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 > 第294章 文化传承,创新不止

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 第294章 文化传承,创新不止

作者:安知小锅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15:22:49 来源:小说旗

夜幕低垂,皇宫内灯火通明。

郭凌峰和陶夭夭并肩走进御书房,皇帝正襟危坐,神情严肃,显然已经得知了方才演出时发生的意外。

“微臣参见皇上。”郭凌峰和陶夭夭行礼道。

“爱卿平身。”皇帝微微抬手,示意他们起身,“方才之事,朕已知晓,可查出是何人所为?”

“回皇上,臣等正在追查。”郭凌峰语气沉稳,并未将心中的猜测说出。

“嗯,此事需尽快查明。”皇帝沉吟片刻,将话题转向了文化交流项目,“今日这场演出,朕也观赏了,着实精彩。听闻爱卿还有意将此项目扩展至其他领域?”

“回皇上,微臣正是为此而来。”郭凌峰拱手道,“文化交流不应局限于歌舞艺术,更应涵盖农业、科技、教育等多个方面。微臣希望能够促成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更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皇帝听罢,沉思片刻,问道:“爱卿可有具体章程?”

郭凌峰早有准备,从袖中掏出一份早已拟好的计划书,呈递上去,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与此同时,詹姆斯和大卫也被紧急召入宫中。

“陛下,我们愿意提供一切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与贵国共同推动文化交流项目的扩展。”詹姆斯诚恳地说道。

“文化是沟通的桥梁,我们希望通过更深入的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大卫补充道。

皇帝对他们的态度感到满意,点头道:“好,朕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定能将文化交流项目打造成连接各国友谊的桥梁。”

御书房内,气氛融洽,君臣相谈甚欢。然而,就在这看似和谐的表面之下,却隐藏着一股暗流,悄然涌动……

几日后,皇城内最负盛名的学府——国子监,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

“陈教授,您觉得郭大人提出的文化创新实验室,真的能够实现吗?”林娜望着眼前这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眼中充满了好奇。

陈教授捋了捋花白的胡须,目光深邃,意味深长地说道:“创新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陈教授背着手,在国子监他亲自设计建造的文化创新实验室里踱步,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在他斑驳的脸上。房间里,国子监的学生们三五成群地围着桌子,热烈地讨论着。

“教授,您觉得我的这个想法怎么样?我想用皮影戏的形式,将我们国家的传统故事演绎给外国使节看!”一个身着青色长衫的年轻学生兴奋地比划着。

“嗯,想法不错,但要考虑如何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吸引年轻一代。”陈教授抚须点头,鼓励道。

林娜穿梭在学生中间,将他们的奇思妙想一一记录下来,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林娜仿佛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

与此同时,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气氛却显得有些凝重。

“皇上,微臣以为,文化交流固然重要,但也要防止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李忠手持象牙笏板,语气沉稳而坚定,“微臣恳请皇上颁布法令,加强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规范文化交流活动,确保我朝文化安全。”

李忠的一番话,引起了朝堂上不少大臣的共鸣,纷纷出言附和。皇帝面色凝重,沉思不语。

几日后,一纸诏书从宫中传出,宣布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文化遗产保护,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的法规政策。

夜深人静,郭凌峰的书房里依然灯火通明。他看着桌上摊开的地图,眉头微微皱起。陶夭夭端着一杯热茶走到他身边,轻声问道:“还在为寻找新的文化交流项目而烦恼吗?”

郭凌峰抬起头,看着陶夭夭,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文化交流,不能仅仅局限于皇城之内,更要深入民间,走向世界……”他猛地站起身,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地方,说道:“夭夭,我们去……”

“夭夭,我们去江南!”郭凌峰的手指,最终落在了地图上代表着江南地区的那片区域。

江南,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更是源远流长。郭凌峰决定从这里开始,寻找新的文化交流项目,将中华文化的魅力传播得更远。

于是,郭凌峰和陶夭夭带着几名侍卫,轻车简从,踏上了南下之路。一路上,他们走访民间,深入市井,欣赏着各地的风土人情,也感受着文化的多样性。陶夭夭尤其喜欢江南水乡的温婉秀丽,每到一处,都要拿起画笔,将眼前的景色记录下来。

“凌峰,你看那是什么?”

郭凌峰的目光随着陶夭夭的手指移动,他看到了那座隐藏在青山绿水间的小山村。阳光透过树梢,斑驳地洒在村庄上,给这个宁静的地方增添了几分神秘和祥和。炊烟从几家屋顶上袅袅升起,随风轻轻飘散,仿佛在诉说着村庄的宁静和自给自足的生活。

“这里真是个世外桃源。”郭凌峰感叹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向往。在繁忙的京城生活中,这样宁静的乡村风光显得尤为珍贵。

陶夭夭微笑着点了点头,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这片土地的喜爱。“我们去村里看看吧,或许能发现一些有趣的故事。”她提议道。

郭凌峰同意了,两人便沿着蜿蜒的小路向村庄走去。一路上,他们欣赏着周围的自然风光,听着鸟儿的鸣叫声和远处传来的溪流声,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

走进村子,他们发现这里仿佛与世隔绝一般,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和传统。村民们热情淳朴,见到他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好奇地打量着。

“老人家,你们这里是什么地方?怎么好像从来没有见过外人来过?”郭凌峰向一位正在编织竹篮的老者问道。

老者抬起头,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后笑着说道:“这里是桃花源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很少与外界来往。”

“桃花源村?”郭凌峰和陶夭夭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喜。

在一家简朴的农家小院里,郭凌峰和陶夭夭品尝了村民们自己种植的蔬菜和水果,听着村民们讲述村庄的历史和传说。他们了解到,这个小村庄虽然偏远,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村民们世代相传的手工艺和农耕技术,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郭凌峰和陶夭夭被村民们的纯朴和热情所感动。他们意识到,这些看似平凡的乡村生活,实际上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智慧。这些故事和经验,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郭凌峰和陶夭夭走街串巷,深入了解桃花源村的历史和文化。他们发现,这里不仅风景秀丽,更重要的是,还保存着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技艺,例如手工造纸、竹编、草编、木雕等等。

“这些技艺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不能就这样失传了。”看着一位老匠人用粗糙的双手,灵巧地编织出一件件精致的竹器,陶夭夭感慨道。

郭凌峰深有同感地点点头,一个想法在他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夭夭,你说得对。”郭凌峰环顾四周,目光坚定,“我们可以在这里建立一个文化传承基地。”

陶夭夭眼前一亮,“你是说,把这些老匠人都请过来,教授他们的技艺?”

“没错,”郭凌峰点点头,“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邀请一些学者专家,对这些文化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出版书籍,拍摄纪录片,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

“好主意!”陶夭夭兴奋地拍着手,“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护这些传统文化,还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真是一举两得!”

郭凌峰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你呀,总是能想到一块去。”

随后,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村长和其他村民。村民们听说后,都激动不已,纷纷表示愿意支持他们的计划。

“我们祖祖辈辈都守着这些技艺,就是希望能将它们传承下去,现在有你们帮忙,我们终于可以放心了!”一位老匠人激动地说道,浑浊的眼中闪烁着泪光。

为了筹备那个承载着无数人期待与梦想的文化传承基地,郭凌峰和陶夭夭毅然决然地选择在美丽宁静的桃花源村落脚,并在此停留了漫长的数月时光。

这期间,他们不辞辛劳,亲力亲为地投身于每一个细节之中。从最初的构思草图到最终的详细规划,他们精心设计出了一个个充满特色与魅力的空间。其中包括功能齐全的工作坊,这里将成为传统工艺大师们展示绝技、传授经验的场所;还有宽敞明亮的展览馆,用于陈列那些珍贵而古老的文化瑰宝,让人们能够近距离感受历史的沉淀与岁月的痕迹;更有那知识宝库般的图书馆,里面收藏了海量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资料,供学者们深入研究与探索。

随着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如同春风一般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许多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热爱之情的年轻人们听闻后,纷纷怀着敬仰之心慕名而来。他们渴望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寻找到那份内心深处一直追寻的纯粹与真实,学习到真正的传统技艺,从而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神圣使命。

看着眼前这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郭凌峰和陶夭夭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凌峰,你说,我们把基地的名字叫做……”陶夭夭话还没说完,就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