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寻常巷陌 > 第105章 一起打造大IP 4

寻常巷陌 第105章 一起打造大IP 4

作者:灵犀无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12 18:13:41 来源:小说旗

4

从西街出来,拐进一条小巷,走进一户名为“洛阳私房菜”的古厝,便是今天曾仕明请客的地方。

沐川、顾小喜刚赶到古厝里,就被热情的老板迎进去,带到一个雅间里。一进门,便能看见墙纸上印的一首诗:烟悉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顾小喜认得,这正是司马光所写的《过故洛阳城》。这家私房菜馆,主打洛阳菜,所以,把这首诗印在这儿,也算恰切。

曾仕明见最后两位客人也来了,忙招呼道:“快坐,快坐。马上上菜了。”

陈爽便跟着起哄,嚷嚷着要罚沐川酒三杯。沐川先是诚恳地承认他和顾小喜来得最晚,再耍起滑头,说:“我不怎么会喝酒,小喜知道的,要不她代表我好了。”

陈爽倒也知道,小喜酒量不俗,能喝七八两酒,但陈爽哪会灌小喜的酒呢,便换了口风:“那就……罚你给大家布菜。”

“oK,没问题。”沐川一口应下。

正好服务员开始上菜,沐川便殷勤地为一桌人布菜。一圈走下来,六个人碗里都堆上了喜欢的菜品。

在坐席里,徐泽被曾仕明奉在主位,谭清清则坐在她老师身边,剪了齐耳短发,人看起来比往日还要清爽,脸上清冷的气息却荡然无存,看起来颇有温柔亲和之气。

自她去永春学艺之后,顾小喜也是第一次见到她。没想到谭清清竟有这么大的变化,顾小喜挨她坐下,一时竟不知从何问起。

最终,顾小喜还是装作生气的样子,撇撇嘴:“你和曾总和好了,也不跟我说一声。”

“这不,我跟师傅回来了嘛,我想当面跟你说,好让你惊喜一下。谁知道,他……”

谭清清抿唇一笑,看向陈爽。

陈爽忙举手投降:“我剧透,我错了,自罚一杯!”

一口饮下,白酒绵软清冽,并不辣喉,陈爽把杯底亮了亮,豪气尽显。

见状,曾仕明便打趣说:“早知道,我们的设计师这么能喝,以前见客户的时候,我就该把你带上帮我挡酒的。”

“别了,别了,领导,饶了我吧。”陈爽忙作揖求饶。

拿腔作调的样子,逗得一桌人都笑起来。有个开心果在饭局上,的确令人捧腹。

眼见气氛烘托上了,曾仕明忙躬身向徐泽老师敬酒:“我和清清能和好如初,还多亏了徐老师成全。学生在此感谢徐老师,祝您身康体健,广收弟子,传承非遗文明!”

这敬酒词十分独特,徐泽听了很是受用,便乐呵呵地和他碰杯,说:“你能重新追回清清,不是靠我的成全,而是靠你的真诚!”

原来,曾仕明一个月前去了永春,明面上是去谈一笔生意,实则是专程找谭清清复合的。在家里,他花了很多时间,很多功夫,终于做通女儿的思想工作,愿意接受后妈。

这之后,曾仕明才去找谭清清。

一开始,她是不同意的,一张冷脸如浸寒霜。几番拉扯后,谭清清表示,如果曾仕明能在半个月内学会永春纸织画的制作,她便可以考虑跟他复合。

结果当然是,曾仕明付出了非比寻常的努力,竟然创造了奇迹。徐泽更惊喜地发现,曾仕明竟然天赋独具,有意要收他为徒弟。

“哦,我就说嘛,曾总为什么老不在公司,一直搞遥控指挥。这下可算明白了!”陈爽弄清前因后果,调皮地开起曾总的玩笑,“这样的话,曾总岂不是要叫清清一声‘师姐’?”

曾仕明也很知趣,马上向谭清清敬酒:“师姐,师弟敬您一杯。”

说笑间,服务员敲门进来,呈上一道特色菜品。之前摆在桌的菜,都是传统的洛阳菜式,比如牡丹燕菜、洛阳烩菜、洛阳长寿鱼、连汤肉片、横水卤肉、洛阳焦炸丸子、洛宁蒸肉……

现在送上来的菜,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六人都目不转睛地盯住它,心想,这做成石桥造型的菜,看起来怎么这么像洛阳桥?

洛阳桥,是刺桐古代的一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历来有“海内第一桥”之称,位列古代“四大名桥”。

这座落成于北宋嘉佑年间的名桥,也曾经历自然的侵蚀,炮火的凌虐,直到1996年才恢复古桥旧貌,重新开放通行。在“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遗中,洛阳桥也占了一席。

对于食客们的反应,服务员已是见怪不怪,笑吟吟地解释,说这道菜品完全仿照洛阳桥的形制,连“筏形基础”和“种蛎固基法”这样独到的建筑设计,都有所呈现。

“筏形基础,是用白巧克力做的,大家可以先尝尝。”

见大家都不敢动筷,服务员又指着“桥墩石”,说:“或者,大家也可以先尝尝牡蛎。”

生长在海滨城市,刺桐人都没少吃过牡蛎,但这吃法还是第一次见,一时间只觉震惊,压根动不起筷来。

突然间,陈爽、顾小喜同时从震惊中醒来,拿起手机咔咔照起相来,然后,不约而同地发了朋友圈。

服务员笑道:“感谢你们的宣传,我这里去向老板申请打折。”

谭清清忙表示感谢,自己也对着“洛阳桥”拍了两张照片留存。

但听服务员又说:“申遗成功,全市人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庆祝。老板便亲自设计了这道菜式,来表达心意。希望各位客人喜欢。请慢用。”

服务员退下之后,一桌人品赏这颜值惊艳、风味独特的美食,话题也从“种蛎固基法”这种当时的“黑科技”,说到了洛阳桥的来由。

那还是中古时代,准确地说,是在唐代之前。因为中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大量的中原人便携家带口地迁到了刺桐及闽南一带。这些人,多来自于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

南迁之后,他们在此定居,时间一长,便把河洛语和先进的中原文化、技术传播开去。

同时,他们也因为思念故土,而把原名为“万安桥”的石桥,改名为“洛阳桥”。

言及此,一道新创的特色菜,也被吃出了浓浓的乡土情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