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清末,这大清不保也罢 > 第174章 顽固派徐桐搅局

清末,这大清不保也罢 第174章 顽固派徐桐搅局

作者:叫baby起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0 16:21:55 来源:小说旗

“所以老臣力谏翁曾浩为两广提督,李副将为广东巡抚。”

翁同龢这也是有私心的,翁曾浩是他们下一代实力最强的,但是又差一点。

还有就是这李副将早年就已经投靠他了,而且他在京城里面广结善缘,大把大把的撒钱,职位才升的这么快。

但是他不只是巴结人做得好,也是真的有实力的,翁同龢想着让李副将去帮自己侄儿,翁曾浩也能在两广做的更稳。

他大哥现在年龄大了,他们家族必须要再出现一个总督,这样他们也能一里一外配合,让翁家家族继续显赫下去。

翁同龢看着慈禧还在犹豫。

突然他灵机一动。

“太后,另外老臣得知李副将昨天在城外抓住了一伙土夫子,并缴获了他们的老巢。”

“他们更是搜出了三十万两白银,还有奇珍异宝无数,总价值近百万之数。”

“具体的还在清算,应该等清算完毕一定会上缴国库。”

慈禧他们都懂,什么土夫子能有这么多钱,无外乎就是翁同龢在给自己侄子买官。

同治帝突然来了兴趣,以前他可是对钱没有一点概念的。

现在一文钱他都感兴趣,为此还专门让老师好好教他算数。

他就想着什么时候凑齐一千多万两白银,把自己这母后给送出去。

一下一百万两啊,这可是大数目。

很少发话的同治帝竟然开口了。

“翁大人所言当真?”

“回皇上,臣所言当真,九门提督可以给老夫作证。”

九门提督正在打瞌睡呢,突然听到这里,看到是翁同龢在说话,他立马点头:“翁大人所言属实。”

这钱又不用他出,还能算他一功劳,何乐而不为。

慈禧眯眼看了看自己这儿子,这不孝子,就这么想自己赶紧走。

我还偏不,就算你凑齐了钱又怎样?

我照样能用其他理由搪塞。

但是希望还是要给的。

慈禧说道:“好,赃款及时收缴国库。”

“恭亲王把这两人也记上,让吏部下旨把!”

恭亲王:“嗻!”

这次除了这些升职的,还有不少人也得到了晋升。

只是这次晋升很明显汉人居多,刘铭传这次也有调动,去广西做了巡抚。

李鸿章无形之中权力也越来越大,虽然李鸿章的职位没变,但是他的门下遍布整个东南沿海地区。

除了广东以外,广西也是他的人。

李鸿章直接管理的就有江苏省、江西省、安徽省三省。

这也是两江总督的管理范围。

另外白涛也是李鸿章的亲信,和他一样成为了封疆大吏,闽浙总督,管理福建、浙江地区。

另外加上台湾的张瑞锦和广西的刘铭传,他的实力不断提升。

邹宏伟在李夏被调到安徽后,他也成为了江苏巡抚。

另外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被调到了云贵担任总督,也算是对曾家的补偿。

整个长江以南地区可以说被三家把控,一个是曾家,一个是翁家,一个就是李家。

实力最强的还是李家,朝廷为了约束他们,每个地区也会插入一些八旗子弟和其他势力的宗亲。

朝会即将结束,此时外面又传来一个捷报声音。

慈禧:“今儿个是怎么回事,这捷报还一茬接着一茬的,难怪哀家早上看到喜鹊叫来着。”

“来人啊,宣觐见吧!”

“嗻。”

不一会一个穿着武官正五品官服的人走了进来。

只见这人相貌英俊,仪表堂堂,一脸刚正,但是又带着一点稚嫩。

这人走进朝堂,低着头,走到中间后跪拜。

“两江水师迅猛舰管带邓世昌,叩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叩见两宫太后,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末将奉两江总督李鸿章李大人令,进京送我军捷报!”

说完邓世昌就将手上的奏折递了上去。

这时候众人都反应了过来,前几日不是刚命令李鸿章派人去驱赶沙俄舰队吗。

怎么这么快就有捷报传来,难道是沙俄撤军,这李鸿章走了狗屎运?

肯定是这样,这也能算捷报,哎,真是为了抢攻脸都不要了。

小李子将奏折接了过去,然后给了慈禧。

上面写的是北洋水师战胜沙俄的全过程。

写的非常详细。

慈禧对歼敌两千余人,一千余人投降,六艘沙俄主力舰队投降最感兴趣。

“嗯,好啊,这李家父子真是我大清的柱石啊,一个在北疆收复失地,一个在沿海守卫海防。”

“姐姐你们也看看,前面天天朝会都有人说我们不应该大兴洋务,看看,这就是洋务带来的结果。”

慈安接过去看了看。

“嗯,这李家父子的确是不错,我们大清国很久没有连续收到过这等捷报了。”

“对这些有功之士,理当嘉奖。”

慈禧又示意小李子把内容读给满朝文武。

等恭亲王听完,只感觉心里出了一口恶气啊。

这水师是他支持建造的,如今打了这么一场大胜仗,他只感觉脸上有光。

以前那些骂他六鬼子的人该认清现实了吧。

但是总是有那么几个老顽固。

两年前顽固派领袖倭仁去世,恭亲王以为大清朝堂要安静不少,结果他想多了。

没了倭仁又有徐桐。

徐桐是前户部尚书徐泽醇之子,保守派的新领袖。

字豫如,号荫轩,汉军正蓝旗人,道光进士。

现在的徐桐是礼部尚书,还是同治帝的师傅。

徐桐走了出来:“太后啊,前些年倭仁大人一直不同意搞什么洋务运动。”

“现在洋人洋务涌进,我们大清被搞得不伦不类,没了祖宗的章法。”

“我们大清现在国将不国啊,别看这打了胜战,但是我们现在欠洋人多少钱了?”

“这些钱都够赔偿好几次洋人了。”

“我们真的有必要还大费周章的去办洋务吗?”

“我看啊,我们还是关起门来,继续过我们的日子,不去管洋人的,他们要是还来,我们大清的士兵也不是孬种。”

“我们老祖宗能够用长矛击败敌寇,我们现在的八旗子弟和绿营士兵怎么就不行了?”

又有一个大臣走了出来。

“徐大人所言甚是,如今我们这朝廷里还有一些人各种说洋务好话的。”

“但是这浪费了我们多少银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