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中篇小说集世间百态 > 第41章 《孙思邈教我学针灸》跷脉病症论治

《孙思邈教我学针灸》跷脉病症论治

清晨,日光穿透淡薄云层,将温暖毫无保留地倾洒在医庐的庭院。孙思邈身着一袭素袍,衣袂随风轻扬,静静伫立在回廊之下。他周身散发着从容气息,像是能将世间病痛都安抚平定。我满怀敬意,在旁认真聆听他讲述奇经八脉的医理,内心满是对医学奥秘的憧憬与好奇。

这时,一阵脚步声打破宁静。只见一位身形佝偻的中年男子,脚步虚浮,缓缓走进医庐。他面容憔悴,皮肤黯淡无光,深陷的眼窝中,双眼布满血丝,透着深深的疲惫。男子声音沙哑,无奈诉说着自己的痛苦:“大夫,我每晚都翻来覆去,根本睡不着,白天双腿发软,走路都费劲。”

孙思邈微微皱眉,目光关切,专注地为患者望闻问切。随后,他看向我,眼中满是鼓励,说道:“你来分析下,这是什么病症。”我深吸一口气,努力回忆所学知识,脑海中迅速浮现跷脉相关内容。思索片刻,我笃定地说:“根据症状,失眠、下肢乏力,我认为是跷脉功能失调。阴跷脉司下肢内侧运动,且与睡眠相关;阳跷脉司下肢外侧运动,二者失调,才出现这些症状。”孙思邈点头肯定,追问:“不错,那你准备怎么治疗?”

我定了定神,有条不紊地回答:“先针刺照海穴,用补法,滋阴清热、调理阴跷脉;再刺申脉穴,用泻法,通阳安神、调理阳跷脉。同时,配合神门、三阴交等穴位。神门养心安神,用补法;三阴交调和气血,根据患者体质补泻。针法上,照海穴直刺0.5 - 0.8寸,得气后行提插补法,使针感沿阴跷脉循行路线传导;申脉穴直刺0.3 - 0.5寸,行捻转泻法,以针感向足外侧及阳跷脉方向扩散为佳;神门穴直刺0.3 - 0.5寸,施捻转补法,使针感向手掌方向传导;三阴交穴直刺1 - 1.5寸,根据患者体质,体质虚弱者行提插补法,体质壮实有实邪者行捻转泻法 。”

说罢,我拿起细长银针,在灯火上消毒,又用棉球擦拭患者照海穴部位。进针时,我小心翼翼感受针下阻力,缓慢调整进针深度与手法。患者微微皱眉,我轻声询问,他回答:“有点酸胀。”我安抚道:“这是正常针感,经络在慢慢被激活。”接着,我针刺申脉穴,密切观察患者表情,根据他的反馈调整手法。行神门、三阴交穴位针法时,我同样专注细致,患者的神情逐渐放松。

经过几次针灸治疗,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改善,下肢力量也增强了。他激动地说:“昨晚终于睡了个好觉,早上起来精神多了,走路也有力气,太感谢你们了!”

这次治疗让我对阴跷脉和阳跷脉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们就像人体的隐形纽带,维系着身体平衡与健康。中医的博大精深,每个穴位、每种手法都蕴含无尽奥秘。孙思邈看着我,微笑着说:“医学之路漫长艰辛,但只要用心探索,就能发现其中的乐趣与价值。”我用力点头,心中满是对未来医学探索的期待与决心。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又陆续来了九位有着不同跷脉病症的患者。

第二位患者是个年轻的书生,他身形消瘦,面色苍白,自诉嗜睡且下肢外侧时常麻木。我判断是阳跷脉气血不畅,在孙思邈的指导下,着重针刺申脉穴,采用行气活血的手法。申脉穴直刺0.5寸,行大幅度捻转泻法,频率为每分钟120次,以针感沿阳跷脉向上传导至大腿外侧为佳;再配合足临泣穴,此穴为胆经与阳跷脉交会穴,直刺0.5 - 0.8寸,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期间每10分钟行针一次。同时,建议他多食用一些具有行气活血功效的食物,如山楂、木耳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书生的精神状态逐渐好转,嗜睡症状减轻,下肢麻木感也慢慢消失。

第三位患者是一位中年妇人,她情绪烦躁,难以入眠,且下肢内侧疼痛。我诊断为阴跷脉失调,除了针刺照海穴,还为她施行了艾灸疗法。照海穴直刺0.6寸,行提插补法,得气后在针柄上套上艾炷,点燃施灸,每次3 - 5壮,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配合太溪穴,直刺0.8 - 1.2寸,行提插补法,以针感向足底及小腿内侧传导。艾灸时,袅袅艾香弥漫在医庐,妇人的神情逐渐放松。经过数次艾灸和针灸配合治疗,她的睡眠质量得到显着改善,下肢疼痛也缓解了许多。

第四位患者是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运动后突发下肢痿软无力,行走困难。我在孙思邈的提示下,判断是跷脉受损,气血阻滞。除了常规的针灸治疗,还为他制定了一套康复按摩方案,每日由我指导他的家人为他按摩下肢,促进气血流通。针刺选取申脉、照海、阳陵泉、三阴交。申脉直刺0.5寸,行捻转泻法;照海直刺0.6寸,行提插补法;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直刺1 - 1.5寸,行提插泻法,以针感向下肢传导;三阴交直刺1 - 1.5寸,行平补平泻法。同时,让他多食用富含营养的食物,如鸡汤、猪蹄等,以滋养气血。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治疗,小伙子的下肢力量逐渐恢复,又能活力满满地奔跑了。

第五位患者是一位老人,他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同时伴有眩晕症状。我分析是跷脉与其他经络气血不和所致,在针刺照海、申脉穴的基础上,又选取了百会、风池等穴位进行调理。照海直刺0.5寸,行提插补法;申脉直刺0.3寸,行捻转泻法;百会向后平刺0.5 - 0.8寸,行平补平泻法;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0.8 - 1.2寸,行捻转泻法。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以调和气血、醒脑安神。经过多次治疗,老人的失眠和眩晕症状都得到了有效缓解,他的脸上重新绽放出了笑容。

第六位患者是个孩童,他夜间睡眠不安,时常惊醒,且走路时容易摔倒。我在孙思邈的帮助下,仔细为他诊断,发现是跷脉功能未完全发育成熟,气血不足。考虑到孩童的体质,我采用了轻柔的按摩手法,按摩照海、申脉等穴位,同时建议家长为他准备一些健脾益胃、补气养血的食物,如山药粥、红枣汤等。针刺时,照海、申脉均浅刺0.1 - 0.2寸,采用轻柔的捻转补法,以局部微微红晕为度,不留针。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孩童的睡眠逐渐安稳,走路也更加稳当了。

第七位患者是一位产后的妇女,她出现了下肢浮肿、乏力,且睡眠质量差的症状。我判断是产后气血亏虚,跷脉失养。除了针刺和艾灸相关穴位,还为她开了一些补气养血的食疗方子,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等。针刺选取照海、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照海直刺0.5寸,行提插补法;气海直刺1 - 1.5寸,行提插补法,可配合艾灸气海穴,用艾条温和灸10 - 15分钟;三阴交直刺1 - 1.5寸,行提插补法;足三里为强壮要穴,直刺1 - 2寸,行提插补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她的身体逐渐恢复,下肢浮肿消退,睡眠也变得安稳了。

第八位患者是一位长期伏案工作的官员,他经常感到下肢沉重、酸胀,且难以入睡。我诊断为跷脉气血不畅,经络阻滞。在治疗时,除了针灸和按摩,还建议他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促进气血流通。针刺选用申脉、照海、承山、内关。申脉直刺0.5寸,行捻转泻法;照海直刺0.6寸,行提插补法;承山直刺1 - 2寸,行提插泻法,以针感向下肢后侧传导;内关直刺0.5 - 1寸,行捻转泻法,以针感向肘部传导。同时,为他准备了一些清热利湿、通络的茶饮,如薏仁茶、丝瓜络茶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治疗,他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第九位患者是一位喜好饮酒的富商,他面色潮红,失眠多梦,且下肢关节疼痛。我判断是湿热内蕴,影响了跷脉的正常功能。在治疗时,除了针刺穴位以清热利湿,还建议他戒酒,饮食清淡,多食用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绿豆、冬瓜等。针刺选取申脉、照海、阴陵泉、阳陵泉。申脉直刺0.5寸,行捻转泻法;照海直刺0.6寸,行提插补法;阴陵泉为脾经合穴,直刺1 - 2寸,行提插泻法,以针感向小腿内侧传导;阳陵泉直刺1 - 1.5寸,行提插泻法,以针感向下肢外侧传导。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他的症状逐渐减轻,睡眠也恢复了正常。

第十位患者是一位长途跋涉的旅人,他因过度劳累,出现了下肢酸痛、失眠,且精神萎靡的症状。我诊断为气血耗损,跷脉失养。在治疗时,为他针刺穴位以补气养血,同时让他好好休息,饮用一些黄芪党参茶等滋补气血的饮品。针刺取照海、申脉、关元、足三里。照海直刺0.5寸,行提插补法;申脉直刺0.3寸,行捻转补法;关元直刺1 - 2寸,行提插补法,可配合艾灸关元穴,用艾条温和灸10 - 15分钟;足三里直刺1 - 2寸,行提插补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他的身体逐渐恢复,又能踏上新的旅程。

在治疗这十位患者的过程中,我不断积累经验,对跷脉病症的论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每一次看到患者的病情好转,我的内心都充满了成就感和对中医的敬畏之情。我深知,医学之路漫漫,还有无数的奥秘等待我去探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