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开局曝光,唐高宗喜欢小妈 > 第52章 Judy:我真是孝顺的好儿子

秦时明月时空

嬴政盯着直播画面上的明朝皇陵,看着那些人来人往的游客,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惊讶道:“这皇家重地,居然随意出入,难道后世之人对于皇权毫无敬畏之心吗?”

扶苏站在一旁,看到父皇的不悦,开口道:“父皇,这明朝后面还有个清朝,听上面讲是所谓女真族所创立的王朝,估计是毫无我中原礼仪。”

嬴政脸色更加难看,担忧地开口道:“那朕的皇陵岂不是也被这些无礼之人看光了?”

扶苏连忙劝慰道:“那后世之人离我大秦有两千年之久,估计是找不到父皇的陵寝吧!”

嬴政听了这话,稍微松了一口气,但随即又严肃起来:“扶苏,你这话可不对。朕的陵寝,那是朕的地下王国,怎么能让人随便看?就算是两千年后,也得保护好,不能让那些无礼之人亵渎。”

扶苏点头称是,心里却在想:“父皇的陵寝,那可是机关重重,别说两千年,就是再过两千年,估计也没人能轻易找到。”

汉武帝时空

刘彻看着直播,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他着急地问卫青:“仲卿,你看这明朝的皇陵,人来人往的,朕的陵寝不会也遭受这样的命运吧?”

卫青立刻安慰道:“陛下,您不必担心。青鸟主播曾提到,我大汉有四百年的国运,您的陵寝定然会被后世好好保护,不会受到这般侵扰。”

刘彻听了这话,稍稍安心了一些,但还是有点不放心:“仲卿,你可知道,朕的陵寝可是耗费了无数心血,若是被后人如此轻慢,朕如何能够安心?”

卫青微笑着回答:“陛下,您是大汉天子,您的陵寝自然也会被后世视为圣地。而且,我大汉的礼仪之邦,怎么会让先皇的安息之地受到不敬呢?”

刘彻听后,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好,朕信你。朕的陵寝,朕的功业,都是大汉的骄傲,朕相信,无论何时,都会得到后人的敬仰。”

明太祖时空

朱元璋看着视频画面,又对着朱棣吐槽道,咱的大明居然只有十六位皇帝,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教育子孙的!

朱棣轻声道,明明青鸟主播都讲了,这是父皇和我共同的问题,又不是只有我。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道,你还敢顶嘴,你看看,你搬个家,还能丢三落四的,我倒要看看你把什么丢了!

······

【话说朱棣这哥们儿,迁都北平的时候,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他把能搬的、能带的,全都一股脑儿地带到了新家。

可是,就在大家以为一切都准备妥当的时候,有人突然发现,哎,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孝陵,怎么还孤零零地待在南京呢?

朱棣可能是这么想的:“老爹在世的时候,就喜欢南京,那死后就让他和娘亲在南京好好休息吧。”

也有人说,朱棣这是在报复朱元璋。

为啥说朱棣这是报复朱元璋呢?

说不定朱棣搬家的时候心里头嘀咕:老爹活着的时候,就是爹娘大哥他们仨亲亲热热的,得,死了就让这一家子在南京待着吧。

朱元璋若是知道朱棣这番“孝心”,估计得气得从陵寝里跳出来,指着朱棣的鼻子说:“你这小子,真是孝顺到家了!”】

······

朱元璋一听到直播中青鸟的调侃,立刻从椅子上蹦了起来,心里火冒三丈,想要找那根鞭子好好教训朱棣一顿。

这时,身后突然递过来一根鞭子,朱元璋回头一看,竟是自己的好妹子——马皇后。

马皇后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调皮的光芒:“重八,你这是要干嘛?打儿子吗?”

朱元璋一见,心中稍安,夫妻俩相视一笑,仿佛默契无间。

接着,朱元璋便开始教育起朱棣来了:“这混小子,居然把我们老两口扔在南京不管了!真是太不像话了!”

······

【话说朱棣这哥们儿,他的迁都大业,可不仅仅是搬家那么简单,这可是华夏历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政治活动。这其中的意义,可能连朱棣自己都没完全预料到。

首先,这迁都的一大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让华夏更加团结一体。

为啥这么说呢?

之前提到朱元璋的时候,青鸟稍微提了一嘴,自从唐末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北平附近已经有大约500年不在汉族朝廷中央政权的控制之下了;而北宋靖康之变后,整个华北地区也有近250年由异族统治。

甚至在明初时期,南北分裂的思想也是非常严重的,朱元璋为了平衡南北民心,甚至在科举中弄出了南北榜制度。

朱棣迁都后,北平及其周边成为明朝的核心统治地域,汉族政权对华北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这其次呢,首都离长城那么近,中央政府调兵遣将那叫一个方便,随时准备给外敌来个下马威。朱棣自己就以北平为根据地,五次北伐,把元朝的残余势力打得落花流水。这种军事指挥的便利,南京那可是望尘莫及。

再说了,天子亲自守边疆,这气势,这胆识,皇宫和先帝陵寝都在前线,朝廷上下面对危机时,那抵抗的决心可不是盖的。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硬是组织了北平保卫战,这要是换西晋、北宋,北方估计早就拱手让人了。

明朝初期,华北跟江南比起来,那真是穷得叮当响。北平一建,北方的生产和人口就像打了鸡血一样迅速恢复。但是,京师这超级大的消费城市,物资需求巨大,周边供给跟不上,只能靠大运河从江南源源不断地输送。

所以啊,在明清两朝,漕运那可是经济的大动脉。漕运一兴旺,运河沿线的市镇也跟着发达起来,扬州、临清、沧州这些地方,就像串在运河上的珍珠,熠熠生辉,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

朱棣这一招,真是神来之笔,不仅弥补了南北的裂痕,还让华夏民族逐渐拧成了一股绳。这不仅仅是搬家,这是搬出了个新天地,搬出了个民族大融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