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第二更献上
樊须是个精瘦的憨厚青年,唯独双臂粗壮,腰板结实,一看就是个好庄稼把式。他本就是西鲁人,被赵无恤征辟为西鲁的劝农使后更是将这方圆数百里跑了个遍,哪里适合种植什么作物,哪里的土质如何他都一清二楚。
所以当赵无恤召他来询问,西鲁哪里有“土盐”这种东西时,樊须立刻就想到了甄城以东那片干涸的河床。
“司寇,就是前面那片地了。”
赵无恤现在和樊须等人一起站在甄城以东三十里的郊野,一片干涸的河床引起了他的注意。
仲春二月是万物萌发的季节,在连绵春雨的滋润下,无论是田头地间嫩绿的粟苗,还是荒野里的各色野草,都开始奋力生长。但惟独眼前的这片河床,还有周围的土地白茫茫一片,轻则像早晨下了一层霜,重则像昨天下了一夜雪。
这就是盐碱地,无法种植任何作物的劣质土地,上面只有几头山羊在贪婪地舔舐地表上的土石,因为里面有它们渴求的矿物质。
无恤蹲在河床边上,从被太阳晒得干裂的鹅卵石间抓起一把土,淡黄色的沙土里夹杂着白花花的晶体,从他手缝隙间流下。它们本是溶于土壤里的,前几日雨水降下,又经过烈日暴晒方才析解出来。
“这便是白壤?”
樊须也蹲在一旁解释道:“司寇,这便是白壤,又称咸土,此地的农人常用来制作土盐。”
无恤知道,咸土大部分时候就是指盐碱地上的土,因其多为白色。很多地方称其为白壤,也就是白色的柔土。盐碱地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古盐池的退化。二是海浸的产物,三是河流的故道。西鲁地区后两种情况比较常见。
接下来,樊须唤来当地的亭长和里长,又在一位紧张兮兮的老农耳旁说了如此一般,让他给赵无恤示范了一下生产土盐的法子。
老农战战兢兢地行礼,带着儿孙们取土,架锅,劈柴开工了。
土盐,也称小盐。是刮取咸土煎制而成。就无恤所观,土盐的加工是比较粗糙的,取一釜咸土,以清水泡之,经夜去土,将水入釜熬为方块,就成了土盐。
等土盐煎成后,那老农又战战兢兢地退到了一旁,在他们看来,除了能他们在田间地头一蹲一个下午。亲切闲聊的樊须从城邑里来到乡间的贵人们都是需要敬畏的。
而亭长和里长则像献宝似的,将那块巴掌大小,呈现黄褐色的土盐放到葛布上。小心翼翼地献予赵无恤。
“我来尝尝。”无恤挽着袖子就要上,亭长里长连忙手忙脚乱地解释,说这土盐口味不佳,不能辱贤司寇之口。
“无妨。“
赵无恤摆了摆手,在众人惊疑不定的目光中掰下一小块,用舌头舔了一下,顿时,不但舌尖发麻,整个口腔也是咸涩的苦味。但产量不算多,仅能满足费邑、曲阜两城食用。”
无恤否定了这个最近的源头:“这次齐国禁盐,连鲁国也受到波及,曲阜盐价已经上扬一倍。我已经让封凛试探过了,想从彼辈手中贾买恐怕不容易。”
他也不是没想过在自己控制的境内开井寻找盐矿,但这又是个费时费力的过程,远水解不了近渴。
子贡道:“的确,一如当年管子曾说过的,国无山海者何能为哉?因人之山海假之!吾等还是得仰仗外来的盐。这世上七成的盐产自齐国海滨,其中以齐地泲水所流入海之处最好,此地靠近山林,可就近伐木煮盐,故曰渠展之盐,品质洁白,味道最佳,所以才风靡各国。”
无恤不解地问道:“齐国已经严令禁止官盐流向曹、西鲁、曲阜,齐盐哪怕再多,吾等也得不到啊。”
“不然,因为下臣最清楚商贾逐利的本质。齐国虽然实行官山海之策,但边境太长无法保证没有纰漏。重金诱惑下,绝对会有私盐商偷跑进西鲁。”
无恤听得眼前一亮,子贡说的没错,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个是齐人永远无法堵死的漏洞。他若是对那些齐国的私盐贩子加以鼓励,足够的利润能让他们冒着戮于市的刑罚铤而走险!可以视为奇招之一。
而齐国运往其他各城邑的盐,也可以通过非西鲁、陶丘出身的商贾转手货殖。
但子贡又道:“齐国毕竟官盐占了大头,私盐商贾能带来的盐太少,还不够边境的郿邑、秦邑消耗。由中间商转手贸易,一方面会被讹诈,另一方面齐人已经宣称,一旦发现转手卖盐给陶丘、曲阜、西鲁,那就再也别指望从齐国获得一粒盐了,商贾们必然畏首畏尾,不敢与吾等合作。”
无恤苦恼地敲了敲案几:“这是齐人对盐的榷断之举,主大则欺客,客商们却只能仰其鼻息,这阴损的主意,大概出自陈氏之手吧。”
子贡颔首道:“故,若是想要在此次货殖之争里战胜齐人,吾等就得先寻找新的,稳定的盐路,以安定民心。”
他也做过贩盐的生意,天下的产盐地有哪些,都一一记在心里。
“齐桓公伐山戎,斩孤竹后,燕的领土拓展到了少海(渤海的古称),从此燕便有了鱼盐枣栗之饶,燕国在海滨煮盐,鲜虞、无终、代,乃至于更北方的肃慎等皆仰仗之。”
无恤摇头:“燕国太远,偏居北鄙,不常与诸侯会盟。而且道路不便,中间隔着鲜虞、齐、中行氏,去燕地就得花两个月,等商议好通商之事再让商队往返,半年都过去了,不可取。”
何况北燕也是齐国姻亲加盟友。
子贡道:“然,荆楚的方城、巫山等地与之相似,下臣就不说了,如今共有三个地方可让司寇备选,距离西鲁的路程都不超过一月。”
“哪三处?”
“一是晋国魏氏控制的安邑盐池,二是吴国控制的淮海之地,三是位于鲁国东方,有琅琊海滨的莒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