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中篇小说集世间百态 > 第27章 《孙思邈教我学针灸》解密足少阳胆经的奥秘与应用

是少阳胆侄

当孙思邈向我讲述足少阳胆经的奥秘时,一个散发着柔和光芒的透明人体模特,仿若从缥缈的医道幻影中,缓缓浮现于我们眼前。它的经络与穴位清晰可见,宛如一幅立体的人体经络全息图,每一条经络的走向、每一个穴位的位置,都精准无误地呈现出来,为我们直观地展示着足少阳胆经的神秘脉络 。

“胆经起于目外眦,上达额角,后向下至耳后,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又向后折至风池,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前行入缺盆……”孙思邈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他一边讲述,一边用手在人体模特上比划着胆经的循行路线。

足少阳胆经,一侧共有44个穴位。这些穴位,如同夜空中一颗颗璀璨的星辰,沿着经络的轨迹,有序地散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共同维持着身体的健康与平衡。此刻,就让我们沿着这条神奇的经络,逐个探寻这些穴位的奥秘。

头面部穴位

瞳子髎:此穴位于目外眦外侧0.5寸的凹陷之处,恰似一位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眼睛。艾灸时,将点燃的艾条悬于穴位上方2 - 3厘米处,施以温和灸,让温热的气息徐徐渗透,持续5 - 10分钟,对于目赤肿痛、目翳等眼部不适症状,有着显着的改善效果。日常按摩时,把食指指腹轻轻放置在穴位上,轻柔地做环形按揉,每次1 - 2分钟,力度以产生微微酸胀感为宜,长期坚持,可使双眼更加明亮有神。针灸时,可向后方斜刺0.3 - 0.5寸,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眼球。

听会:处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里,与耳部的健康息息相关。艾灸时,采用雀啄灸的方法,让艾条如灵动的雀鸟啄食般,在穴位上方上下移动,每次操作10 - 15分钟,对耳鸣、耳聋、牙痛等问题,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按摩时,双手食指同时点按穴位,力度适中,每次保持1 - 2分钟,可有效缓解耳部的各种不适。针刺时,直刺0.5 - 1寸,注意避开血管,防止出血形成血肿。

上关:在耳前,下关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艾灸此穴位10 - 15分钟,能有效缓解耳鸣、偏头痛等症状,给深受此类病痛困扰的人们带来舒缓与慰藉。按摩时,用中指指腹轻轻按压,每次1 - 2分钟,以穴位处产生酸胀感为最佳状态。针刺时,直刺0.5 - 1寸,不可深刺,以免损伤深部重要结构。

颔厌: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艾灸10 - 15分钟,对于偏头痛、眩晕等症状,有着积极的调理作用。按摩时,用拇指指腹进行按揉,每次1 - 2分钟,帮助放松头部神经,减轻不适。针法宜平刺0.5 - 1寸,沿皮刺入,以减轻疼痛。

悬颅:位于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艾灸10 - 15分钟,可有效改善偏头痛、面肿等状况,让头部恢复轻松舒适。按摩时,用食指指腹点按穴位,每次1 - 2分钟,助力缓解病痛。针刺时,平刺0.5 - 1寸,注意针刺方向,避免意外。

悬厘: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下1\/4与上3\/4交点处。艾灸10 - 15分钟,能有效缓解偏头痛、耳鸣等问题,为患者减轻痛苦。按摩时,用中指指腹轻轻揉按,每次1 - 2分钟,促进气血流通。针刺时,平刺0.5 - 1寸,施针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反应。

曲鬓: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艾灸10 - 15分钟,可减轻偏头痛、颔颊肿等症状,让面部恢复正常状态。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压穴位,每次1 - 2分钟,缓解局部疼痛。针灸宜平刺0.5 - 1寸,操作时手法要稳。

率谷: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艾灸10 - 15分钟,对偏头痛、眩晕等症状疗效显着,帮助患者摆脱头部的不适。按摩时,用双手拇指同时按揉,每次1 - 2分钟,增强按摩效果。针刺时,平刺0.5 - 1寸,进针时注意避开皮下血管。

天冲:在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后0.5寸。艾灸10 - 15分钟,可调理头痛、癫痫等症状,为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按摩时,用食指指腹点按穴位,每次1 - 2分钟,刺激穴位,调节身体机能。针刺时,平刺0.5 - 1寸,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手法轻重。

浮白: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1\/3与上1\/3交点处。艾灸10 - 15分钟,能有效缓解头痛、耳鸣等不适,让患者重获舒适。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揉按,每次1 - 2分钟,促进气血运行。针刺时,平刺0.5 - 1寸,不可大幅度提插捻转,以防损伤组织。

头窍阴: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1\/3与下1\/3交点处。艾灸10 - 15分钟,对偏头痛、耳鸣等症状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按摩时,用中指指腹按压,每次1 - 2分钟,缓解病痛。针刺可平刺0.5 - 1寸,进针后注意观察患者表情变化。

完骨: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艾灸10 - 15分钟,可减轻头痛、颊肿等症状,让患者的头部和面部恢复轻松。按摩时,用双手食指同时按揉,每次1 - 2分钟,增强治疗效果。直刺0.5 - 1寸,注意进针角度,避免刺伤重要血管神经。

本神: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2\/3与外1\/3交点处。艾灸10 - 15分钟,能有效调理头痛、癫痫等症状,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按摩时,用拇指指腹点按,每次1 - 2分钟,调节身体的气血和神经功能。针刺时,平刺0.5 - 1寸,操作过程中保持针身稳定。

阳白:在额部,瞳孔直上,眉上1寸。艾灸5 - 10分钟,可改善头痛、眼睑下垂等问题,让额头和眼部恢复正常状态。按摩时,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穴位,每次1 - 2分钟,以产生酸胀感为度,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针刺时,沿皮刺0.5 - 1寸,向眉梢方向刺入。

头临泣: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艾灸10 - 15分钟,对头痛、目痛等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按摩时,用食指指腹揉按,每次1 - 2分钟,缓解头部和眼部的疼痛。平刺0.5 - 1寸,注意进针的深度和角度,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目窗: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临泣后1寸。艾灸10 - 15分钟,可有效缓解头痛、目眩等不适,让头部和眼睛恢复舒适。按摩时,用中指指腹按压,每次1 - 2分钟,调节头部的气血运行。针刺时,平刺0.5 - 1寸,轻轻捻转,不可强刺激。

正营: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临泣后2寸。艾灸10 - 15分钟,能调理头痛、眩晕等症状,为患者减轻痛苦。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1 - 2分钟,帮助放松头部肌肉,缓解不适。平刺0.5 - 1寸,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把握针刺手法。

承灵: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临泣后3寸。艾灸10 - 15分钟,对头痛、鼻塞等症状有良好的调理效果,让患者呼吸顺畅,头部轻松。按摩时,用食指指腹点按,每次1 - 2分钟,促进鼻部和头部的气血流通。针刺时,平刺0.5 - 1寸,施针时动作要轻柔。

脑空: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艾灸10 - 15分钟,可减轻头痛、颈项强痛等症状,让头部和颈部恢复灵活与舒适。按摩时,用双手拇指同时按揉,每次1 - 2分钟,缓解颈部和头部的肌肉紧张。直刺或斜刺0.5 - 1寸,不可深刺,以免损伤深部脑组织。

风池: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艾灸10 - 15分钟,可有效缓解头痛、感冒、颈项强痛等症状,为身体抵御疾病的侵袭。按摩时,双手抱头,用大拇指指腹按揉,每次2 - 3分钟,力度可稍重,以促进颈部和头部的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针刺时,向鼻尖方向斜刺0.8 - 1.2寸,注意进针方向和深度,严禁向上深刺,防止损伤延髓。

躯干部穴位

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艾灸10 - 15分钟,可有效调理肩背疼痛、上肢不遂、乳腺炎等症状,让肩部和**恢复健康。按摩时,用中指指腹按压,每次2 - 3分钟,以有强烈酸胀感为佳,促进肩部和胸部的气血运行。针刺时,直刺0.5 - 0.8寸,不可深刺,以免刺伤肺尖,引发气胸 。

渊腋: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第4肋间隙中。艾灸10 - 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胸胁痛,让胸部恢复舒适。按摩时,用食指指腹点按,每次1 - 2分钟,调节胸部的气血流通。斜刺0.5 - 0.8寸,不可直刺、深刺,避免损伤内脏。

辄筋: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第4肋间隙中。艾灸10 - 15分钟,可减轻胸胁痛、气喘等症状,让呼吸更加顺畅,胸部更加舒适。按摩时,用中指指腹揉按,每次1 - 2分钟,促进胸部的气血运行和呼吸功能的改善。针刺时,斜刺0.5 - 0.8寸,注意针刺角度,防止损伤内部脏器。

日月:在上腹部,**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艾灸10 - 15分钟,对胁肋疼痛、呕吐、吞酸等肝胆疾病有显着的疗效,呵护肝胆的健康。按摩时,用食指和中指指腹点按,每次1 - 2分钟,力度适中,调节肝胆的功能,缓解相关症状。斜刺0.5 - 0.8寸,不可深刺,以免损伤肝脏等重要器官。

京门: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12肋骨游离端的下方。艾灸10 - 15分钟,可有效调理腰痛、腹胀等症状,让腰部和腹部恢复舒适。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2 - 3分钟,促进腰部和腹部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胀满。直刺0.5 - 1寸,进针时要缓慢,避免损伤肾脏。

带脉: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艾灸10 - 15分钟,能有效改善月经不调、带下等妇科问题,呵护女性的生殖健康。按摩时,用手掌横擦,每次3 - 5分钟,以局部产生温热感为宜,调节女性的内分泌和生殖系统功能。直刺0.8 - 1.2寸,针刺时注意避开腹部大血管。

五枢: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艾灸10 - 15分钟,可缓解月经不调、腰胯痛等症状,让身体恢复舒适。按摩时,用食指指腹点按,每次1 - 2分钟,调节腹部和腰部的气血运行,缓解相关症状。直刺0.8 - 1.2寸,进针过程中注意患者的反应。

维道: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艾灸10 - 15分钟,对月经不调、阴挺等妇科问题有积极的调理作用,帮助女性恢复健康。按摩时,用中指指腹揉按,每次1 - 2分钟,促进腹部和盆腔的气血运行,改善相关症状。向前下方斜刺0.8 - 1.2寸,操作时手法要轻柔。

居髎: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艾灸15 - 20分钟,可减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等症状,让髋部和下肢恢复活力。按摩时,用手掌根按揉,每次3 - 5分钟,促进髋部和下肢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麻木。直刺1 - 1.5寸,根据患者的胖瘦程度调整进针深度。

下肢部穴位

环跳: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艾灸15 - 20分钟,对下肢痿痹、腰胯痛等症状有极佳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恢复下肢的正常功能。按摩时,用手掌根着力,上下推擦,每次3 - 5分钟,以局部有热感为宜,促进下肢和腰部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麻木。直刺2 - 3寸,进针时要注意避开坐骨神经,可采用提插补泻手法增强疗效 。

风市: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艾灸15 - 20分钟,可有效缓解下肢麻木、瘙痒等症状,让下肢恢复舒适。按摩时,用手掌上下擦动,每次3 - 5分钟,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改善皮肤的营养供应。直刺1 - 1.5寸,可根据病情配合捻转补泻手法。

中渎: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肌与股二头肌之间。艾灸15 - 20分钟,能有效调理下肢痿痹、麻木等症状,让下肢恢复正常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2 - 3分钟,促进下肢的气血运行,缓解肌肉的紧张和麻木。直刺1 - 1.5寸,进针后可适当提插捻转,增强针感。

膝阳关:在膝外侧,当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艾灸10 - 15分钟,可减轻膝痛、下肢痿痹等症状,让膝关节恢复灵活。按摩时,用拇指指腹点按,每次1 - 2分钟,促进膝关节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肿胀。直刺1 - 1.5寸,注意针刺角度,避免损伤膝关节周围组织。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作为筋会,艾灸15 - 20分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对筋脉拘挛、疼痛、下肢痿痹、胁肋疼痛等症状疗效显着。针刺时可根据病情采用补泻手法,如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直刺1 - 1.5寸,进针后可探寻最佳针感,使针感向足部或膝关节上方传导 。日常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2 - 3分钟,力度由轻到重,以穴位处有明显酸胀感为佳,经常刺激阳陵泉,可有效改善筋脉和下肢的健康状况。

下肢部穴位(续)

阳交: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艾灸10 - 15分钟,可调理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等症状,让身体恢复舒适。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1 - 2分钟,调节胸胁和下肢的气血运行,缓解相关症状。针刺时直刺0.5 - 1寸,行针时手法宜轻巧,避免大幅度提插捻转造成局部不适。

外丘: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艾灸10 - 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胸胁痛、下肢痿痹等症状,让身体恢复健康。按摩时,用食指指腹点按,每次1 - 2分钟,促进胸胁和下肢的气血流通,缓解疼痛和麻木。直刺0.5 - 1寸,进针后可轻微捻转,以得气为度,使针感沿经络传导。

光明: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艾灸10 - 15分钟,对目痛、夜盲等眼部问题有积极的调理作用,让眼睛恢复明亮。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揉按,每次1 - 2分钟,调节眼部和下肢的气血运行,缓解眼部的不适。针刺时直刺0.5 - 1寸,可根据患者的虚实情况采用相应补泻手法,如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

阳辅: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艾灸10 - 15分钟,可减轻偏头痛、下肢痿痹等症状,让头部和下肢恢复舒适。按摩时,用中指指腹按压,每次1 - 2分钟,促进头部和下肢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麻木。直刺0.5 - 1寸,进针后可适当提插,增强针感,使治疗效果更佳。

悬钟: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艾灸10 - 15分钟,对中风、颈椎病、腰椎病等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1 - 2分钟,以产生酸胀感为度,促进全身的气血运行,改善相关症状。针刺时直刺0.5 - 1寸,可结合电针疗法,选择疏密波,增强对穴位的刺激,更好地发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功效。

丘墟:在足外踝的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艾灸5 - 10分钟,可治疗目赤肿痛、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等症状,让身体恢复平衡。按摩时,用食指指腹按压,每次1 - 2分钟,力度适中,调节眼部、胸胁和下肢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不适。针刺时直刺0.5 - 0.8寸,或向照海方向透刺,可增强对足部经络气血的调节作用,对相关病症的治疗效果更为显着。

足临泣: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艾灸5 - 10分钟,对偏头痛、目赤肿痛等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揉按,每次1 - 2分钟,促进头部和足部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红肿。针刺时直刺0.3 - 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对于实证、热证引起的症状,放血疗法可起到清热泻火、通络止痛的作用。

地五会: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第4、5跖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艾灸5 - 10分钟,可缓解头痛、胁痛等症状,让身体恢复舒适。按摩时,用食指指腹点按,每次1 - 2分钟,调节头部和足部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直刺0.3 - 0.5寸,进针后可轻轻捻转,使针感向周围扩散,以增强治疗效果。

侠溪: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艾灸5 - 10分钟,能有效调理头痛、耳鸣等症状,让头部和耳部恢复舒适。按摩时,用拇指和食指指腹对捏,每次1 - 2分钟,促进头部和足部的气血运行,缓解头痛和耳鸣。针刺时直刺0.3 - 0.5寸,可根据病情适当行针,如头痛剧烈者,可加强捻转手法,以提高止痛效果。

足窍阴:在足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艾灸5 - 10分钟,可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等症状,让头部和眼部恢复健康。按摩时,用拇指指腹点按,每次1 - 2分钟,力度适中,以微微酸胀感为度,刺激此处,能引气血下行,减轻头部的上炎之火,改善不适症状 。针刺时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对于实热上扰所致的头部和眼部症状,点刺放血能迅速泻热解毒,缓解病痛。

孙思邈讲解完,我沉浸在这奇妙的穴位世界中,一边听一边在自己身上找准穴位,切实感受胆经的走向和穴位的位置。随着对每个穴位的深入了解,孙思邈描述的经络循行画面,在我脑海中愈发清晰、生动,仿佛能看到气血沿着胆经奔腾不息,滋养着全身。这些穴位不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节点,更是我们日常养生保健、守护健康的秘密武器 。只要善加利用,便能激发身体的自愈潜能,维持身心的和谐与平衡,踏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健康之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