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汉与罗马 > 第216章 高句丽人

大汉与罗马 第216章 高句丽人

作者:云霞漫山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6:20:32 来源:小说旗

在古老的东北大地,秽貊族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且丰富多样。

秽貊族,是秽族和貊族,两个民族的合体。

秽族,从名字上来看,应该是知道耕种的民族,但耕种的水平并不高,生产情况如同野草。

而貊族,从名字上来看,这是北地的一种野兽,这说明他们是狩猎民族。

这说明这个民族从合并起,最开始就知道耕种和狩猎,他们不同于匈奴族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他们最开始就是一个定居型民族。

凡定居,知道狩猎,那么这个民族就必然擅长于建造保护自己的营寨,以及擅长弓箭。

早在商周时期,中华的历史里,秽貊族的活动就有了相关记载。他们主要分布在今东北的松花江流域、鸭绿江流域以及朝鲜半岛北部等地。

秽貊族早期以渔猎、采集和简单的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在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上升。

在政治方面,秽貊族的社会组织形式较为松散,由众多部落组成。但在某些时期,也出现过相对统一的部落联盟。

战国至秦汉时期,秽貊族与中原地区的交流逐渐增多。他们受到中原文化的一定影响,同时也与周边其他民族相互交流、融合。

西汉时期,部分秽貊族人南迁,与当地民族融合。

秽貊族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他们崇拜自然,敬畏天地,认为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皆有神灵。在重要的时节,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服饰多以兽皮和麻织品为主,色彩鲜艳,图案粗犷而富有特色。在饮食方面,以谷物、肉类和鱼类为主要食物,擅长腌制和烧烤。

在政治方面,秽貊族早期可能是以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各部落首领共同商议重大事务。随着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等级制度,首领拥有较大的权力和权威。他们重视军事力量,部落中的青壮年男子常常接受军事训练,以保卫部落的安全和利益。

在经济方面,秽貊族以农业为主,种植粟、黍等农作物,同时也从事畜牧和渔猎。他们善于养殖猪、马、牛等家畜,渔猎所得也是其生活资料的重要补充。此外,手工艺制作也有一定的发展,如制作陶器、骨器等。

秽貊族并非一个单一、纯粹的族群,而是由多个部落和群体融合而成。其活动范围广泛,涵盖了现今中国东北的部分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

扶余,这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族群,与秽貊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扶余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秽貊族的发展和分化。一部分秽貊族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过不断的融合与演变,逐渐形成了扶余族群。扶余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社会结构和制度受到了秽貊族传统的影响。

而高句丽,同样与秽貊族有着深厚的渊源。高句丽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秽貊族的基础。高句丽在吸收秽貊族的特点的同时,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

从民族起源的角度来看,秽貊族如同一棵根基深厚的大树,扶余和高句丽则是从这棵大树上生长出的枝丫。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东北古代民族发展的一部分。秽貊族的传承和演变,在扶余和高句丽的历史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袁华在洛阳大量查阅了高句丽人的起源资料,想要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这个民族。

高句丽人,可以说,是秽貊人的分支。

而汉代以来,高句丽人常常被大汉征调参与战争,他们又再次融合了大汉的军事文化。

通过和洛阳的边军老兵的交流,袁华总结高句丽人的战术如下:“要塞,弓箭,偷袭,铠甲化和耗死你”。

这不是一个擅长骑兵作战的民族,这个民族其实是步兵为主的战争民族。

袁华觉得吧,这就像是一个弱化版的罗马!

他们都披甲,只是,罗马人主要的武器是盾牌,短剑和投矛;而高句丽人,是长矛,刀和弓箭。

这个时代高句丽人居住地方是个什么样子?

按照老兵们的描述,袁华已经看到了那些场景。

高句丽人大多居住在东北的山地之间,广袤的森林从山脚一直蔓延至山腰,树木高大而挺拔,有古老的松树,枝干粗壮,松针如针般细密;有阔叶的杨树,叶子在微风中沙沙作响。林间地上铺满了厚厚的落叶,散发着泥土和腐木的气息。

林间的落叶深度有时都能超过两米深,这片森林古老而神秘,参天大树遮天蔽日,阳光艰难地穿透层层叠叠的枝叶,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树木高大密集,枝干相互交错,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军队在其中行进,举步维艰,视线受阻,难以辨别方向。士兵们不得不挥舞刀剑,砍断荆棘和藤蔓,开辟前进的道路,这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体力,也延缓了行军的速度。

森林中的地面布满了腐烂的树叶和潮湿的苔藓,一脚踩下去,常常陷入深深的泥潭,让士兵们的脚步变得沉重而迟缓。而且,复杂的地形为敌军的埋伏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不知何时就会从阴暗的角落中射出冷箭,或是突然杀出一队敌军,让人防不胜防。

而东北山地的气候更是残酷无情。冬季,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冰冷的雪花如刀割般扑打在士兵们的脸上。气温骤降,极度的寒冷侵袭着每一个人,冻伤、冻僵的情况每一日都在发生。厚重的积雪让道路变得湿滑难行,马匹时常滑倒,物资运输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夏季,暴雨倾盆,电闪雷鸣。雨水如注,瞬间将道路变成了泥泞的沼泽,士兵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水中挣扎前行,装备和武器被雨水浸泡,极易损坏。潮湿的环境让疾病迅速蔓延,士兵们身体虚弱,战斗力大打折扣。

这样的自然环境,会造成一种军事困境,那就是伏击无处不在,陷阱无处不在,军事补给非常不安全。

在密林中,相隔一里地,你也看不到有军队和你擦身而过。

然后,他们就在几百米外屠杀你的同伴,你也完全看不见。

士兵也不敢轻易冲进老林子里面,第一,你不知道是不是陷阱;第二,原始森林里太容易迷路了,很多士兵走进去,就再也回不来,那就是一个吃人的地方。

最后,高句丽人还有一个绝活!

这群人在山谷的河流和溪流边的冲击区种地,可城寨却是建在陡峭的高山之上,专门选择非常陡峭的地方,极其难以进攻。

高句丽人一旦打不赢,他们就缩进营寨,开始死守。

只要熬过十月,大汉就只能退兵,因为寒冷的天气会冻死一切。这时补给就会极其困难,不要说一万人,就算是几千人的补给,大汉也难以送进寒冬中的原始森林。

这就是一个死局,四月时,森林开始解冻才能出兵;可九月,你就必须撤回!

在原始森林里,行军加打仗,只有五个月,搞个毛线?

而且,大汉没有棉衣!

是的,你没有看错,汉代,隋代,甚至到唐代,棉衣都是奢侈品!

士兵根本就没有可以真正抵御严寒的服装。

来,我给你几捆麻布,你裹一裹,要不你去掏点芦花塞进去,就着麻布芦花,然后试着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搭个帐篷熬过冬天的夜晚!

我想说,冻不死你!

高句丽人也没有棉衣,但他们长期狩猎,东北的动物皮毛很厚实,而且他们在冬季可以躲进高大的营寨,不用露天宿营。

所以,真正难以征服的不是高句丽人,而是东北边这无尽的蛮蛮雪林。

可不奴族不同,他们非常不同!

第一,不奴族大多数人生活的地区,其实都是寒冷地带。乌孙人,匈奴人,阿兰人,他们都有过冬的知识。比如,掏地窝子,挖雪房子,冻伤用雪擦拭身体,冬季给马匹穿上马衣,用皮毛包裹马腿。

第二,不奴族不缺过冬的皮毛,他们甚至还有棉衣。只是,海南岛并不适合种植棉花,但是遥远的美洲每次返回的时候,都会带来大量的棉花,那是新希望城下面,南面的附属部落耕种的。

现在,这些棉花在海南岛被制作成棉衣,分发到了每个士兵的行李背包里。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套春秋装,一套冬装。而且,这些货听说要到北方,都拿出了自己手里的皮毛。愿意的话,这群货能用皮毛把自己全部裹起来。

第三,不奴族有工业,有石油产物,海南岛现在也有煤油了。这些煤油不是来自中亚,而是返程船只带回来产于南美洲北部闪电湖沿岸的石油制品。

煤油燧石齿轮打火机,加上煤油,这些士兵可以很容易引燃干柴,铁皮通风管加上柴火炉,他们能把帐篷也变得暖和起来。

现在袁华就站在正在建造的北铁城中,这里离开大海大约不到两公里。五月的风,很暖,也很柔和,这是最美的季节,满山都开遍了花海。

尔青将营地选在有水源的高坡地带,先是用圆木搭建了一个三米高的环形营寨,看着倒是有点西方蛮族风。

但尔青的说法倒是挺实在,经过计算,同样的面积,圆形营地更加节约木料和人力。

他指着远处正在建设的砖窑,说道:“这里只是一个过渡,很快我们就会开始建设城墙了。”

他带着袁华在营寨里四处走动,看过蒸汽锯木厂,蒸汽锻造厂,蒸汽武器制造厂,水塔,排水和供水系统,马圈,牛圈,军营,工人宿舍区。

可就在这时,远方有号角声传来,尔青停下步伐,开始认真的听,没有听到第二声,才说:“有敌人来袭,一声代表一百以下的敌人,千人两声,三千人三声,五千四声。”

袁华点头,他突然来了兴趣,说道:“所以,来敌在百人以下?我还没有见过高句丽人的军队,我去看一看。”

于是,一名千夫长陪同袁华,带着三百皮甲轻骑兵就出了营地,朝着号声来的北方,疾驰而去。

袁华要第一次遇上高句丽的军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