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开局曝光,唐高宗喜欢小妈 > 第23章 靖难的前提条件

开局曝光,唐高宗喜欢小妈 第23章 靖难的前提条件

作者:锦夜微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22:49:25 来源:小说旗

朱元璋站在那儿,被朱标离世的消息打击得不轻,心情沉重。这时,燕王朱棣忽然开口道:“父皇,还是赶快宣太医给大哥诊脉吧。”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也带着对兄长的关心。朱棣知道,这个消息对父亲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但他也明白,现在最重要的是确认朱标的健康状况。

这时,反应过来的众大臣也纷纷进言,大呼道:“赶快宣太医。”他们生怕自己的声音小了,后面被朱元璋记恨。

朱元璋在朱棣的提醒下猛然回过神来,他立刻紧张地拉着朱标的手臂,急切地对着侍卫下令:“快,去宣太医!”

朱元璋的声音中充满了焦急和关切,他的动作中透露出对儿子的深厚情感。在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威严的皇帝,而是一个担忧父亲。

侍卫们领命后迅速离开,大殿中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朱元璋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朱标,心中充满了不安和期待,期待着太医的到来能带来好消息。

······

【朱标的早逝,这事儿啊,就像推倒了一块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也为后来的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如果朱标还在,那些藩王们可能还真不敢有太多的想法。

接下来,咱们聊聊靖难之役爆发的第二个原因,那就是朱元璋的藩王制度。

在朱标去世前,朱元璋依靠的是那些老将,他们守卫边塞,防御北方的草原民族。

但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可能是出于不放心,也可能是那些老将年纪真的大了,于是开始采用“塞王”制度。

朱元璋用塞王代替国公,东西十三卫依次排列韩王、沈王、辽王、宁王、齐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安王、秦王、庆王、肃王。

“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

同时,为了对付秋高马肥后南下的骑兵,塞王还要沙漠巡狩。在这巡狩期间,这些塞王与麾下的士卒建立了联系,日后靖难之役的军队也就有了基础。

朱元璋的藩王制度,导致藩王的势力做大,为后面的藩王起兵提供了一定的基本盘。

而更要命的是朱元璋本身的态度。

按理说,太子死后,朱元璋应该立成年的儿子为嗣君,但朱元璋没有这么做。

而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那接下来的几年,可以说是大明武将的黑暗时代了。】

······

秦时明月时空

嬴政站在大殿中,目光紧紧地盯着直播间上朱元璋立孙不立子的做法,他忽然眼前一亮,喃喃自语道:“扶苏太过柔弱,若是让扶苏多纳妻妾,多生些孩子由朕亲自抚养,日后未必不能成才。”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期待和决心,嬴政知道,扶苏的性格温和,可能不适合继承大统。但如果能让扶苏有更多的子嗣,由他亲自教导,或许能够培养出合适的继承人。

楚汉传奇时空

刘邦坐在大殿中,目光闪烁着思考的光芒,他心中暗自思量:“若是早日让刘盈成婚,不但可以摆脱吕氏的影响,而且如果可以早日诞下子嗣,相必太子也能成熟起来。”

他知道,作为太子,刘盈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大汉的未来。如果刘盈能够早日成家立业,不仅能够减少外戚的干扰,还能让刘盈更快地承担起太子的责任,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君主。

朱元璋时空

朱元璋坐在大殿中,听着直播间里青鸟讲述他的藩王制度,脸色变得有些尴尬。他的目光冷漠地扫过殿中的皇子和大臣,吓得这些人纷纷低头,不敢直视。

当青鸟提到朱元璋立孙不立子的决定时,殿中的诸皇子脸色大变,特别是马皇后生的几位嫡子。他们原本以为大哥朱标去世后,太子的位置应该在他们之间产生,没想到自己的父亲居然选择了一个年轻的孙子作为继承人。

而朱棣则是疑问道:“为何是立允炆为太孙,雄英才是大哥的嫡长子啊。”

朝中的大臣们则是偷偷地揣测,大明武将的黑暗时代究竟是什么意思。

······

【咱们来说说朱允炆,也就是咱们前面提到的明惠帝,当然,更多人习惯用他的年号“建文”来称呼他,建文帝。

朱允炆出生在明洪武十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个孙子,明懿文太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生母是吕氏。

朱标的第一个儿子朱雄英早早就去世了,原配常氏去世后,朱允炆的生母吕氏得以扶正,这样一来,朱允炆就成了朱元璋的嫡长孙。

按照古礼来说,吕氏扶正前生的孩子应该还是庶子,但可能明朝的礼仪有所不同吧。

但朱元璋扶立朱允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朱元璋自己打破了自己制定的规矩,嫡长为贵。

咱们之前也说过,朱元璋一直推崇的是封建大家长制度,一直给诸王强调的也是嫡长为贵,那诸王看见规矩如此当然心服口服了。

但朱元璋扶立朱允炆的那一刻,规矩崩塌了。

不管吕氏后面有没有扶正,朱允炆是在朱标的原配常氏死前一年所生,他就是个庶子,要立也应该立常氏的次子朱允熥或者吕氏扶正后所生的朱允熞才算符合礼制。

那诸侯王一直被灌输的礼制观念被朱元璋自己摧毁了,可能朱允炆册立的那天,诸侯王的心里想着的是:“都是朱元璋的血脉,为何我不能是嗣君。”

当然,这是礼法上给诸侯王的野心找了个理由,而朱元璋接下来则是给藩王起兵提供了完美的条件。

那就是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

三天后,朱元璋将蓝玉处死,而后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

蓝玉下狱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

受此案株连被株连的人,仅列入《逆臣录》的就有两万五千人。

“胡蓝之狱”后,明太祖意尚未足,过了年余,颍国公傅友德,奏请给怀远田千亩,非但不准,反将他赐死。定远侯王弼,又奉诏赐死。宋国公冯胜亦被赐死。

经过几次党狱,明初的功臣大量被杀,间接导致了明太祖死后靖难之役中朝廷无可派之将。

那为何朱元璋在晚年要将朝中的大将扫清一空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