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海疆共明月 > 第125章 碰撞测试

海疆共明月 第125章 碰撞测试

作者:一源LL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12 17:08:19 来源:小说旗

碰撞测试场上,一辆崭新的领跃者 G6越野型SUV新能源样车停在轨道的起始端。锃亮的银白色的钢铁车身,如同是将军的铠甲,使它在静止不动时也照样威风凛凛。

这台样车,领航喀什西部公司准备联合几家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对它进行碰撞测试。

测试前检查工作结束,工程师们在样车的每一个关键部位都安装了高精度传感器。

这些传感器好比敏锐的触角,将在碰撞瞬间,准确抓捕车辆各个部分的受力、变形等数据。

车的轿厢内,按照人体工程学设计的假人也已摆放就绪,假人们身上配备了多种测量仪器,用于模拟真实乘客在事故中的身体反应。

“三、二、一——”

倒计时结束!

启动装置发出低沉的轰鸣声,领跃者 G6开始沿着轨道加速。

电机在这一时刻释放出强大的动力,车轮飞速旋转,带起一阵气流。

车辆的速度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朝着远处坚固无比的碰撞壁障疾驰而去。

当这辆车以预设的高速撞上碰撞壁障的一刻,整个世界都仿佛发生了震颤——

轰!

震耳欲聋的巨响在场地中回荡,紧接着是金属碰撞和扭曲爆发的尖锐刺耳声,车头自带惯性以及与地面产生的巨大摩擦力等综合因素,叠加巨大的侧向力,导致车辆侧翻,翻滚过后再次转过来站立。

车头部分首当其冲承受撞击力,保险杠就像脆弱的纸张般瞬间被压碎,碎片向四周飞溅。

防撞梁在强劲的冲击力下迅速变形,努力吸收能量,保护着车身内部的关键结构和乘客舱。

车身在不停剧烈颤抖,前引擎盖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巨手狠狠揉皱,向上翻卷起来,露出了下方严重变形的机械部件。

玻璃也没能经受住这猛烈一击,前挡风玻璃出现了蜘蛛网状的裂纹,钢化车窗玻璃更是碎成了无数小块,在轿厢内外洒下一片晶莹。

假人司机和乘客在碰撞瞬间当然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安全带瞬间绷紧,紧紧地拉住假人,防止其向前飞出。

假人的头部因惯性猛地向前甩动,颈部传感器记录下了这一过程中的受力情况。

胸部受到安全带的强力约束,压缩量数据被快速传输到数据采集系统,这些数据将直接反映出车辆对乘客胸部的保护效果。

腿部也在冲击力的作用下向前移动,与仪表板下方发生碰撞,模拟了真实事故中腿部可能受到的伤害。

与此同时,位于车辆底部和后部的电池组也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电池周围的防护结构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它们是电池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电池管理系统(bmS)在碰撞过程中高速运转,密切监控着电池的电压、电流和温度。

幸运的是,防护结构有效保护了电池,电池组在碰撞后并未出现破裂、起火或短路等危险情况,电压和温度的波动也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碰撞实验结束后,测试场地一片狼藉,但工程师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胡品正陪同专家们围拢到领跃者 G6周围,仔细检查车辆的每一个部分,从车身结构的变形程度到车内假人的受损情况,从电池的安全状态到各个零部件的损坏情况,收获的每一个数据都将成为评估这款新能源汽车样品安全性的重要依据。

这次碰撞测试的结果,将决定领跃者 G6是否能在未来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一周后,详细的碰撞测试分析报告出炉。

以下是领跃者 G6的撞击测试结果:

-车身结构完整性。

车头部分在碰撞瞬间,车头保险杠和进气格栅迅速破碎、变形,有效吸收了部分初始冲击力。

防撞梁表现良好,虽然在巨大冲击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形,但仍保持了整体的结构连续性,成功地将冲击力分散到车身两侧的纵梁。

车头吸能区发挥关键作用,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了充分的变形,将大量能量消耗在该区域,最大变形量处于合理范围之内,有效保护了后方的乘员舱。

经过详细测量,车头关键部位的变形数据显示,防撞梁向车内缩进约 120毫米,引擎盖向上卷曲并向后位移了约 300毫米,前纵梁在碰撞区域附近有一定程度的弯曲,但未出现断裂现象,这表明车头结构在吸收和分散撞击能量方面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标准。

关于车身侧面和顶部,在侧面撞击测试中,领跃者G6的b柱和车门防撞钢梁展现出了较强的抗冲击能力。

b柱的变形量较小,最大凹陷深度仅为 25毫米,车门防撞钢梁有效地抵御了来自侧面的冲击力,未出现明显的向内凹陷或断裂,保证了乘员舱侧面的完整性。

车内的侧气囊和侧气帘也在撞击瞬间及时弹出,为车内假人提供了额外的保护。

顶部抗压测试结果显示,车辆顶部能够承受超过自身重量数倍的压力,在模拟翻车等极端情况下,车身顶部结构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形或塌陷,确保了车内乘客的头部空间安全。

车尾部分,在碰撞测试中的表现同样出色。

后保险杠和防撞梁在遭受撞击后,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变形,但成功地吸收和缓冲了冲击力。

车尾的变形未对后排乘客舱和电池组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后纵梁保持了较好的完整性,仅在与防撞梁连接的部位有轻微的变形,表明车尾结构在后部撞击场景下具备足够的安全性。

-车内假人伤害情况。

通过安装在假人头部的加速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数据显示,正面碰撞时头部hIc值(注:头部伤害指标)最高为 750,侧面碰撞时hIc值为 680,远低于可能导致严重头部损伤的临界值(注:一般认为 hIc> 1000时头部受伤风险显着增加),这得益于车辆安全气囊的合理设计和快速弹出,有效地缓冲了头部的冲击。

正面撞击时,胸部 cmax(注:胸部压缩量)为45毫米,侧面撞击时为38毫米,均未超过安全标准规定的极限值(注:一般胸部cmax超过63毫米时受伤可能性增大)。

安全带预紧装置在碰撞瞬间及时工作,有效地约束了假人的身体,减少了胸部受到的冲击力,同时安全气囊在展开过程中也为胸部提供了合适的缓冲。

对假人大腿部位的监测数据显示,在所有撞击测试中,大腿轴向力均保持在安全水平。

正面碰撞时Ffemur(注:大腿轴向力)最高为7.5kN,侧面碰撞时为6.2kN,均低于可能导致大腿骨折的危险阈值(注:一般认为大腿轴向力超过 10kN时骨折风险增加),这表明座椅的设计和安全带的约束作用在保护腿部方面发挥了积极效果。

Nij(注:颈部伤害指标)在测试过程中也表现正常。

通过对颈部受力和角度变化的数据分析,无论是正面碰撞还是侧面碰撞,Nij值均在安全范围内,这意味着车辆的座椅头枕设计以及安全带系统在保护颈部免受伤害方面达到了预期效果,避免了因碰撞导致的颈部过度屈伸或扭曲。

-电池系统安全。

电池外壳与安装结构方面,在碰撞过程中,电池组的外壳保持完整,没有出现破裂、穿孔或严重变形的情况。

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检测,电池外壳仅有局部轻微凹陷,最大凹陷深度不超过 3毫米,且凹陷位置未对电池内部模组和电气连接造成影响。

电池的安装结构牢固可靠,在强烈撞击下未发生松动或位移,确保了电池在车辆中的稳定性。

电气性能与热管理方面,电池管理系统(bmS)在撞击过程中持续稳定工作,可实时监测电池的电压、电流和温度。

碰撞后的数据显示,电池电压波动范围在正常充放电电压的±5%以内,电流未出现异常的尖峰或突变,表明电池内部电路未发生短路现象。

电池温度在碰撞后仅有轻微上升,最高温度升高未超过15c,且热管理系统在碰撞后依然能够正常运行,冷却液循环正常,散热风扇无故障,有效控制了电池温度,避免了因过热导致的热失控风险。

总体而言,无论是车身结构、车内乘客保护还是电池系统安全,领跃者G6在碰撞测试中均达到了较高的安全标准,测试圆满结束,第三方权威机构出具了官方测试报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