在后方,李桓并未放松对赵国通匈证据的追查。他深知,赵国这颗“暗雷”不除,魏国永无宁日。

“鹰眼司”的探子们倾巢而出,扮作各种身份,穿梭于秦赵边境、各国商路,不放过任何可疑线索。

一日,在靠近赵国边境的一个小镇客栈,一名形迹可疑之人频繁与过往的塞外商人密谈,言语间隐晦提及与匈奴交易之事。“鹰眼司”探子不动声色,暗中观察多日,待时机成熟,一举将其擒获。经严刑审讯,此人供出是赵国派来与匈奴传递消息、协调物资补给的密使,还供出藏有密信之处。

李桓拿到查获的赵国通匈密信,如获至宝,当即命人快马加鞭,将证据送呈各国。齐楚等国君主收到密信,起初震惊,继而愤怒不已。

楚王在朝堂上拍案而起,大骂赵国不义,齐国大臣们也义愤填膺,纷纷请命要与魏国一同制裁赵国。原本因赵国“黑羽卫”搅局而稍显疏离的各国关系,因这份铁证,再度紧密联结,不过这次,是共同针对赵国的怒火联盟。

齐楚等国迅速陈兵赵境,大军浩浩荡荡,军旗猎猎,刀枪林立。

各国使者前往赵国王廷,义正言辞地谴责赵王背信弃义之举,要求赵国给出说法,并索赔损失。

赵国边境守将望着城外如林的敌军,额头冷汗直冒,深知大祸临头。

国内百姓听闻此事,对赵王罔顾民生、私通外敌之举更是怨声载道。

本就因征兵、高额赋税不堪重负,这下更是怒火中烧,多地爆发小规模起义,百姓们手持简陋武器,冲向县衙官署,要求减轻负担、惩处奸臣,赵国陷入内外交困的绝境。

往昔的勃勃野心,如今被现实狠狠打脸,只能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寻路,试图挽回局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