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汉与罗马 > 第41章 大旱

大汉与罗马 第41章 大旱

作者:云霞漫山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6:20:32 来源:小说旗

七月到八月,天地不仁,雨水少的可怜,太阳却如此毒辣。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贵霜还没有进攻,阿兰草原却先出事了,大干旱降临。

草原上的大旱,是一场无声的灾难,它悄然而至,却以一种几乎不可逆转的力量改变了这片广袤土地的面貌。在这片曾经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地方,干旱如同一只无形的巨手,悄无声息地掠夺着生命的活力。

起初,草原上的清晨还带着一丝湿润,露珠在草尖上闪烁,仿佛是大自然给予的希望。然而,随着太阳的升起,温度迅速攀升,那点点露珠很快就被蒸发,消失得无影无踪。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阳光直射在大地上,仿佛要将每一寸土地都烤焦。草原上的风,不再是往日的温柔,而是带着灼热的气息,吹拂过每一寸肌肤,让人感到刺痛。

草,这片草原的主角,开始变得枯黄。它们曾经是那样翠绿,那样生机勃勃,但现在,它们低下了头,失去了往日的骄傲。草根部的土地开始干裂,裂缝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记录着干旱的残酷。曾经繁茂的草丛变得稀疏,有的地方甚至露出了光秃秃的地面,那是生命无法触及的荒凉。

河流和湖泊,草原上的血脉,也开始干涸。水面一天天下降,露出了河床的石头,那些曾经在水中嬉戏的鱼儿,现在只能在泥泞中挣扎。湖泊变成了水洼,水洼又变成了泥潭,最终,连泥潭也干涸了,只剩下一片片龟裂的土地,记录着水曾经存在的痕迹。

动物们的生存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牛羊不再悠闲地吃草,它们的眼神中透露出焦虑和恐慌。它们四处寻找水源,但往往只能舔舐那些几乎干涸的水坑。野生动物,如鹿和羚羊,它们的迁徙路线被打乱,不得不在干旱中寻找新的栖息地。一些无法适应的动物,如小型啮齿动物和昆虫,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甚至整个种群消失。

牧民的生活也变得艰难。他们依赖草原上的水草生活,但现在,他们不得不面对牲畜因缺水而死亡的现实。他们的生活来源受到了威胁,不得不寻找新的生计。一些牧民开始迁移,争夺那些还有水源的地方,这样的迁徙伴随着血腥和死亡。

沿着伏尔加河,两岸发生无数的部族厮杀,部落联盟和大首领却一言不发,他们本身就是这场厮杀中的一员。

这就是草原,强者生存,而弱者死亡!

伏尔加河的上游,河床都开始分段裸露,浅浅的水流之下,能看到淤泥和砂石,不奴族的商队已经无法进行上游的交易。

不奴族因为修建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开挖大量的田间鱼塘,又有高加索山脉的水源滋养,他们的日子还算过的去,庄稼还能获得定期的水源补给。

众人在北城外行走,这里原本有一个小部落,现在已经没有人烟,到处破败不堪,甚至有人类的尸骨,被风吹干,就这么躺在沙土里。

可老阿拉什伸手抓了一把泥土,轻轻一握,泥土就如同沙砾,从他的指缝间流下,飘散在炎热的夏风之中。

他就那么看着自己手里残余的沙砾,叹息道,“天不佑阿兰啊!死亡之神,在凝视这片土地,血液会弥散,大地将陷入动荡!”

袁华他们都没有说话,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将要发生的事情。

刘玉也叹息道,“牧民们活不下去,那么沿着阿兰族的边界就是战争,西北面的东哥特,西南面的罗马,东面的匈奴,必然会受到攻击。成千上万的阿兰人会加入战争。这时只能依靠掠夺,部族才能存续,否则内斗也会死去无数阿兰人。”

袁华没有说话,作为现代人他无法接受大量的人渴死饿死,或者到处是杀戮,白骨露于野,千里无人烟。

崔力也蹲下去,用手抚摸着干燥的泥土,他说道,“大汉也有灾荒,那时也是流民无数,沿路都是白骨。”

袁华思考良久,他站在炎热的风中,抬起头,说道,“我们还有多少粮食?”

刘玉叹息道,“已经不多了,如果打开城门,灾民会淹没不奴山谷,我们也会被拖入深渊。”

可袁华是华夏人,他从不屈服于天地,他知道人的价值,他说道,“我们问百姓借粮,在里海周边建立两个营地,用我们的余粮,用海鱼,能救一个就是一个,让他们加入不奴部,我们来提供粮食,先撑过十月!”

乞力却说,“有粮食,没有淡水,也就救不活那些人丁。”

袁华转身对崔力说,“崔叔,我们是不是在大海边有上千口煤火熬盐的大铁桶?”

崔力点点头,说道,“应该有一千二百口。”

袁华说道,“给铁桶加一个盖子,让灾民在大海边熬盐,盖子会凝结水汽,灾民可以收集淡水,盐交给我们。”

关于熬盐会蒸发水分,这些人都是知道的,可他们确实没想到可以收集这些水。

这样一来,一个大铁桶一天能熬四桶盐,每桶海水都重达一百公斤,这里面绝大多数都是水,水占到百分之九十六,盐的比重很少。

袁华指着里海说道,“就算只能收集到一半,那每个桶子一次能收集到五十公斤的淡水,四次能收集到两百公斤的淡水。能够提供至少130人的饮水量。1200个金属大水桶,能在这片大海边,救活16万人。如果密封能够做的再好些,每增加百分之十的淡水收集量,就能多救活1.6万人,或者牲畜,我们要快!”

刘玉想到了什么,她说道:“陶器也能煮水,我立刻让陶器坊立刻烧制大量装水的大型容器,陶器也可以烧水,让那些吃饱饭的人,去挖煤,只要有源源不断的煤,就有源源不断的水。”

这一下,就这一下,所有人都看到了希望,金属桶很难制造,可陶器的烧制很快。只要土壤合适,甚至可以派人就地取材,就地烧制。

刘行看到了源源不断的人口,他大声喊道,“我立刻安排,让所有回港的船只带上铁桶,煤和烧窑工匠出发。”

乞力喊住他,说道,“我和你同去,营地要派军队保护,人饿疯了,什么都干的出来。”

两人飞身上马,绝尘而去!身后是马蹄扬起的干燥烟尘,弥漫了众人的双目。

三天后,里海北岸的两个大型贸易据点开始点火,每个据点都有六百个铁炉。

崔力带着工匠仔细制作封口的铁盖,熬煮时用泥巴封口,接水的陶罐用的是细口陶罐,上面还盖了木板,防止水分蒸发。这一天,六百铁炉在日夜不停的熬煮海水,一百公斤的海水,能够提供将近七十公斤的淡水,一天就可以储存168吨淡水。可陶罐不足,他们不得不在一边挖出大坑,用两批陶罐接水,然后倒入坑里,一夜就形成了一个小水塘。

轻骑兵分散冲进干燥的荒漠,通知他们遇见的所有部落,他们冲进有人的部落就会大喊,“去不奴部贸易站,加入不奴部,那里有水,可以活命!”

先是,三三两两的人来了,他们盖下手印,领取装满清水的陶罐和一包粮食。

然后,是更多的人,他们都是小部落的族民。小部落根本就抢不到大河边的位置,他们驱赶着瘦弱的牲畜向着大海边迁移。

人越来越多,牲畜也越来越多,袁华站在营地里,无比焦虑。

他知道,水的问题可以解决,可草呢?牲畜不能只喝水,它们要吃草才能活下去,没有这些牲畜,再多的人也无用。

这时,乌孙部的可彦正好过来,商量采购铁箭矢的问题,他站在船上也看到了阿兰草原的灾难和海边无数的灾民。

可彦跳下摆渡的小船,淌水走来,大声喊道,“乌孙部可以帮忙!乌孙人愿意帮忙!”

四天后,乌孙人在里海东岸收割的牧草,用大船运来,码头上全是加入不奴部的阿兰人,他们在大声呼喊,“不奴和乌孙,亲如兄弟,永世友好!”

袁华也不让乌孙人民白干,他特批了十万铁箭头,让不奴山谷的工匠用模具日夜不停的制造,再用海船送到东岸。

临别时,可彦对袁华说,“贵霜人应该在十月进攻,他们想等我们的粮食成熟和牛羊肥美时,来收割我们!”

袁华说道,“可彦,只要你们一句话,不奴部就会渡海而来!”

两只手,在里海的湿热海风中,紧紧的握住,如同两个部族紧紧相连的命运。

临走时,可彦对着海边不断挥手的袁华,大声喊道,“我和解忧部商量好了,下一次送牧草的时候,会派出五百儿郎来不奴部学习汉字!”

是的,乌孙没有文字,可彦部渴求文明,他们已经决定学习汉字和汉语。他们已经决定,用汉字来记录自己族群的历史,他们要把自己的历史用汉字刻在石头上,万古长存。

随着海船远去,袁华已经不可见,但数千煤火熬制海水的烟尘,将天空的云朵染了颜色,可彦听到身后的族人在轻声议论,“不奴族居然能够挑战天神,简直不可思议!”

可彦转身说道,“不仅仅是不奴部,我们,我们可彦和解忧也和不奴部站在一起!”

他举头望天,仰天长啸,大声喊道,“若神明有眼,请你睁开双目,给这片大地上的生灵留一条活路!”

阿兰的大部族也知道了消息,他们却毫不为意,很多首领只是淡淡的说道,“这是神的旨意,不奴只是徒劳!”

而这一刻,袁华站在高地上,命令驾起更多的陶器和煤火,他指着干旱的大地,大声喊道,“把多余的水,还给草地,天上没有雨水,我们就从大海里取”

然后,他再次大喊,“凡不奴浇灌之地,皆为我土,谁要来抢,就献上生命!”

骑兵在沿海的帐篷里奔行,把袁华的话传向四方,十万不奴部民众走出帐篷,从火堆边站起,放下怀里的羊羔,放下手里的牧鞭,放下赶车的马鞭,放下肩头的树木,在大海边齐齐高声大喊,“凡不奴浇灌之地,皆为我土,谁要来抢,就献上生命!”

九月底,当第一滴雨水落下时,不奴部已经成为阿兰草原上最大的部族,拥有十三万族人,三个营地,分布在里海的西岸,北岸和东北岸。

他们开始建造城市,用割来的牧草喂养牛羊,从大海里捕鱼填饱肚子,虽然很多人都吃不饱,可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汉字姓氏“不奴”。

他们还在默默的劳作,可生命绝望时的互助,让他们的生命和情感紧密相连,从此永不分离!

九月三十日,大雨。

坐在茅草棚内,刘玉作为女史官,在接过一个战士的统计数据后,用炭笔在羊皮上写下,“今日,不奴部有民十三万三千七百零九人!民饥,日日劳作,心手相连,此后必为强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