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让你做寻亲节目,你做等着我? > 第251章 师生情谊

在寻亲节目持续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浪潮下,节目组每天都会收到大量饱含着期待与渴望的求助信息。这一次,求助者是一位名叫林晓的年轻妈妈。林晓要寻找的是她失散多年的儿时好友,名叫苏颜。她们曾经在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小乡村长大,那里有大片金黄的油菜花田,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贯穿整个村子。两人总是一起在油菜花田里嬉戏,在小溪边捉蝌蚪,感情深厚得如同亲姐妹。

然而,在林晓十岁那年,苏颜的父母因为工作调动举家搬走。当时通讯不发达,两人就此失去了联系。林晓只记得苏颜有一个独特的习惯,特别喜欢收集各种漂亮的石头,还会用彩笔画出每块石头的模样,并且苏颜笑起来的时候,右边脸颊会有一个深深的酒窝。

节目组寻亲团队迅速行动,首先来到林晓儿时居住的小乡村。他们在村子里四处走访,与那些头发花白的老人们交谈,试图从他们的记忆中挖掘出关于苏颜一家的线索。

寻亲团队成员小王亲切地问一位坐在村口大树下乘凉的老奶奶:“奶奶,您还记得以前村里有个喜欢收集石头,笑起来右边有个酒窝的小女孩苏颜吗?她后来搬走了。”

老奶奶眯着眼睛,回忆了许久,缓缓说道:“哦,我有点印象。那孩子可机灵了,她爸妈好像是去了城里工作,听说在一家工厂上班,但具体哪个城,我这老太婆就不清楚咯。”

寻亲团队没有因为线索模糊而放弃,他们决定从苏颜父母可能工作的工厂入手。通过与当地劳动部门沟通,查找多年前从这个乡村调往城市工厂工作的人员记录。虽然记录繁琐且年代久远,但团队成员们耐心细致地翻阅着每一份资料。

经过数天的努力,终于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记录显示,有一对与苏颜父母情况相近的夫妻,当年被调往了临近的一座工业城市的纺织厂。寻亲团队立刻奔赴这座城市,与当地的纺织厂取得联系。

纺织厂的老厂长接待了寻亲团队,他皱着眉头思索着说:“我在这厂里待了这么多年,对以前的职工多少有点印象。但时间太久了,那对夫妻好像在几年前就离职了。不过我记得他们家闺女,确实很喜欢摆弄些石头,还经常在厂子里画画。听说后来他们家搬到了城市的新区。”

寻亲团队马不停蹄地赶到新区,在各个社区张贴寻亲启事,详细描述苏颜的特征。几天过去了,一位热心的社区工作人员打来电话:“我在整理社区活动照片时,发现有个女孩跟你们描述的很像,也有个酒窝,而且照片里她手里拿着几块石头。你们快来看看吧。”

寻亲团队和林晓急忙赶到社区,当看到照片的那一刻,林晓激动地说:“就是她,这就是苏颜!”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他们终于联系上了苏颜。

电话接通,林晓声音颤抖地说:“苏颜,我是林晓啊,你还记得我吗?咱们小时候在村子里一起玩的……”

苏颜在电话那头先是一愣,随即惊喜地喊道:“林晓?天哪,我当然记得!这么多年,我也一直想着你呢!”

两人约定了见面地点,当她们在约定的咖啡馆见面时,眼中都闪烁着激动的泪花。苏颜笑着说:“这么多年,我还一直保留着那些画着石头的画呢。”林晓也笑着回应:“我也是,那些一起玩耍的日子,我一刻都没忘。”两人紧紧相拥,仿佛时光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与此同时,节目组又接到了一位名叫赵宇的年轻人的求助。赵宇要寻找的是他在一场火灾中失联的邻居李爷爷。那场火灾发生得突然,整个街区陷入一片混乱。当时赵宇年纪小,被父母匆忙带出了危险区域,等火势扑灭后,却发现李爷爷不见了。赵宇只记得李爷爷总是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喜欢在院子里种各种蔬菜,还会给赵宇讲许多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

节目组寻亲团队深知寻找失联多年且经历火灾变故的人难度极大,但他们依旧充满决心。团队先来到当年发生火灾的街区,这里已经焕然一新,曾经的痕迹大多被岁月抹去。他们与当地的街道办事处取得联系,希望从历史档案中找到一些线索。

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无奈地说:“当年火灾后,很多资料都受损了,我们只能尽力找找看。”经过几天的查找,终于在一些残缺不全的记录中发现,火灾后有一批受灾群众被临时安置到了城郊的一个安置点。

寻亲团队立刻前往城郊的安置点,如今这里早已没有了当年安置的模样,变成了一个工业园区。寻亲团队四处打听,询问了许多在园区工作的人。一位在园区门口卖小吃的大爷说:“我记得以前是有这么个安置点,当时有个老头,确实爱穿蓝色中山装,喜欢跟人聊抗战故事,后来好像去了养老院。但具体哪个养老院,我不太清楚。”

寻亲团队没有气馁,他们开始排查周边所有的养老院。在走访了十几家养老院后,终于在一家名为“夕阳红”的养老院里找到了李爷爷。

赵宇走进养老院的房间,看到坐在轮椅上的李爷爷,泪水夺眶而出:“李爷爷,我是赵宇啊,您还记得我吗?”

李爷爷缓缓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小宇?哎呀,都长这么大了,爷爷当然记得你。”

赵宇走上前,握住李爷爷的手:“爷爷,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找您,那场火灾后,我好担心您。”李爷爷拍了拍赵宇的手:“好孩子,爷爷也想你啊。”

随着这两个寻亲故事在节目中的播出,社会上对寻亲公益事业的关注度再次达到**。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各种寻亲互助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寻亲者收集线索、四处打听。一些科技公司也进一步加大了技术投入,开发出功能更强大的寻亲 App,不仅能够实现更精准的人脸识别和信息匹配,还增加了语音识别和智能线索分析等功能。

在众多新的求助信息中,有一位名叫何悦的女士引起了节目组的注意。何悦要寻找的是她从未谋面的姨妈。何悦的母亲在临终前告诉她,姨妈年轻时去了国外追求艺术梦想,走之前留下了一幅自己画的画,画的是一座充满艺术气息的欧式小镇,小镇的中心有一座钟楼,钟楼的顶上有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母亲还说姨妈很喜欢收集各种精美的邮票。

节目组寻亲团队邀请了艺术领域的专家对这幅画进行分析。专家经过仔细研究后说:“从绘画风格和建筑特征来看,这座小镇很可能位于欧洲的某个国家。而且这种绘画技法在欧洲的一个艺术流派中较为常见,这个流派在某个特定时期活跃于意大利的一些小镇。”

寻亲团队根据专家的建议,联系了国内的一些国际艺术交流机构,希望他们帮忙寻找与画中相似的小镇。同时,通过互联网向全球的艺术爱好者和相关论坛发布寻亲信息,详细描述姨妈的特征以及画的内容。

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一位在意大利留学的中国学生看到了寻亲信息。他给节目组发来邮件说,他所在的小镇和画中的场景很相似,而且小镇上有一位华人女士,经常去当地的邮局收集邮票,很符合何悦姨妈的特征。

寻亲团队立刻与这位学生取得联系,并在他的帮助下,找到了这位华人女士。当何悦与姨妈通过视频通话见面时,姨妈眼中满是惊讶与感动:“孩子,没想到还能再和你联系上,你长得真像你妈妈。”何悦也激动地说:“姨妈,妈妈临终前让我一定要找到您,我终于做到了。”

在寻亲的道路上,节目组不断见证着奇迹与感动。他们与社会各界紧密合作,不断完善寻亲机制,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和社会力量,为更多寻亲者带来希望。每一次成功寻亲,都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更多人前行的道路,让爱与团圆的故事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不断上演。

这一次,节目组收到了一位名叫孙阳的老人的求助。孙阳要寻找的是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失散的战友的孙子。当年,孙阳和战友一起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战友不幸牺牲,只留下了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孙子。孙阳当时答应战友,一定会照顾好他的孙子。但在战争结束后,由于各种原因,孙阳与战友的孙子失去了联系。孙阳只记得战友的家乡在南方的一个小县城,县城里有一座古老的牌坊,牌坊上刻着“忠义”二字,战友的孙子小名叫虎子。

节目组寻亲团队深知抗美援朝战争年代久远,寻找难度巨大,但他们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任务。团队首先与抗美援朝历史研究机构合作,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试图找到战友的相关信息。同时,他们在南方所有可能的小县城展开调查,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请求协助查找有“忠义”牌坊的地方。

经过艰苦的查找,终于在一个偏远的小县城里找到了那座刻有“忠义”二字的牌坊。寻亲团队立刻在县城里展开走访,向当地居民打听是否有一家当年家中长辈参加抗美援朝牺牲,且孙子小名叫虎子的人家。

在县城的一个老茶馆里,一位老者听到寻亲团队的描述后,说道:“我好像记得有这么回事。那孩子的父亲后来带着他去了省城打工,好像是在建筑工地上干活。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他们还在不在那儿。”

寻亲团队又马不停蹄地赶到省城,与当地的建筑行业协会取得联系,通过协会查找当年在建筑工地上工作且符合条件的人员信息。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找到了虎子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建筑公司。

建筑公司的负责人回忆说:“是有这么个人,但他已经不在这儿干了。不过我听说他后来自己开了个小装修队,在城北一带活动。”

寻亲团队来到城北,在各个小区和装修市场打听虎子父亲的小装修队。终于,在一个正在装修的小区里找到了虎子的父亲。

孙阳见到虎子父亲后,激动地说:“我是你父亲的战友孙阳啊,当年我答应过他要照顾你们,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你们了。”

虎子父亲眼中满是感动:“孙叔叔,我听父亲提起过您,这些年我们也一直在打听您的消息。”

孙阳紧紧握住虎子父亲的手:“孩子,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

与此同时,节目组还接到了一位名叫宋瑶的女孩的求助。宋瑶要寻找的是她儿时的舞蹈老师王老师。宋瑶小时候热爱舞蹈,王老师对她悉心栽培,她在王老师的教导下多次在比赛中获奖。后来王老师因为家庭原因离开了原来的城市,从此与宋瑶失去联系。宋瑶只记得王老师喜欢在舞蹈教室的窗台摆放鲜花,而且每次上课前都会给学生们讲一个关于舞蹈的励志故事。

寻亲团队先从宋瑶曾经学习舞蹈的培训机构入手。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说:“王老师啊,她确实是个很优秀的老师。她离开后,听说去了一个以舞蹈文化闻名的城市,好像在那里继续从事舞蹈教学工作。但具体的地址我不清楚。”

寻亲团队通过网络搜索和咨询舞蹈界的人士,筛选出几个以舞蹈文化闻名的城市。然后他们逐个城市展开调查,在每个城市的舞蹈培训机构、艺术院校发布寻亲启事,描述王老师的特征。

在其中一个城市,一位舞蹈演员看到寻亲启事后,联系了寻亲团队:“我好像在一个社区舞蹈活动中见过这样一位老师,她在给社区的孩子们免费教舞蹈,就在城东的阳光社区。”

寻亲团队和宋瑶立刻赶到阳光社区,在社区的舞蹈教室里,看到了正在给孩子们上课的王老师。

宋瑶走进教室,轻声说:“王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宋瑶啊。”

王老师转过身,眼中满是惊喜:“宋瑶?当然记得,我的好学生,你怎么找到这儿的?”

宋瑶眼中闪着泪花:“老师,我一直想念您,一直想再见到您,您对我的教导我永远都不会忘。”

师生二人相拥而泣,曾经的师生情在这一刻更加深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