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中篇小说集世间百态 > 第32章 《孙思邈教我学针灸》揭秘奇经八脉之督脉奥秘

《孙思邈教我学针灸》透明人体模特,揭秘奇经八脉之督脉奥秘

在我对十二正经的知识有了一定掌握后,孙思邈并未如往常一样,仅通过言语和示范来传授知识。只见他口中念念有词,双手在空中快速地结出奇异的印诀。刹那间,一道柔和的光芒从他掌心绽放,光芒逐渐凝聚、变形,最终幻化成一个栩栩如生的透明人体模特。这模特悬浮于半空,内部的经络、脏腑清晰可见,仿佛将人体的神秘构造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眼前。

孙思邈轻抚胡须,神情温和而又透着几分庄重,目光望向透明人体模特,缓缓说道:“奇经八脉,恰似人体经络系统里的‘湖泊’与‘水库’,对十二正经的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至关重要。今日,我便借助这神奇的透明人体模特,为你详细讲解督脉。” 说着,他抬手轻轻指向模特的下腹部,示意督脉的起始之处。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着脊柱内部徐徐上行,直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联络脑髓。随后,又由项部沿着头部正中线,历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最终抵达上唇系带处。” 他一边说着,一边随着督脉的循行路线,在透明人体模特上精准地比划,每一个动作都清晰明了,让我能直观地看到督脉在人体内的走向。

紧接着,孙思邈向我详细介绍了督脉上的长强、命门、百会等重要穴位:“长强穴是督脉的起始穴位,对肛肠疾病、腰脊疼痛等病症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命门穴关乎人体阳气,若是肾阳不足、腰膝酸软,刺激此穴会颇有益处;而百会穴位于头顶,作为诸阳之会,能够醒脑开窍、升阳举陷。” 讲解过程中,他还特别着重强调了督脉在调节人体阳气方面的关键作用,叮嘱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应用中一定要格外留意。

我全神贯注地聆听着,眼睛紧紧盯着透明人体模特上的督脉穴位,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勾勒出督脉的循行路线和穴位分布。同时,我依照孙思邈所讲,在自己身上尝试探寻这些穴位的准确位置,用心感受它们的独特特点。

以下为你详细介绍督脉的28个穴位:

长强穴: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 主治:泄泻,痢疾,便血,便秘,痔疾,癫狂痫,腰脊和尾骶部疼痛。

- 针刺: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 - 1寸,需格外注意,不宜直刺、深刺,谨防刺伤直肠。

-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 - 7壮,艾条灸10 - 15分钟。

- 按摩:用拇指指腹轻柔按揉,力度适中,每次3 - 5分钟。

腰俞穴: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 主治:月经不调,癫痫,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 针刺:向上斜刺0.5 - 1寸。

-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 - 7壮,艾条灸10 - 15分钟。

- 按摩:用食指指腹缓缓按揉,每次3 - 5分钟。

腰阳关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遗精,阳痿。

- 针刺:直刺0.5 - 1寸。

-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 - 7壮,艾条灸10 - 15分钟。

- 按摩:用掌根在穴位处来回轻柔擦揉,每次5 - 10分钟。

命门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 主治:虚损腰痛,遗尿,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 针刺:直刺0.5 - 1寸。

-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 - 7壮,艾条灸10 - 15分钟。

- 按摩:用掌心上下轻轻摩擦,每次5 - 10分钟。

悬枢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 主治:腰脊强痛,腹胀,腹痛,泄泻,痢疾。

- 针刺:直刺0.5 - 1寸。

-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 - 7壮,艾条灸10 - 15分钟。

- 按摩:用拇指稳稳按揉,每次3 - 5分钟。

脊中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 主治:腰脊强痛,黄疸,腹泻,痢疾,小儿疳积,痔疾,脱肛,便血,癫痫。

- 针刺:向上斜刺0.5 - 1寸。

-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 - 7壮,艾条灸10 - 15分钟。

- 按摩:用指腹缓缓按揉,每次3 - 5分钟。

中枢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 主治:黄疸,呕吐,腹满,胃痛,食欲不振,腰脊强痛。

- 针刺:向上斜刺0.5 - 1寸。

-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 - 7壮,艾条灸10 - 15分钟。

- 按摩:用拇指按揉,每次3 - 5分钟。

筋缩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 主治:癫痫,抽搐,脊强,胃痛,黄疸,四肢不收。

- 针刺:向上斜刺0.5 - 1寸。

-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 - 7壮,艾条灸10 - 15分钟。

- 按摩:用指腹轻轻按揉,每次3 - 5分钟。

至阳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 主治:胸胁胀痛,黄疸,呕吐,腹痛,脊强,身热。

- 针刺:向上斜刺0.5 - 1寸。

-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 - 7壮,艾条灸10 - 15分钟。

- 按摩:用指腹按揉,每次3 - 5分钟。

灵台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 主治:咳嗽,气喘,疔疮,胸胁胀满,脊背强痛。

- 针刺:向上斜刺0.5 - 1寸。

-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 - 7壮,艾条灸10 - 15分钟。

- 按摩:用指腹按揉,每次3 - 5分钟。

神道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 主治:心悸,失眠,健忘,癫痫,眩晕,脊强肩痛,咳嗽。

- 针刺:向上斜刺0.5 - 1寸。

-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 - 7壮,艾条灸10 - 15分钟。

- 按摩:用指腹按揉,每次3 - 5分钟。

身柱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 主治:身热,咳嗽,气喘,惊厥,癫痫,脊背强痛,疔疮。

- 针刺:向上斜刺0.5 - 1寸。

-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 - 7壮,艾条灸10 - 15分钟。

- 按摩:用指腹按揉,每次3 - 5分钟。

陶道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 主治:头痛,发热,疟疾,咳嗽,气喘,脊强,胸痛。

- 针刺:向上斜刺0.5 - 1寸。

-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 - 7壮,艾条灸10 - 15分钟。

- 按摩:用指腹按揉,每次3 - 5分钟。

大椎穴: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痫,头项强痛,风疹,痤疮。

- 针刺:直刺0.5 - 1寸。

-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 - 7壮,艾条灸10 - 15分钟。

- 按摩:用拇指按揉,每次3 - 5分钟。

哑门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

- 主治:舌强不语,暴喑,头痛,项强,脊强反折,中风尸厥,癫狂,痫证,癔病,衄血,重舌,呕吐。

- 针刺: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 - 1寸,务必注意,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 艾灸:不宜艾灸。

- 按摩:用指腹轻轻点揉,每次3 - 5分钟。

风府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 主治: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癫狂,中风。

- 针刺: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 - 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壮,艾条灸5 - 10分钟。

- 按摩:用指腹轻轻点揉,每次3 - 5分钟。

脑户穴: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失音,癫狂痫证。

- 针刺:平刺0.5 - 0.8寸。

-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壮,艾条灸5 - 10分钟。

- 按摩:用指腹按揉,每次3 - 5分钟。

强间穴: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

- 主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证,烦心,失眠。

- 针刺:平刺0.5 - 0.8寸。

-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壮,艾条灸5 - 10分钟。

- 按摩:用指腹按揉,每次3 - 5分钟。

后顶穴: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上3寸)。

- 主治:头痛,眩晕,项强,癫狂痫证,失眠。

- 针刺:平刺0.5 - 0.8寸。

-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壮,艾条灸5 - 10分钟。

- 按摩:用指腹按揉,每次3 - 5分钟。

百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脱肛,泄泻,阴挺,健忘,不寐。

- 针刺:平刺0.5 - 0.8寸。

-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 - 7壮,艾条灸10 - 15分钟。

- 按摩:用拇指按揉,每次3 - 5分钟。

前顶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百会前1.5寸)。

-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鼻渊,癫痫,头顶肿。

- 针刺:平刺0.5 - 0.8寸。

-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壮,艾条灸5 - 10分钟。

- 按摩:用指腹按揉,每次3 - 5分钟。

囟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鼻衄,癫狂,小儿惊风。

- 针刺:平刺0.3 - 0.5寸。

-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壮,艾条灸5 - 10分钟。

- 按摩:用指腹按揉,每次3 - 5分钟。

上星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渊,鼻衄,癫狂,疟疾,热病。

- 针刺:平刺0.3 - 0.5寸。

-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壮,艾条灸5 - 10分钟。

- 按摩:用指腹按揉,每次3 - 5分钟。

神庭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泪出,目翳,雀目,鼻渊,鼻衄,癫狂,痫证,角弓反张。

- 针刺:平刺0.3 - 0.5寸。

-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壮,艾条灸5 - 10分钟。

- 按摩:用指腹按揉,每次3 - 5分钟。

素髎穴: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 主治:鼻塞,鼻渊,鼻衄,喘息,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

- 针刺:向上斜刺0.3 - 0.5寸,或点刺出血。

- 艾灸:不宜艾灸。

- 按摩:用食指指腹按揉,每次3 - 5分钟。

水沟穴: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 主治:昏迷,晕厥,暑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鼻塞,鼻衄,风水面肿,牙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霍乱,温疫,脊膂强痛,挫闪腰疼。

- 针刺:向上斜刺0.3 - 0.5寸,或用指甲按掐。

-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壮,艾条灸5 - 10分钟。

- 按摩:用拇指指甲掐按,每次1 - 2分钟。

兑端穴: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

- 主治:昏迷,晕厥,癫狂,痫证,口噤,口臭,齿龈肿痛,鼻衄,消渴,黄疸,小便频数,便秘。

- 针刺:向上斜刺0.2 - 0.3寸,或点刺出血。

-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壮,艾条灸5 - 10分钟。

- 按摩:用指腹按揉,每次3 - 5分钟。

龈交穴: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 主治:齿龈肿痛,口臭,齿衄,处鼻渊,面赤颊肿,唇吻强急,面部疮癣,两腮生疮,癫狂,项强。

- 针刺:向上斜刺0.2 - 0.3寸,或点刺出血。

-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壮,艾条灸5 - 10分钟。

- 按摩:用指腹按揉,每次3 - 5分钟。

目睹孙思邈以这般神奇的方式展现督脉,我内心满是震撼与惊叹。透明人体模特的出现,让原本晦涩难懂的经络穴位知识瞬间变得直观清晰。

曾经,那些穴位的位置与作用,我只能凭借想象和文字描述去揣摩,如今却能借助这具模型,一目了然。学习过程中,我不再困惑于抽象的概念,能精准地看到每个穴位在人体的具体位置,理解它们与周边经络、脏腑的关联。

这不仅加深了我对督脉的认知,更让我体会到中医智慧的博大精深。孙思邈的教学方法,让我明白知识的传承可以如此生动鲜活。它让我对中医的探索**愈发强烈,也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钻研,将这些宝贵的知识传承下去,为中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