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开局曝光,唐高宗喜欢小妈 > 第91章 朱祁镇:王先生是我公?

明太宗时空

朱棣听到青鸟念叨着“朱见深”的名字,心中一动,他转头看向朱高炽,语气中带着一丝好奇和疑惑:“太子,这朱见深是我大明哪一代的皇帝啊!”

朱高炽连忙站起身,恭敬地回答道:“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按照皇爷爷给我们家定下来的辈分,这朱见深应该是我大明的第六位皇帝(不包括朱允炆的话)。”

朱棣的目光在朱高炽那还没减肥成功的肥胖身躯上停留了片刻,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怒气:“你看看你,如何教育的孩子,居然在你重孙那一代,出了位‘战神’!”

朱高炽闻言,脸上露出一丝尴尬的笑容,他摸了摸自己的肚子,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和承诺:“儿臣立刻就去减肥。”

······

【明宪宗朱见深在历史上的名声可不怎么响亮,可能大伙对他的了解,都集中在他父亲明英宗朱祁镇和他的八卦新闻里头了。

朱见深一辈子有四位皇后,可他的皇后在历史上都没啥出彩的事迹,反倒是他身边的万贵妃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号。

这事儿在青鸟看来可太神奇了,明朝有好多出名的皇后,像开国的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朱高炽的张皇后,可这些备受历史称赞的贤后连名字都没留下。

但万贵妃这个被后人贬低的宠妃,却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 万贞儿。

可能这些古代文人着实犯贱,对爱护自己的人,觉得那是理所当然,不愿意给人家留一个字。

对瞧不上自己的,反倒愿意大写特写,满心里头全是她。

哈哈哈,突然觉得这些古代文人,还真有点受虐的倾向,就喜欢被鞭策的感觉!

言归正传,朱见深和万贞儿的感情在历史上那可是少见的,要知道朱见深十八岁登基的时候,那时候万贞儿都三十五岁啦,可每次朱见深来后宫溜达,万贞儿都在旁边陪着,可以说是朱见深最喜欢的女人。

而且万贞儿去世的时候,都五十八岁了。得到消息的朱见深还是忍不住嚎啕大哭,哀叹道:“贞儿不在人世了,我也活不长啦。”

朱见深当即停止上朝七天。同年八月,郁郁寡欢的明宪宗朱见深驾崩了,终年四十一岁。

朱见深和万贞儿也算是做到了另类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那么可能就有观众要问了,朱见深和万贞儿的感情是咋培养出来的呢?

那这就得不得不说一说朱见深那神奇的父亲朱祁镇啦!】

······

汉高祖时空

吕雉的目光凝视着画面上的朱见深和万贞儿,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喃喃自语道:“同生共死·····”

随后,她不经意地扫了一眼旁边的刘邦,却在看到他那副模样时,眉头微微一皱,嫌弃地将眼神撤了回来。

她心中暗想:“我已经和这老家伙同生共死过了,但这男人喜新厌旧,我何必迁就他。”

······

朱元璋时空

朱元璋紧盯着青鸟的解说,眼中怒火中烧,他猛地一拍龙案,声音震得大殿嗡嗡作响:“咱的妹子,这么优秀,乃是世人公认的贤后,居然在历史上连个名字都无法留下吗?”

此时,朝中的大臣们纷纷站出来,他们一个个面带惶恐,却还是硬着头皮说道:“陛下,为尊者讳,且女子的姓名怎可轻易示人!”

朱元璋却冷哼一声,他的目光如电,扫过在场的大臣们,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决绝:“咱不管,咱的妹子难道会比那些在后宫争宠的人更差?你们现在就给咱改过来!”

······

【朱祁镇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各位对朱瞻基应该还有点儿印象,他是朱棣的孙儿,朱高炽的儿子。

朱祁镇这命那叫一个好啊,他不必像朱棣那般去争抢皇位,甚至都不用像朱高炽和朱瞻基那样,去经历皇位的争夺。

朱祁镇打从娘胎里出来就在宫中,身为明宣宗朱瞻基长子的他,那可是明朝开国之后首位在父亲登基后出生的皇帝,也是一落地就把储君资格给攥手里的皇帝,出生连三个月都不到,就在宣德三年二月初六被立作了皇太子。

本来依着正常的套路,朱祁镇慢慢长大,接受教育,按理来讲对大明应该没啥毛病。

可谁能想到,问题一下子就蹦出来了,朱瞻基登基才仅仅十年,就在宣德十年(公元 1435 年)正月病重嗝屁了,年仅三十八岁!

这儿各位要是还记得朱棣驾崩的时间,估计会觉得蹊跷。

因为朱棣是在公元 1424 年挂掉的,各位可能会问,那朱高炽呢?

没错,朱高炽也去见阎王爷了,朱棣一走,朱高炽当了十个月皇帝,就一命呜呼了!

这就意味着,大明朝短短十年的工夫就换了四个皇帝,而当下的小皇帝朱祁镇才七岁哟!

本来呢,虽说朱祁镇年纪小就登基了,但他爹临死前留了遗诏,在遗诏里要求国家重要事务都向皇太后(诚孝张皇后)、皇后(孝恭孙皇后)禀报,然后再施行。

张太皇太后是朱高炽的老婆,为人深明事理,也不贪恋权力。

在朱祁镇即位的过程中,还有个小插曲,就是有传言说张太后想立宣宗的弟弟襄王朱瞻墡当皇帝,张太后为了平息谣言,亲自把朱祁镇带到乾清宫,哭着跟阁臣说:“这就是新天子。”

阁臣们都高呼万岁。朱祁镇即位以后,张太后也以违背《皇明祖训》里禁止后宫干政的规定为由,拒绝了群臣垂帘听政的请求,只是在背后帮衬朱祁镇。

从这个小插曲来看,青鸟觉得有可能是孙皇后自己想要保住自己儿子的皇位,甚至说不定想要自己垂帘听政,所以自己制造谣言。

当然啦,也有可能是两个母亲之间的较量。

但最终的结果是,张太皇太后顺顺利利地把皇位交给了朱祁镇,还来了一招 “祖宗之法不可违”,把孙皇后给赶回后宫去了。

可以说张太皇太后相当给力地帮着大明帝国熬过了这个幼主时期,但朱瞻基就很不给力了。

为啥说已经去世的朱瞻基不给力呢?

因为朱瞻基在位的时候,在宫里设立内书堂,教小内使读书,宦官从此开始识字懂文墨,司礼监掌印和秉笔太监的权力逐渐加重。

而且朱祁镇开始读书的时候,朱瞻基不是让宫外的大臣来教导,而是让身边的近侍给他启蒙读儒家经典。

在这些近侍当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东宫局郎王振。王振出身学官,后来自己把自己变成宦官,是宫里少有的有学问的宦官,被尊称为 “王先生”。

朱祁镇也不例外,只叫他先生不叫名字,对他特别敬畏。

大家看到这一幕,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这不就是大明版的 “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