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 > 第372章 传承之路荆棘密布,资金短缺难以为继

繁华的街道上人来人往,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郭凌峰带着李明和几位年轻学子,穿梭在人群中,最终在一间气派的茶楼前停下了脚步。

“郭兄,你确定要找刘员外吗?他可是出了名的精明,只怕……”一名学子面露难色,欲言又止。

“放心,我心中有数。”郭凌峰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安心。

走进茶楼,立刻有伙计迎了上来,将他们领到二楼雅间。不多时,一位身着锦袍,身材富态的中年男子在伙计的带领下走了进来,正是这间茶楼的主人,刘员外。

“郭公子大驾光临,真是蓬荜生辉啊!”刘员外拱手笑道,语气中透着几分客气。

寒暄过后,郭凌峰便开门见山,将他们传承传统文化的计划和遇到的困境向刘员外娓娓道来。他语气诚恳,目光灼灼,希望能得到这位商界巨贾的支持。

然而,刘员外听完后,却只是笑了笑,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慢条斯理地说道:“郭公子一片赤诚,令人钦佩。只是这传统文化嘛,说得好听,却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如何能与白花花的银子相比?”

“刘员外此言差矣,”李明忍不住反驳道,“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若是根基都没了,谈何发展?”

“小兄弟说得对,只是这做生意讲究的是利润,没有利润,谁会去做呢?”刘员外放下茶杯,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决绝。

接下来,郭凌峰又带着学子们拜访了几位富商,得到的回应却都如出一辙。他们要么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要么认为投资回报率太低,不愿意冒险。

夕阳西下,原本喧闹的街道逐渐安静下来。郭凌峰和学子们走在回书院的路上,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失望。

“难道,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吗?”李明喃喃自语道,语气中充满了无力感。

突然,一阵悠扬的笛声从不远处的巷口传来,打破了沉闷的气氛。郭凌峰停下脚步,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正坐在矮凳上,吹奏着一支竹笛……

老人须发皆白,脸上布满岁月的痕迹,但吹奏时却神情专注,手指灵动,仿佛将全部的情感都融入到乐曲之中。笛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婉转,如同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郭凌峰和学子们都被这美妙的笛声吸引住了,不自觉地走到老人身边。一曲终了,李明忍不住赞叹道:“老先生技艺精湛,令人叹服!”

老人缓缓睁开眼睛,浑浊的眼中透着一丝欣慰,“小伙子,你喜欢听就好。我啊,打小就喜欢吹笛子,这门手艺也传了几代人了,不能在我这儿断了根。”

“老先生,您家境清贫,为何还要坚持?”一名学子不解地问道。

老人笑了笑,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心口,“因为它在这儿,放不下啊!老祖宗的东西,总要有人传承下去。”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让郭凌峰的心头为之一震。他从老人身上看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也看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回到书院后,郭凌峰决定利用网络平台发起众筹,希望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他在平台上详细介绍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他们传承工作中遇到的困境。视频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网友留言表示支持。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尽管有许多人转发、点赞,但真正愿意捐款的人却寥寥无几。筹款进度条缓慢地移动着,距离目标金额还差得很远。

“怎么会这样?”李明看着电脑屏幕,眉头紧锁,“难道大家真的对传统文化漠不关心吗?”

郭凌峰没有说话,只是目光沉静地盯着窗外。夜幕降临,城市华灯初上,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将夜空映照得格外绚丽。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危机……

“咚咚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突然响起,郭凌峰心中一凛,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他起身打开门,只见一个学生站在门外,神色慌张,语气急促地说道:“郭先生,不好了……”

“郭先生,不好了,老先生他……走了!”学生语气中带着哽咽,眼眶也红红的。

郭凌峰心头一紧,仿佛胸口被什么东西重重一击。他想起老人临终前那浑浊却充满希冀的眼神,想起那句“老祖宗的东西,总要有人传承下去”,心中五味杂陈。

屋内,老人的笛子静静地躺在桌上,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窗外,城市的车水马龙喧嚣依旧,各种新潮的娱乐方式充斥着年轻人的生活。网络上,一则关于外国某团队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改编成歌舞剧,并在国际上大获成功的新闻,正在被疯狂转发,评论区里充斥着“文化输出”“与国际接轨”的字眼,仿佛传统文化只有披上“洋外衣”才能获得认可。

李明看着手机屏幕,长长地叹了口气:“现在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越来越不感兴趣了,我们的传承之路,难啊!”

郭凌峰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拿起老人的笛子,轻轻地擦拭着。他知道,传承之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他不会放弃,也不能放弃。

第二天一早,郭凌峰带着精心准备的资料,驱车前往郊外的一处幽静别墅。他要拜访的人名叫赵谦,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位传统文化的爱好者。

“赵老先生,您好,我是……”

“我知道你,你是那个在网上为传统文化奔走的年轻人,郭凌峰。”赵谦放下手中的茶杯,示意郭凌峰坐下,“说吧,来找我这个老头子有什么事?”

郭凌峰深吸一口气,将筹款的困境以及老人的离世娓娓道来。他语气诚恳,目光坚定,希望能得到这位老人的支持。

赵谦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太多表情。等到郭凌峰说完,他才缓缓开口:“年轻人,你的执着我很欣赏,但你要明白,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传统文化想要传承下去,不能只靠情怀……”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向郭凌峰,“你得证明它的价值!”

“价值?”郭凌峰喃喃自语,内心五味杂陈。他知道赵老先生的话不无道理,在这样一个追求效率、利益至上的时代,传统文化想要获得认可,仅仅依靠情怀是不够的,必须找到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切入点,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赵谦放下茶杯,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郁郁葱葱的竹林,语气深沉地说:“小郭,我年轻的时候也和你一样,对传统文化充满了热情,甚至变卖了家产,想要振兴祖辈留下来的手艺。”他转过身,眼神中带着几分落寞,“可是结果呢?曲高和寡,无人问津,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逐渐走向衰落……”

“所以,你想让我投资,可以,但你必须证明给我看,传统文化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它有价值,有潜力,能够在这个时代站稳脚跟!”赵谦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郭凌峰沉默了,他知道这是一场豪赌,如果赢了,就能获得宝贵的资金支持,将传承工作继续下去;可如果输了,就意味着彻底失去了希望,老人的遗愿也将成为泡影。

他深吸一口气,眼神逐渐坚定起来,“赵老先生,您说得对,时代在变,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请您给我一个月的时间,我会向您证明,传统文化不仅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有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赵谦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郭凌峰,良久,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赞赏的微笑:“好,年轻人,我欣赏你的勇气和决心,我等你一个月,希望你不要让我失望。”

一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足够改变很多事情。郭凌峰离开别墅,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驱车来到了一处僻静的公园。他坐在湖边的长椅上,脑海中不断回响着赵老先生的话。

“价值,潜力,生命力……”郭凌峰喃喃自语,他知道自己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一个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桥梁。

就在这时,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郭凌峰打开一看,是一条新闻推送——“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将在本地举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