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仙侠玄幻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集

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集

作者:妙音0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21 21:57: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学人这次很欢喜,有这个因缘,跟大家共同学习这部《阿弥陀经》。我们在正式讲这部《阿弥陀经》之前,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研究这一部经的目的。

基本上我们学习佛法,虽然我们每一个人进入佛门,各有各的因缘不同,但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却是一致的,那就是「离苦得乐」。我们希望我们今生,乃至来生的身心,能够离开痛苦、得到究竟的安乐。我们依止这样的目的来到佛门,或者是在家、或者是出家,来修学佛法。可是这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我们应该如何离苦得乐?这个痛苦是怎么产生的?安乐又是怎么样产生的?

从佛法的因缘观来说明,这一切的痛苦,是由于生死轮回而引起的──「生是苦本」。换句话说,我们在轮回当中的每一次受生,都结集了很多的痛苦──老病死、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乃至五蕴炽盛苦。换句话说,当我们在三界一旦受生,这个痛苦就不能避免,每一期的受生,都积集了无量无边的痛苦。所以说我们讲息灭痛苦,就必须息灭生死的轮回,达到无生的涅槃彼岸,这就是我们修学佛法的主要宗旨。

至于这个方法,道绰大师在《安乐集》当中,他把佛陀的教法作一个判教,他说佛法当中主要有两大门:一个是圣道门,第二个是净土门。这个圣道门的方法,就是以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就是你必须仰仗你内心的戒定慧,来消灭你无始劫的烦恼跟罪障,仰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这是一个方法,这个叫做圣道门。

第二个,你可以选择净土门,仰仗佛力的接引往生西方。我们一念真诚的心来忆念弥陀的名号、忆念弥陀的功德、忆念弥陀的相好,跟弥陀感应道交以后,我们到净土去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一个是在秽土断惑证真,一个是在净土断惑证真,有这样的差别。

这两个差别,印光大师讲出一个譬喻说:这两个法门的差别,就像是「蚁子登于高山」,以及「风帆扬于顺水」。

说我们假设选择圣道门,就像是一只蚂蚁在登高山,这整个过程是非常辛苦,有很多的障碍:烦恼障,你整个修行过程当中,烦恼会障碍你修学圣道;业障,你无量劫来所积集的业力,它障碍你修学圣道;报障,你的生命体有老病死,老病死一出现的时候,障碍你修学圣道。就像一只蚂蚁,它要经过很多很多的波折,才能够到达山顶。入道多辛苦,这个叫做难行道,这是一个方法。

第二种方法,就是你可以选择到净土去,这种情况就像是「风帆扬于顺水」,像一艘船,在顺风的情况之下,你坐上弥陀的大愿船,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这当中在弥陀大愿船的摄受下,你就比较容易成就。在净土当中,有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功德的摄持,你能够在那个环境「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两个法门所成就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是过程就不一样。

如果我们站在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福慧浅薄这样的一个根性来说,净土法门对我们来说就是比较契机的法门。

在整个净土当中,主要有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印祖说:这部《阿弥陀经》的特色:「文简意赅,词约理富。」文字简要,但是义理却是非常的详细丰富。所以说,如果我们能够透过《阿弥陀经》的学习,我们的确能够正确的掌握净土的理论跟它的方法,作为我们未来自利,乃至利他的一个基础。这是我们共同研究这部经的目的。

好,我们现在打开《讲义》。《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我们是根据蕅益大师的《要解》来解释《阿弥陀经》。看《讲义》:

将述此义,大分为三。

我们这次分成三大科,来解释这部经。

「壹、自序」,蕅益大师自己作了一个序;「贰、解经」,正式解释经文;第「参、跋语」,蕅益大师写完《要解》以后,他的一段跋语。

「今初」,先看第一科「自序」:

「自序」我们分成两大科:第一个是「序法门」,先说明佛陀所施设的这些差别法门;第二个是「序注疏」,讲到蕅祖个人著作这部《要解》的一个因缘。先看「序法门」。

「序法门」当中分成两科:「一、总序多门;二、别显净宗」,先笼总的说明佛陀说法的原则,是一个总说。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

这个「原夫」是发语词,没有意思的。这三世「诸佛」在自受用的甚深法性三昧当中,以这个大悲心,怜悯我们这些迷惑的众生,「随机施化」为众生说法。这说法的原则有两个:第一个站在契理的角度,「虽归元无二」;第二个站在契机的角度,「而方便多门」。这句话我们解释一下。

这个「归元」的「元」,跟根源的「源」是同一个字。这个「归元」,指的是我们整个修学的一个目标,我们所追求的一个究竟的真理。我们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我们所追求的真理,以天台宗来说,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真如佛性」。在经论上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说我们无量无边的生死轮回是怎么有的呢?这不是上帝创造的,是由于我们有很多很多的妄想、执着,所谓的「无明」,「无明」一动就是「行」,「行」就有「识」(凡夫的情识),乃至于各式各样的业力,就有「生、老、病、死」。所以无量无边的罪业,是由我们的妄想所创造的。

所以息灭我们的妄想、恢复我们清净的本来面目,这是所有佛弟子究竟的归依处,所以这样的一个目标是一致的,「归元无二」。不管你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你只要成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他们内心当中所安住的真理,是同一味、同一法性,就是佛性,所谓的「一如无二如」。

我们就着众生的根机,他所采取的方法,这就有一些差别相。我们讲禅、教、律、密、净,你可以参禅来对治妄想,你也可以持戒来对治妄想,或者是修止观、或者是持咒、或者是念佛,来调伏你现前的妄想,恢复你本来面目。所以说,站在方便契机的角度,就有各式各样的法门;但是它的会归处,就是我们现前一念清净光明的佛性。

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知道一个消息──学佛它是一个心地法门,法法消归自性。

在《了凡四训》里讲到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女居士,这个女居士很贫穷,她对三宝有信心,经常到寺庙里面礼拜、赞叹、供养三宝。有一次,她好不容易积集了两文钱,就拿到寺庙去,很虔诚的供养寺庙。这个方丈看到以后,非常感动,就亲自为她诵经、为她回向。过了几年以后,这个女居士福报现前,被国王选为贵妃,住到宫里面去,那当然是一个荣华富贵的境界。这个贵妃有一次她又回到这间寺庙,她拿了千金来供养寺庙。但是这次方丈和尚并没有亲自为她回向,他叫旁边一个徒弟,代他诵经回向。

这女居士就觉得很奇怪说:师父啊!我以前只供养两文钱,你亲自为我诵经回向;我现在供养千金,你却叫你徒弟为我回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方丈和尚说:你当初供养两文钱,内心非常的真诚,你这一念真诚心的功德太大,我一定要亲自为你诵经回向。而你现在虽然供养千金,但是你这一念心充满骄慢,所以我找小徒弟代为回向就可以了。

所以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就是说我们整个修学的过程当中,现前一念的心是不可思议的,心力不可思议。

印光大师《文钞》也讲到一件事,说:印祖有一个徒弟,他每天念佛念很多,拜佛也拜很多。他写信给印祖说:师父啊!我每天拜了很多佛、念很多佛,但是我怎么越念烦恼越重,看谁都不顺眼?印祖说:你的修行只是在事相下功夫,没有把这些法门用来对治你心中的妄想,你只是说「我今天拜多少佛、念多少佛」,心外求法。所以这样子跟整个佛法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的慈悲,一开始就标出了「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就是说不管你修行任何的法门,你一定要往你的清净心的目标去会归,这是三世诸佛施设教法的一个原则,这是一个总原则。

这一段是「总序多门」,笼总的把佛陀施设教法的原则先标出来。再看第二段「别显净宗」,特别把净土法门的特色讲出来。净土的特色,蕅益大师由粗到细、由浅入深分两段:第一个「净土横超胜」,看这一段:

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在一切的禅、教、律、密的方便当中,我们希望能达到两个目的:第一个「至直捷」,第二个「至圆顿」。这个「至直捷」指的是在因地的时候,我们能够不必多生多劫的修持,就在一生当中成就生死的大事。这个「至直捷」,我看古德的注解解释说:「直捷」就是带业往生,横超三界,这个叫做「直捷」。你不必去消灭你的罪业,带着你无量无边的业种往生净土,这叫「直捷」。

前面「至直捷」是约因地,这个「至圆顿」是约果地。那你果地的功德是怎么回事呢?「圆净四土,圆证三不退。」你到了净土以后,它的功德不是人天的功德,也不是二乘的功德,是大乘的功德。圆净四土──有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这四土是互含互摄的,是横具的,你同时可以受用四土;能够成就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个叫做功德的「圆顿」。

如果我们今天要求在一切方便当中,要满足它的「直捷」性,又满足它的「圆顿」性,那「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念佛」是因,「求生净土」是果。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我们说「方便有多门」,这个佛法的修持,都是在对治我们现前的妄想执着。这个法门的施设,有通也有别。通相来说,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你一定要持戒,特别是四根本重戒,「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之根本」,这是通于一切法门,持戒为本。其次,止观双运。任何一个法门,它在安定内心的时候,它不是止就是观,不是观就是止,没有其它第三种状态,「善巧安心止观」。这个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一切法门的总相。但是它有它的别相,这个止观的别相,就是它的所缘境有所不同。这段我们解释一下。

智者大师解释《法华经》的经题「妙法莲华经」,他解释这个「妙法」,说妙法有三种法妙:第一个是众生法妙。这个众生法,就是众生有无量无边的惑业苦,有各式各样的烦恼,这烦恼一动,就是一个罪业,有无量无边的罪业。有这个罪业,就会有各式各样痛苦的果报,这件事情不可思议,所以众生法妙。第二个、佛法妙。佛菩萨的功德庄严,正报庄严、依报的庄严,这件事也是妙。

第三个是心法妙。前面的众生法是约着杂染的境界来说;这个佛法界是一种清净的法界;现前的一念心性,智者大师的意思:它有染有净,有净有染,一念具足十法界。它迷惑的时候,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杂染的法界;它觉悟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是清净的法界:染净不二,所以这个现前一念心性也是不可思议,也是妙。

我们一般在修止观,就是三种所缘境:或者你观察众生法界。一般南传佛教,它的止观就是观我们的五蕴身心──色、受、想、行、识,无量无边的烦恼、无量无边的罪业所招感的现前色受想行识,是我们的所观境。不过观察众生法,一般我们的心情,那是否定的,用不净、或者是苦、无常、无我这四种智慧来观照它,基本上我们对它是厌恶的、否定的,是要把它息灭掉的,是这样的一种心态。

第二种的所观境是佛法界。这个净土宗跟密宗欢喜用这种观法,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直接去观察佛菩萨的功德庄严,或者观想佛菩萨的正报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或者去观察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琉璃地、莲华、宫殿、楼阁。我们去观想佛菩萨庄严时,内心是肯定的,这个时候所缘境,这种佛菩萨的本尊相现前的时候,我们内心当中是赞叹、礼拜、供养的一种归依的心情。

若按密宗的道次第来说,密宗认为:我们直接观佛菩萨的这种功德庄严,这是最直捷、最圆顿的方法,就是成佛最快。印光大师讲出一句话来形容这种观法,他说:我们这一念心直接观察佛菩萨的这种庄严,就像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们现前一念无量无边这种烦恼的心,去观察佛菩萨的庄严,是就着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投入佛菩萨的功德大海去,一念的相应就是一念的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所以说在无量无边的所观境当中,你用众生法为观境、以心法为所观境、以佛法界为所观境,这当中以佛法界为所观境,是最直捷、最圆顿的成佛法门,是这个意思,叫「净土横超胜」。这当中牵涉到有佛力的加被,本尊相应,密宗讲,就是我们跟佛菩萨这样一观以后,我们这一念心跟佛菩萨的功德就接触了,蒙佛加被,这当中有佛力的力量加持进来,所以这个地方就有直捷跟圆顿这两种功德。

这是讲到这个法门的一个比较性,有横超的、有竖出的差别。其次,我们再看下一段:

又显持名胜

在整个净土当中,这个「持名」又特别殊「胜」,有两段,第一个「正显」。

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念佛法门,我们讲本尊相应,它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你要想尽一切办法,使令你这一念心,跟佛菩萨的那一念大悲心能够接触,就是感应道交。这当中基本上有三种的方法:第一个,观想佛菩萨的相状,观想、或者观像、或者持名,你忆念它的名号。就是说你去观想、观像、持名,都能够跟佛菩萨的大悲心相接触。但是这三个「法门」当中,我们如果要加以简别的话,就是它要能够「至简易」,下手最简易,它的成就最「稳当」,万修万人去,成功率最高,那就是「信愿专持名号」。执持名号,它有简易跟稳当的两种功德。

简易跟稳当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第一个从平时的修学方面来说。在丛林古时候有一个叫冬瓜和尚,冬瓜和尚他欢喜吃冬瓜,所以人家称他叫冬瓜和尚。这个冬瓜和尚他的工作是采购,古时候的丛林,「天下名山僧占多」,这高山上,从山上走下来四个小时,上去四个小时,来回八个小时,他哪有时间去念佛堂用功呢?他整天都在外面跑来跑去。但是他想: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有一天,隔壁来了一个参学客的比丘,他就去找他说:我一天到晚在外面跑来跑去,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一个方法能够修持。这个客比丘说:你好好的专心念阿弥陀佛。这个人也是老实、厚道,他一听就相信了。他就在这个工作当中跑来跑去,心中就好好的念阿弥陀佛,「信愿专持名号」。

有这么一天,大家早课做完要下殿,冬瓜和尚就站出来说:大众师慈悲,我今天要往生净土,请大家先不要下殿,送我一程(呵──)。大众师心想:你平常念佛堂也没看到你来参加,你现在说你要往生净土?大家半信半疑。大家想:好嘛,看看嘛。那冬瓜和尚就在中间坐着,大家为他念佛。念一段时间以后,冬瓜和尚就讲了一个偈颂:

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

世人皆不知,别有一天堂。

讲完以后,就安然坐化。这当中就把他一生的修因,因地的修行跟他果地的功德表达出来。看他的因地是怎么修的?他的因地是「终日走街坊」,我这个人工作随缘尽分,我的工作范围是一天到晚在外面跑,在街坊、在菜市场当中跑过来跑过去,不像你们有这个福报在念佛堂、禅堂用功。当然这是我身体的状态,我的身体在这个街坊当中跑过来跑过去,终日走街坊。

但是我内心是什么境界呢?「心中念佛忙」,内心当中念念的忆念弥陀的名号。这件事情是不容易的。我们看《释禅波罗蜜》,任何止观的修学,一定要闲居静处、息诸缘务,把所有尘劳的事情都要放下,没有说什么终日走街坊的。因为净土法门它的所观境最简易,因为你这个佛号一现前,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经过这三个次第,这个佛号从你信愿的心里生起,从嘴巴的震动产生一个声相,再把它听回去。诶!这件事就相应了,就跟你的本尊相应了。

所以说他最后成就了,「世人皆不知,别有一天堂。」你看我一天到晚在外面跑来跑去,我内心的境界、我心中的佛号是什么境界,「世人皆不知,别有一天堂」。所以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这个净土法门的方便。你在佛堂用功当然是好,但是你在动中也可以跟弥陀相应,那这是约着平时的用功来说。

第二个约临命终,这个临命终就是我们一生最关键的时候,古人说:「腊月三十算总帐」。印祖说:我们一个人,平常什么事情都能够作假:你没有修行,也能够装出有修行的样子;你造了很多罪业,也能够现出慈悲善良的样子。平时是可以作假,但是临命终的时你作不了假的。临命终你现出什么相貌,善业起现行、恶业起现行,你作不了主,你没有办法作假,那你这个叫算总帐了。那这个算总帐就会影响到我们下一辈子的投胎,善业起现行,或者恶业起现行。

这当中有两个因素会决定我们来生的果报:

第一个随业往生,我们会随顺过去的善恶业去投胎,如果善业起现行就到人天法界去,恶业起现行就到三恶道法界去,随业往生;第二个随念往生,就是临命终的时候,你能够栽培一个强大的心念,去改变你的业力,在这个业还没有成熟之前。比如说你忆念你一生曾经做过什么样的善法,那以这个强大的善念,能使令这个善业先得果报,随念往生。或者你在这个净土法门当中,你这时候专心的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时候会有这样明确而坚定的心念,这个时候也是随念带业往生。但是这个随念的标准,这个念力一定要能够强过你的业力,这个念力一定是非常明确、非常坚定的念力。

那在临命终的时候,在这样一种散乱心的状态,我们要栽培一个明确而坚定的念力,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最简易、最稳当,因为它的所观境最简单。你在临命终的时候,色身的败坏、内心的散乱,你要去观想极乐世界的正报庄严、依报庄严可就不容易了,不像平常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在念佛堂当中那么容易。所以站在临命终的时候,这个至简易、至稳当就非常重要。

不管是平时、不管是临终,我们讲这个下手最简易、成功最稳当的,就是信愿专持名号,把这个念佛当中加以简别。蕅益大师讲完这一段话以后,他又加以「引证」,把他的理论作一个「引证」。

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