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汉与罗马 > 第66章 源启变革

大汉与罗马 第66章 源启变革

作者:云霞漫山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6:20:32 来源:小说旗

刘玉在五月八日这一天,带着山海城和江海城的所有大匠师来到源启城。

源启之城,是不奴族在阿兰草原的第一个聚居地。

刘玉带着所有人参观了,当年的第一个码头,第一座房屋,第一座砖窑和工坊,所有人都感叹不已。

夜晚,刘玉在房间里,写下这样的提案:“源启之地,现有民四万,吾欲从此开启变革。学大汉之村庄,承不奴之匠制,在源启之地新建村庄十个,每村二千人。然村之一地,须有地,即有粮;须有工,即有钱;须有道路,则万物通达;此事应该循序而渐进。

先,吾等需为定居之民修建房屋,此房屋应好于城镇,方有人愿往之;

次,此村所耕之地,所牧之牛马羊,应有一半属于耕种之人,而新耕之地更应第一年收益尽归村人;

再次,城镇须修通各村之路,按时维修,保村通达。

最后,每村,应有一工坊,或木,或砖,或瓷,或铁,有一半村民应以工贸为业,方能繁茂。

农工一体,粮牧贸同身,道路通达,技能传承,方可生生不息矣。”

崔力和一众大匠师看到这个提案,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村之工造,可为粗品,而精品造于城镇之工坊。此为村镇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体系通达,万民合力。”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外面的村子农业,牧业和手工业,将要同步发展。两千人的村子,一半从事农牧业,一半从事手工业,村子按照分工将粗加工的东西送到城镇,而城镇可以利用水力和风力作坊,进行细致的精加工。这样,农村和城镇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样一来,村和城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为有了工业,那么村庄会和城镇紧密相连,而村庄又能很好的管理分散在外面的田地和牛羊马,他们希望创造一个高效且紧密的村镇体系。

源启是不奴人最开始劳作的地方,现在变革也要从这里开始。

崔力曾和大匠师们说道:“这很不同啊!大汉的农村没有工业,而不奴族的农村有一半的人要参与我们的工业大生产,生产的东西又能换成铁钱。我想啊,不奴人的村子,要比大汉的村子要富有一些,农人的日子应该也会好过一些吧。”

大匠师们看着这个提案,也说:“修大房子,修作坊,修路,开荒有一年的所得,种的粮食和养的牛马有一半是自己的,我等也想去啊!”

崔力笑骂:“等源启试点以后吧!”

刘玉也笑着说:“我们试点一年,看看效果,若这十个村子能欣欣向荣,那就全面推广,若有问题,我们还要继续改革。等到推广,你们也可考虑。”

众人再次商议,看看这个农工村,该如何合理规划,要保证百姓吃饱,穿暖,还能富裕。

一个新的不奴族农工村一点点展现在大家面前:

首先就农业而言,以麦和大豆轮种,另外还要大量种棉花,麻,作为经济作物,也同时解决老百姓的穿衣问题。田间每九亩地,要有一亩塘,要修水渠,建砖头水窖,这样既可以抗旱,还可以提供淡水鱼。马和牛放牧,羊圈养,因为羊吃草根。粪便收集作为肥料,和池塘每年清理出来的淤泥,以及草木灰一起沤肥,然后回田。

工业作坊因地制宜,靠近森林就是木业,靠近矿场就是矿石开采,靠近河流就是锻造,靠大海就是渔业,左右不靠可以烧瓷,也可以做周边村子原物料的粗加工。

崔力他们没有想到,真正改变不奴族的其实是那些没有天赋资源的村落。他们的二次加工,后来成就了很多真正的产业链,分工越来越细,做的东西也越来越好,产量也越大,他们成了这个农工体系中最有力的工业发动机。

而刘玉没想到的是,那些散出去的不奴人农工村,会是不奴人最终统治这片阿兰草原最大的助力。

这些村子离周边的阿兰部落的距离比城镇近很多,很多普通的阿兰牧民经常会到村里做客和交换物资。

当贫苦的牧民看到漂亮的村舍,看到一望无际的麦田,看到如同白雪的棉花,看到吃不完的咸鱼,看到人们手里的铁钱,看到不奴人家里的各种器物,看到羊圈里,草场上,那些吃不完的牛羊,看到冬日里的暖炕,看到为牛马过冬修的大瓦房。小部落最先坐不住了,因为他们最苦,他们需要不奴人的帮助,他们主动加入不奴族。

然后是中型部落,周边的小部落一旦开始变成村落,他们就显得特别的难受,原本生活还过得去,可一两年之后,再次相比之下,突然就不好了!

于是,中型部落也开始加入不奴族,希望不奴族以族人的方式对待他们,而他们愿意用土地来换取建造村落,以及学习不奴族的一切。

当小型和中型部落解体之后,大型部落也就失去了社会基础,看上去上万人的大部落,在工业体系之外,一旦生活产生对比,他们依然是孤独和贫穷的。

无论最后的时间有多长,他们最终会融合进不奴人农工村的海潮之中,当然这后面还有很多的故事和大历史的背景。

这一切,在源启变革之初,刘玉和崔力都是没想到的,他们最初只是认为很多田地离开城镇太远,农人劳作要虚耗太多时间和脚力。

而在村落里建立工坊,是因为他们认为只有粮食产出,不参与贸易,村人饿不死,但永远无法富裕。所以,他们为每个村子规划工坊,只是想让他们能够有多一点的铁钱收入,也可以利用农闲的时候,好好利用一下闲散的劳动力。

最有意思的是,这群从城镇里生活过的人们再次走入荒野,居然采用了城镇里面的劳动方式。

就算是农业,他们也开始进行分工,有人专门制造天然肥,有人负责专门除草,有人负责灌溉,有人负责鱼塘,有人负责修砌,有人负责运输。

除了大耕种和大收获的时候,全民上阵,其余的时候各自分工劳作,在执鞭者的管理下,井井有条。

而且,这些村落位于荒野,军训也一日不废,因为不奴族战争他们要参与,野兽也时常触摸于附近,这让他们对于武备更加认同和重视。

最后就是白马少年,每年毕业的学子,要选择一个村落或者军队去服务三年,之后才会分配工作。

这群孩子毕业的时候,军队和村长,要送白马去学校。用一匹白马来表达自己的诚意,把这些学子请进军营和村落。而这些少年,要教他们写字,帮他们写信,给他们解读政策,也和执鞭者一起商讨赏罚,他们一起劳作,一起战斗,一起生活。

这群白马少年,后来都是农业,工业,军队和文人之中的“大匠”,他们年轻时都是从田间,从工坊,从村落,从军队的最底层走出来,他们的根和不奴族的百姓紧紧相连。

袁华说:“若是五谷你都分不清,若是你连牛马都不知道喂养,若是你都没有和军人一起巡逻过,你凭什么管理别人?就凭你会写字?去你妈的,去死吧!”

反观,每一年的九月,军队和乡村的白马大队进城请人的时候。那时所有城镇皆是万人空巷,如同盛大的节日,人们看着马背上的少男少女们,都会在街边大喊:“我不奴白马少年,壮哉!”。

而当父母看着自己的孩子,被人用一匹白马恭敬地请走时,那是一种心里无上的骄傲,“你们看,快看,那个骑着白马的,是我的孩子。”

这就是不奴人的节日,这一天后来称为“白马节”,这让不奴人在心里有一种天然,对文化和文明的尊重。

而每日上午七时到八时的军事集训,每个月两天的轮训,优胜的社区团队会获得物资奖励,同时家家户户备有马匹,皮甲和弓刀,每年四月,山海城会在石壁前祭奠先烈,这让不奴人骨子里善武而勇烈。

这是一个混合了农耕和游牧,工业和航海,文明和野蛮的奇怪部族。汉字和汉语是官方语言,文字就像一条心灵锁链,让这个部族有别于周边。

而四面皆敌,战争随时会降临,敌人就像锻造钢铁巨锤,在不断锤炼这他们的灵魂和**,又让他们要不断前进,不断学习,不断强化自我内部的民族认同。

文明上,不奴人,有一种奇怪的自我认知,因为他们没有奴隶,这让他们在心理上俯瞰周围所有的文明。

后来,年老的刘玉,曾经这样说过:“这一切都是命运!是敌人成就了我们,是苦难和痛苦不断让不奴人团结。而我们来自四方,所以胸怀开阔,也因为人民的心更为开阔,我们才可以接纳四方而来,源源不断加入我们的部落,待之如亲。不奴啊!其实,只是浩大历史中的一个偶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