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汉与罗马 > 第190章 洛阳水冷

大汉与罗马 第190章 洛阳水冷

作者:云霞漫山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6:20:32 来源:小说旗

袁华和古塔,带着一百名白马少年在洛阳住了十五天,他们白天走入洛阳的市井,与大汉的百姓交流。夜晚在一起研讨,并写下了一个文件,作为不奴族和大汉融合的根脉,也作为未来整合世界的民族宣言。

到目前为止,不奴族有一个先天的优势,那就是不论是乌孙,大月氏,阿兰,还是被征服的匈奴,他们所有人都认为自己的祖先起源于东方,他们是同一条根脉上开出来的不同花朵。

现在,这些花朵要回溯源头,他们信仰新拜火教,他们相信人类终将整合,才能造出钢铁的巨人,征服宇宙,所以这群人聚在一起要开万族统合之认知。

这个文件的名字叫做《新中华文明:以汉语为针,以民为本,以科学为斧,以工业为力量,征服自然和宇宙》

世界需要一种共同的语言,这种语言能够承载一切交流,它能极其精准和高效的表达,能承载人间的一切真理。

相较于其他语言,例如阿兰语,乌孙语,匈奴语,他们的文字都是模糊不清的,他们无法承载更多的知识。

往往为了一个新的概念,一个新的物品,他们需要重新创造词汇,而汉语可以简单组合来进行表达。

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以音节发音为标准的语言,他们的随着距离的延伸会不断变化,比如“水壶”,同样源于东方游牧民族语系的阿兰,乌孙,大月氏和匈奴,发音相近,却又不同。

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很多词汇会越来越不一样。

但汉字却能坚守千年而不变,这样方便知识的传递,也方便认知的统一。

汉语,如同一根坚韧的针,穿过历史的迷雾,串联起世界的文明碎片。它不仅是语言的载体,更是思想的纽带。在这根针的牵引下,它将整合世界各民族的力量,带领全人类征服自然,最终迈向宇宙的深处。

新的中华文明,以“民”为根基。民,是文明的血脉,是进步的源泉。无论是东方的农耕智慧,还是西方的航海文明和商业精神,亦或是南美关于天文和数学研究,最终都是为了人的福祉。人生而有区别,最终的富裕程度可能会有差别。但不奴族要不断提高生而为人的生存底线,从最基本的土地所有权和住房开始,逐步推广到教育和公共设施,要每六年制定一个新的人类生存底线标准。

科学,是劈开神秘迷雾的战斧。新的中华文明不再依赖神话与传说,而是以理性与实证为武器,揭开自然的面纱。从发动机,到热气球,从自然育种,到人工育种,从生物自我免疫,到药物治疗,科学的力量将推动人类突破一个又一个极限。而汉语,作为科学的载体,将把这些知识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全部的华夏族共同受益。

工业,是推动生产力的力量。新的中华文明将以工业为纽带,整合全球资源,形成强大的生产力网络。从金属冶炼,到工业制造,从水力到热动力,从风帆到发动机,工业的力量将让人类不再受制于自然的局限。而汉语,作为沟通的桥梁,将让世界各民族在工业化的浪潮中紧密合作,形成无坚不摧的合力。

征服自然,只是第一步;征服宇宙,才是终极目标。新的中华文明将以地球为起点,以星辰大海为归宿。在这条道路上,汉语将成为人类共同的语言,科学将成为人类共同的信仰,工业将成为华夏族共同的工具。而“民”,将始终是这一切的核心。

新的中华文明,不是封闭的孤岛,而是开放的海洋。它将以汉语为针,以民为本,以科学为剑,以工业为翼,编织出一幅人类未来的壮丽图景。在这幅图景中,世界各民族将携手共进,共同书写属于全人类的辉煌篇章。

写完这篇文章,袁华和少年们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何大汉千百年能够不断统一?

文字可能是关键!

尽管发音可能不同,但大汉最不同于草原的就是文字。一份政令,在大汉各个地方的理解是相同的,这就是认知的统一!

而草原,一份文字,经过多次翻译以后,意思会有所改变,会产生认知离散,从而无法产生心灵上的统一。而且,语言一旦变化,人心就会变化,因为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那就是你我,而不是我们。

大将军邓骘在此期间,专门派人请袁华到家里进行家宴,期间邓太后刚好回家省亲。

邓太后让左右皆退下,三人单独聊了一个时辰。

袁华在回到驿站以后,曾经对古塔说:“邓太后,乃奇女子也!东汉何其有幸,能有此太后坐镇大汉,延续了大汉的气运。”

袁华早已派人了解过邓太后,原因很简单,邓太后才是现在大汉真正的掌权之人。

东汉永初元年(公元107年),汉和帝驾崩,年仅二十七岁。朝堂之上,群臣惶惶,天下未定,幼主即位,国事如麻。

在这风雨飘摇之际,一位女子挺身而出,以她的智慧与魄力,稳住了东汉的江山。

她,便是邓太后。

邓太后,名绥,南阳新野人,出身名门,自幼聪慧过人。她不仅精通经史,更兼有政治远见。汉和帝在位时,她便以贤德着称,深得皇帝信任。和帝驾崩后,她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开始了她长达十六年的执政生涯。

邓太后的首要功绩,便是稳定了政局。汉和帝去世后,朝廷内外暗流涌动,权臣宦官各怀心思。邓太后以铁腕手段,迅速平息了内部的纷争。她重用贤臣,如杨震、李固等,整顿吏治,肃清贪腐,使得朝政清明,天下归心。

在经济上,邓太后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她深知民为邦本,下令减免赋税,减轻百姓负担。同时,她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使得东汉的经济在短时间内得以恢复和发展。

她本身极其简朴,并同样严格要求家人和皇室,她曾说,“食不过求饱,衣不过求暖,何须奢靡”。

在文化教育方面,邓太后也颇有建树。她重视儒学,提倡教化,广设学校,选拔贤才。她本人更是博览群书,常常与大臣们讨论经义,推动了东汉文化的繁荣。

她是中华第一个让女孩和男孩共同上学的女子,她开创了第一个男女共同上学的学堂,虽然只是针对官宦和贵族,但这已经是壮举。

她还亲自撰写《女诫》,教导后宫女子修身养性,成为后世女子教育的典范。

她投资造纸业,纸张可以大规模制造,并慢慢便宜下来,她是最初的推动者。

邓太后的外交政策也堪称明智。她深知边疆安定对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对羌族等少数民族采取了怀柔政策,既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又维护了边疆的稳定。

袁华并不知道,这位太后被后世称为“皇后之冠”,后世的皇后大多以她为楷模。

但袁华从交谈里,知道这位太后,极其智慧,她隐晦的提到,要让一部分家人加入海外开拓。

袁华说:“海外开拓是有风险的。”

可邓太后却直白的说,“于邓家而言,此世间最危险之地,莫过于我死后的洛阳!”

袁华听懂了!

大汉这个王朝,极其依赖外戚。卫青,霍去病,霍光,这些名臣光耀古今,开创大汉雄霸之基业,却全是外戚。

但大汉的外戚,往往会遭到血洗,一轮接一轮,如风雪般,残忍而无情。

邓大将军在一旁默默无语,他虽然无愧于心,但也深知大汉的过往,深知一旦邓太后离开,邓家的危险。

太后最后说道:“我兄,必须与我共命运!可子侄无辜,请先生带他们去海之极,我邓家无所求,只求他们可以安度余生。”

袁华并不知道这个家族最后的命运,但他佩服这个女子的胸怀和毅力,佩服她挑起整个王朝的命运,甚至搭上自己的家人。

他说道:“十月,邓家可以派人加入去美洲的船队,我会安排好一切,请太后放心,华必竭尽全力为邓家留下血脉。”

邓太后点头,说道:“我若不死,必助先生开拓四方!大汉水深,洛阳寒凉,先生不要过多牵涉其中。”

袁华作揖,他佩服这位太后能看透世间的繁华,毅然送自己的子侄出海,避开未来的祸事。

太后离去后,大将军单独对袁华说:“我将安排第一批三万流民,前去南海,一来可以缓解大汉国库空虚,二来可以帮助先生开拓海外,请先生照顾好我大汉子民。”

袁华鞠躬道:“必不负太后和大将军,必不负大汉子民,我袁华会尽全力照顾好他们,不饿死一人,不冻死一人。”

大将军作揖,轻声说道,“我邓家子侄,也拜托袁先生了!”

袁华说道:“我会安排他们先去,并定期安排他们派人回来,向您和太后汇报他们的生活情况。”

两人不再多言,作揖拜别。

古塔听过后,问袁华:“为何,一国要如此对待有功之家族?”

袁华回答:“因为权力,和权力所带来的利益!”

古塔再问:“是否可以立法,保护有功之人?”

袁华反问:“你知道为何不奴族一个任期只有六年?”

古塔明白了,他说道:“退,其实是一种保护!”

袁华点头,说道:“古塔,人性贪婪,人心莫测,不可一味进,要思考退!”

古塔却再次反问:“先生,你进的很猛!”

袁华哈哈大笑,说道:“我在神的梦里已经活过一生,此生是平白来的。”

古塔却说:“我八岁就跟着先生,先生若进,我古塔就进,这八年也是我的一生,往后的日子也是平白来的。”

袁华静静的看着他,伸手摸了摸他的脑袋,可这孩子已经长的好高,他叹息了一声,说道:“古塔,我对你有两个要求,你要答应!”

古塔看着他,等待他说话。

袁华说道:“一,四十岁前,你在不奴族可以锐意进取!二,四十岁后,你要去美洲,独领一地开发,在那里继续理想,传道授业,远离权力中心。”

古塔点头,说道:“是,古塔听您的话。”

窗外,洛阳的夜色是如此的安静,却又深沉如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